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厥

jīng jué [jing jue]
繁体 驚厥
注音 ㄐ一ㄥ ㄐㄩㄝ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惊厥 jīngjué

(1) 四肢和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眼球上翻,神志不清的症状,多见于婴儿或幼儿

convulsion

词语解释

  1. 因害怕而昏晕过去。

    清 俞樾 《右台仙馆笔记》卷三:“小儿倏復惊厥,竟於是日死。”

引证解释

⒈ 因害怕而昏晕过去。

清俞樾《右台仙馆笔记》卷三:“小儿倏復惊厥,竟於是日死。”

惊厥的国语词典

因害怕而昏倒。

如:「他亲眼目睹了这场车祸,血淋淋的景象使他惊厥。」

惊厥的网络释义

惊厥 科普中国

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惊厥造句

要注意让患儿多喝水,吃易消化的流食,高热时及时服用退烧药,以防发生惊厥。
触觉和听觉的刺激可诱使病牛惊厥和角弓反张。
假如家乡那些大老粗见我这副打扮,他们会惊厥的!
壶菌病会引起嗜睡和惊厥,并使得青蛙呼吸通道皮肤增厚。
由于病变与惊厥有密切关系,因此梭曼中毒后必须应用抗惊剂。
有些抗惊厥的药物,长期使用来治疗癫痫。
触觉和听觉的刺激可诱发惊厥和角弓反张。
目的观察洋金花对电刺激大鼠惊厥行为的影响。
它惊厥一般翻身而起,反手一扫,周身那些断头便被打得四散迸飞。
研究杜仲雄花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惊厥作用。
结论本综合征可能与抗惊厥药的代谢产物氧化芳香烃有关。
用于热病神昏、惊厥,中风痰厥,气郁暴厥,中恶昏迷,胸痹心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耳道流脓。
凡是被他的独门暗器射中的小孩则会出现粘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腹痛伴高热,反复惊厥,嗜睡、迅速发生休克、昏迷、病死率高。
目的研究建瓴汤与龙胆泻肝汤的镇静、抗惊厥作用。
目的讨论婴幼儿早期无热惊厥与额叶脑回发育落后的表现。
轻度胃肠炎伴发良性婴幼儿惊厥临床研究。
宝宝血液中钙磷明显偏低,便会得“佝偻病性低钙惊厥”,又称维生素缺乏性手足抽搦症,谷称“低钙惊厥”。
小孩受惊吓后,出现睡眠不安、食欲不振、腹泻、惊厥、高烧等症状,民间便以为孩子“掉了魂儿”。
一般来说,如果小孩子有发热惊厥,刺破隐白穴来放血,可以迅速退烧,平时用手按压的话,也有帮助止血的作用。
惊厥可使脑损伤加重,甚至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新生儿期的惊厥应及时的诊断和处理。

汉字详情

jīng [jing]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YIY
五行:
仓颉: PYRF
四角: 900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英文翻译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方言集汇

◎ 粤语:ging1

宋本广韵

jué [jue]
部首: 206
笔画: 12
五笔: DUBW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TUO
四角: 7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厂( hǎn,山崖),欮( jué)声。本义:石块) 同本义

厥,发石也。——《说文》

相柳之所,抵厥为泽谿。——《山海经·海外北经》

熒惑厥弛。——《汉书·李寻传》

和之璧, 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宝。——《荀子》

动词

(1) 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

凝于足者为厥。——《素问·六节藏象论》。注:“谓足逆冷也。”

(2) 又如:厥冷(指突然晕倒或手足逆冷);厥逆(指突然晕倒或手足厥冷;久久的头痛)

(3) “蹶”的古字。摔倒;挫败 。如:厥弛(摇动的样子)

(4) 磕头;触碰

若崩厥角稽首。——《孟子》

(5) 又如:角犀厥地;厥角(叩头)

(6) 短,缺

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 舜在假典,顾省厥遗。——《史记》

代词

(1) 其;他的;她的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将尽厥职焉。——明·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厥父;厥疾不疗;厥幸(其罪);厥罪惟均(其罪行是一样的)

(3) 它的;他们的;它们的

方命厥后。——《诗·商颂·玄鸟》

(4) 又如:厥后

因而,因此,于是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史记》

英文翻译

personal pronoun he, she, it

方言集汇

◎ 粤语:kyut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et7 [梅县腔] kiet7 [东莞腔] ket8 [客英字典] ket7 [宝安腔] ket7 [客语拼音字汇] kiad5 [台湾四县腔] kiet7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八物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