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惕

kuì tì [ kui ti]
注音 ㄎㄨㄟˋ ㄊ一ˋ

词语释义

羞惭而知所戒惧。

词语解释

  1. 羞惭而知所戒惧。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 丁謐 画策,使 爽 白天子”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宋 苏轼 《谢监司启》之一:“不图谦光,遽锡褒宠,感铭既切,愧惕并深。”

引证解释

⒈ 羞惭而知所戒惧。

《三国志·魏志·曹爽传》“丁謐画策,使爽白天子” 裴松之注引晋王沉《魏书》:“中心愧惕,敢竭愚情,陈写至实。”
《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五》:“方觉失刑,循揣再三,愧惕非一。”
宋苏轼《谢监司启》之一:“不图谦光,遽锡褒宠,感铭既切,愧惕并深。”

愧惕的网络释义

愧惕

  • 愧惕,汉语词汇。
  • 拼音:kuì tì
  • 释义:羞惭而知所戒惧。
  • 汉字详情

    kuì [kui]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RQC
    五行:
    仓颉: PHUI
    四角: 9601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 同本义。同“媿”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下恐愧吾师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愧心(内心惭愧);愧悔(惭愧后悔);愧服(衷心佩服他人,自惭不如);愧灼(极言惭愧之意);愧天作人(上愧对天理,下愧对人事)

    (4) 折辱人;使羞惭

    昭王闻之,欲愧之以辞。——《战国策·齐策》

    (5) 又如:愧辱(羞辱)

    (6) 责人罪咎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注:“病、愧谓罪咎之。”

    英文翻译

    ashamed, conscience-stricken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3 kwai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ui5 [梅县腔] kwi3 [陆丰腔] kui5 [客英字典] kwui3 [东莞腔]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kui3 [宝安腔] kui3 [海陆丰腔] kui3 [台湾四县腔] k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媿俱位脂B合去聲合口三等脂Bkwikyih/kwyh
    [ti]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JQR
    五行:
    仓颉: PAPH
    四角: 96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易声。本义:害怕,放心不下)

    (2) 同本义

    惕,惧也。——《玉篇》

    惕,敬也。——《说文》

    夕惕若厉。——《易·乾》。郑注:“惧也。”

    岂不使诸侯之心惕惕焉。——《国语·楚语》。注:“惧也。”

    无日不惕,岂敢忘职?——《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行人皆怵惕。——李白《古风五十九首》

    愧惕惭惧。——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惕息(忧心戒惧,不敢喘息。形容恐惧到了极点);惕惕(忧心戒惧;忧劳);惕 虑(戒慎谋虑);惕心(心有所惧)

    (4) 忧伤

    血去惕出。——《易·小畜》。虞注:“忧也。”

    抱拙终身,以死谁惕。——柳宗元《乞巧文》

    (5) 又如:惕然(忧虑的样子);惕想(忧思)

    英文翻译

    be cautious, careful, alert

    方言集汇

    ◎ 粤语:ti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it7 [梅县腔] tit7 [宝安腔] tit7 [客英字典] tit7 [台湾四县腔] tit7 [客语拼音字汇] tid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他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dʰieith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