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则

zǒng zé [zong ze]
繁体 總則
注音 ㄗㄨㄥˇ ㄗㄜ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总则 zǒngzé

(1) 规章条件的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general rule;general principles;general provision

词语解释

  1. 总归;总是。

    元 秦简夫 《东堂老》第四折:“你将那田业屋产,待卖与别人,我怎肯着别人买去,我暗暗的着别人转买了,总则是你这五百锭大银子里面。” 元 无名氏 《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不辨贫穷富贵,急难中总则一般;那管城市山林,藏身处只求片地。”

  2. 指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引证解释

⒈ 总归;总是。

元秦简夫《东堂老》第四折:“你将那田业屋产,待卖与别人,我怎肯着别人买去,我暗暗的着别人转买了,总则是你这五百锭大银子里面。”
元无名氏《鸳鸯被》第三折:“知他是今世是前生,总则我红颜薄命。”
《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不辨贫穷富贵,急难中总则一般;那管城市山林,藏身处只求片地。”

⒉ 指规章条例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总则的国语词典

总归、总之。

总则的网络释义

总则

  • 总则(zǒngzé),指法律规章以及文章的序言,文字性材料的总体概括性短篇叙述文。规章条件的最前面的概括性的条文。
  • 总则造句

    你可略过细节部分,而把精力集中在总则上。
    我国未来民法典宜专编规定财产权总则,以整合财产权体系,并对各类财产权制度做出一般规定。
    李援朝以对房地产一窍不通为由不发言,宗总则作为特邀代表对海南地产做了客观分析,并未对任何一方表示支持。
    总则!没有人一出生就会开飞机,一次次的失败才能让你一点点的掌握飞行这门技术,不要害怕失败,蓝天上必将留下你的痕迹。
    在目前各位学者制定的民法典草案专家建议稿中,对于民法总则的框架结构提出的意见不尽一致。
    叶总则表示,希望共青团工作能够成为加强员工凝聚力、向心力以及选拔优秀后备干部的平台。
    那些作者,两位优秀的讲演者,清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厘清总则和他们的申请。
    善行义举、正确思维、认识真理、运用真理。真理是宇宙至关重要的总则,因此无处不在。
    总之,“有益消化,不伤脾胃”是饮食总则。
    在我国,刑法以总则条文明确规定对于犯罪预备予以处罚。
    在这个联系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计划修正总则的变更。
    对合行为与刑法总则共同犯罪的规定关系复杂,应区别情况分别处理。
    整合纳入刑法后,军人违反职责罪在犯罪主体的规定上,仍然同刑法总则存在理论上的冲突。
    问题出现的原因,往往是事先没有制定详尽的总则。
    尽管如此,研究人员还是找到了有可能触发记忆的一些识别及检索图片的总则。
    依据裁判员规则总则对技巧裁判员的准确性、诚实性、一致性和纪律性的连续评估等级予以记录。
    《条例》的基本框架包括总则、分则与附则等内容。
    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内容主要涉及前两部分,即总则及特定领域的特别处理原则。
    该办法包括以下章节:总则、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程序、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的批准和附则。
    在民法典中,民事法律关系的客体应在总则中予以规定,而各种权利的客体则应分别规定在分则各章中。

    汉字详情

    zǒng [zong]
    部首: 440
    笔画: 9
    五笔: UK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CRP
    四角: 80336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糸( ),悤( cōng)声。糸是细丝,细丝常聚合成一束,故从糸。本义:聚束;系扎)

    (2) 同本义

    总,聚束也。——《说文》

    总,结也。——《广雅》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总角之宴。——《诗·卫风·氓》

    令徒隶衣七总布。——《史记·孝景帝》

    总布二匹。——《汉书·王莽传》

    鸡初鸣,咸盥漱,栉、縦,笄、总。——《礼记·内则》

    以麻总发。——《新唐书》

    (3) 又如:总发(指童年,幼年。同总角);总角之好(指幼年相契的朋友。也称“总角之交”);总丱(古时儿童束发为两角)

    (4) 聚合;汇集

    无总于货宝,生生自庸。——《书·盘庚》

    功名之总也。——《史记·礼书》

    总揽英雄。——《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总萃(会合聚集);总集(聚集,集合;汇集许多人的作品而成的诗文集);总猥(聚合的样子);总聚(综合聚集);总总(聚合的样子);归总;汇总;拢总

    (6) 结,系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 扶桑。——《楚辞·离骚》

    解扶桑之总辔兮,纵今之遂奔驰。——《汉书》

    (7) 又如:总辔(系马。指停驻)

    (8) 持 。如:总干(持盾)

    (9) 统领,统管

    总要万物于风雨。——《荀子·哀公》

    公受朝寄,总兵西下。——《隋书·元谐传》

    总兹戎重。——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10) 又如:总朝政;总己(统摄自己的职务);总戍(主管军务;统管军事的长官);总帅(统率;统帅)

    (11) 总括;概括

    总天下之要,治海内之众。——《荀子·不苟》

    总此十思。——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2) 又如:总凡(概括);总批(总括性批语);总微(概括精微的道理);总论(全面而概括的论述)

    (13) 总揽 。如:总要(总揽政事);总务(总理各项事务);总览(总揽。全面掌握;广为延揽)

    名词

    (1) 禾稿;连穗带杆的禾把子

    五百里甸服,百里赋纳总。——《书·禹贡》。孔传:“禾稿曰总,入之供饲国马。”

    (2) 束穗;流苏 (古代的车马装饰品)

    王后之五路,重翟,锡厘朱总。——《周礼》。贾公彦疏:“凡言总者,谓以总为车马之饰,若归人之总,亦既系其本,又垂为饰,故皆谓之总也。”

    (3) 又如:朱总(朱红色的车饰)

    (4) 整数

    银子成总了,我差人回家取去!——《老残游记》

    (5) 麻杆扎成的火把

    错总之法,横于坐所。——《管子》

    (6) 姓

    形容词

    (1) 全部,全面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2) 又如:总崩溃;总批发;总目;总代理;总动员;总产量;总成本

    (3) 为首的,担任较高级职务的,领头的(如高于同类头衔的其他人) 。如:总制(总督);总河(总管治理河道事务的官员)

    副词

    (1) 皆;一概 。如:总里(都;全部;总共);总不如(都不如);总疑(不停地怀疑);总是(全都是)

    (2) 一直;一向 。如:总是站在斗争的第一线;总疑(不停地怀疑)

    (3) 终归,毕竟 。如:他总还是个孩子,哪能像大人那样有力气;总来(总归;终究);总悉(总归)

    (1) 用法同“纵”。纵然;即使

    莫言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度破讷沙》

    年兄总要出家修行,也该与我们作别一声,如今觉得忒歉然了!——《醒世恒言》

    (2) 又如:总有(虽然有;即使有);总做(纵使);总然(纵然;即使);总饶(任凭;尽管)

    英文翻译

    collect; overall, altoge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2

    宋本广韵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