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愍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慈悯 ”。仁慈怜悯。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颜光禄书》:“制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蒐狩,未恨惨虐之性。”《梁书·诸夷传·丹丹》:“朝望国执,慈愍苍生,八方六合,莫不归服。” 唐 张柬之 《贤良方正策》:“德自天纵,慈悯元元。”《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唯愿世尊慈愍我,得知慈母罪根源。” 叶圣陶 《欢迎》:“他听了一位先生的翻译,很注意又很慈悯地问道:‘他们既然永远住在这里,他们的儿女怎样呢?’”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慈悯”。仁慈怜悯。
引南朝宋何承天《重答颜光禄书》:“制饰土木,不发慈愍之心;顺时蒐狩,未恨惨虐之性。”
《梁书·诸夷传·丹丹》:“朝望国执,慈愍苍生,八方六合,莫不归服。”
唐张柬之《贤良方正策》:“德自天纵,慈悯元元。”
《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唯愿世尊慈愍我,得知慈母罪根源。”
叶圣陶《欢迎》:“他听了一位先生的翻译,很注意又很慈悯地问道:‘他们既然永远住在这里,他们的儿女怎样呢?’”
慈愍的网络释义
慈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兹声。本义:慈爱)
(2) 同本义
慈,爱也。——《说文》
尧不慈 舜不孝。——《庄子·盗跖》
夫慈者不忍,而惠者好与也。——《韩非子·内储说上》
一曰慈幼。——《周礼·大司徒》。注:“爱幼少也。”
慈和遍服曰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服注:“上爱下曰慈。”
其次为慈母。——《礼记·内则》。注:“慈母知其嗜欲者也。”
慈者,父母之高行也。——《管子·形势解》
亲爱利子谓之慈,恻隐怜人谓之慈。——《贾子道术》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颜氏家训》
(3) 又如:慈幼(慈爱幼儿);慈亲(慈爱双亲);慈泪(父母哀痛子女所流的眼泪)
(4) 对父母孝敬奉养
慈以旨甘。——《礼记·内则》。注:“爱敬进之也。”
虽孝子慈孙。——《孟子》
不慈孝于父母。——《国语·齐语》
事亲则慈孝。——《庄子·渔父》
(5) 又如:慈良(孝顺);慈孝(孝敬);慈命(对尊上命令的敬称)
(6) 佛教用语。佛、菩萨爱护众生,给予欢乐称为慈 。如:慈光(菩萨大慈大悲的光辉);慈悲;慈航(佛、菩萨以慈悲之心度人,如航船之济众,使脱离生死苦海)
形容词
和气,善良 。如:慈父(慈祥的父亲);慈容(慈祥和蔼的容颜);慈颜(慈祥和蔼的容颜);慈明(犹慈光);慈景(犹慈颜)
名词
慈母的省称 。如:慈旨(慈母的教诲);慈教(慈母的教诲)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ci2 [宝安腔] cu2 [客英字典] cih2 [台湾四县腔] cih2 [梅县腔] ze2 [海陆丰腔] cih2 [东莞腔] cu2 [陆丰腔] cih3 [沙头角腔] c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慈 | 疾之 | 從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之 | 止 | zi/dzio | dzʰĭə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敃(
)声。本义:忧患;痛心的事) 同本义愍,痛也。——《说文》
以致愍兮。——屈原《九章·惜诵》
吾代二子愍矣。——《左传·昭公元年》。注:“忧也。”
(2) 又如:愍愍(伤心的样子);愍伤(哀伤);愍悴(哀伤);愍凶(父母之丧)
动词
(1) 怜悯;哀怜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李密《陈情表》
(2) 又如:愍惜(怜恤);愍念(犹怜悯);愍隶(服苦役的奴隶)
(3) 爱抚;抚养 。如:愍爱(怜爱);愍恤(抚恤)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en3 [梅县腔] men1 [宝安腔] men3 [客英字典] men3 [台湾四县腔] men3 [客语拼音字汇] m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愍 | 眉殞 | 明 | 眞B開 | 上聲 | 軫 | 開口三等 | 臻 | 眞B | mĭĕn | minx/myy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