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戈,从榦(
)省。本义:古代兵器。青铜制,将矛、戈合成一体,既能直刺,又能横击)(2) 同本义 。一种可勾可刺的兵器, 出现于商、周,盛行于战国、汉晋各代。戟是一种分枝状兵器
戟,有枝兵也。…今字误作戟。——《说文》
戟广寸有半。——《考工记·冶氏》。注:“今三锋戟也。”
修我矛戟。——《诗·秦风·无衣》
交戟之卫士。——《史记·项羽本纪》
刀戟纵横。——《广东军务记》
(3) 如:戟戈(戟和戈,泛指兵器);戟盾(戟和盾);戟牙(戟上横出的刃);戟吏(仪仗中持戟的人)
(4) 仪仗名 。如:戟节(戟级。戟仗和符节);戟槊(门戟和长矛);戟幢(门戟和饰以羽毛的旗帜)
动词
(1) 伸出食指和中指来指人
拱此而揖人,人莫不喜;戟此而詈人,人莫不怒。——宋· 苏轼《后怪石供》
(2) 又如:戟手(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其状似戟,表示愤怒或勇武的情状)
(3) 刺激
其根辛苦,戟人咽喉。——《本草纲目·大戟》
(4) 又如:戟口(刺口,唇受刺激如戟刺);戟喉(喉受刺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it7 [海陆丰腔] git7 [客英字典] git7 [陆丰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台湾四县腔] git7 [东莞腔] git7 [宝安腔] g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戟 | 几劇 | 見 | 陌三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庚 | kĭɐk | kiek/kyak |
详细解释
dùn
名词
(1) (形声。从木,盾声。①(
)本义:栏干的横木。②引申义:通“盾”。盾牌) 同引申义楚人有鬻楯与矛者。——《韩非子·难一》
左执楯而导之。——《新唐书》
(2) 另见
其它字义
shūn
名词
(1) 栏杆的横木
楯类腾龙。——何晏《景福殿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逆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泛指栏杆
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 又如:楯柱(殿前栏槛柱子);楯轩(指有栏杆的长廊或小室);楯梯(古代攻城的长梯);楯楹(栏杆和楹柱);楯槛(楯栏。栏杆)
(4) 另见
名词
(1) 栏杆的横木
楯类腾龙。——何晏《景福殿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逆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泛指栏杆
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 又如:楯柱(殿前栏槛柱子);楯轩(指有栏杆的长廊或小室);楯梯(古代攻城的长梯);楯楹(栏杆和楹柱);楯槛(楯栏。栏杆)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un3 [台湾四县腔] tun3 dun3 [客英字典] tun3 shun3 [海陆丰腔] tun3 du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椿 | 丑倫 | 徹 | 諄 | 平聲 | 眞 | 合口三等 | 臻 | 諄 | ţʰĭuĕn | thryn/thv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