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牒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亦作“ 怪谍 ”。古代专门记载怪异的书简。
《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旧唐书·经籍志上》:“自古之粹籍灵符,絶域之神经怪谍,尽载於此二书矣。”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怪谍”。古代专门记载怪异的书简。
引《后汉书·方术传序》:“然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旧唐书·经籍志上》:“自古之粹籍灵符,絶域之神经怪谍,尽载於此二书矣。”
怪牒的网络释义
怪牒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圣(
)声。恠曾为怪的俗字。本义:奇异;奇怪) 同本义怪,异也。——《说文》
诡于众而突出曰怪。——《论衡·自纪》
铅松怪石。——《书·禹贡》
苟床之山多怪石。——《山海经·中山经》
见怪物——《礼记·祭法》。疏:“庆云之属。”
奇服怪民不入宫。——《周礼·阍人》
齐谐者,志怪者也。——《庄子·逍遥游》
嘻,技亦灵怪矣哉!——魏学洢《核舟记》
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潄其间。——《水经注·三峡》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怪伟(奇特雄伟);怪物相(奇异的样子;轻蔑、难堪的脸色);怪迂(怪异而不切实际);怪谲(怪异任性)
名词
(1) 妖精,鬼物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土之怪为獖羊。——《博物志》
山高必有怪。——《西游记》
(2) 又如:鬼怪;妖怪;精怪;神怪(神仙与鬼怪);魔怪(妖魔鬼怪)
动词
(1) 责怪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怪责(责怪);怪恨(责怪怨恨);怪嗔(嗔怪,对别人的言语行为表示不满);怪得(怪底;怪的。难怪,怪不得)
(3) 惊异;觉得奇怪
民怪之,莫敢徒。——《史记·商君列传》
予怪而问之。——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怪底(惊怪,惊疑);怪怖(惊异恐惧);怪疑(骇异;惊异疑惑);怪慑(惊异害怕)
副词
很,非常 ——用在形容词、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或动宾词组前面,表示程度很深。如:这口箱子怪沉的;经常打扰您,怪不好意思的;怪厉害的;怪似(十分相像);怪热(很热);怪冷(很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wai3 [海陆丰腔] gwai5 [梅县腔] gwai3 gwai5 [宝安腔] gai5 [客语拼音字汇] gai4 guai4 [沙头角腔] gai5 [陆丰腔] kuai5 [台湾四县腔] gwai5 [东莞腔] gai5
◎ 潮州话:gu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怪 | 古壞 | 見 | 皆合 | 去聲 | 卦 | 合口二等 | 皆 | 蟹 | kruaih/koey | kwɐ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片,葉(
)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2)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版,札也。——《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
受牒而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截以为牒。——《汉书·路温舒传》
王牒石记。——左思《吴都赋》
(3) 又如:金牒;玉牒
(4) 特指谱籍
余读牒记。——《史记·三代世表》。索隐:“记系谥之书,以牒为之。”
(5) 又如:谱牒;家牒
(6) 通常由官方颁发的证明某事的文件
昨夜军牒来,电兵万五千。——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
(7) 如:通牒;牒文(公文;文书);牒旨(命令);牒署(办理;管理)
(8) 书籍,簿册
壮志异时 (将来) 开史牒。——宋· 王安石《送江宁彭给事赴阙》
其高第者上名牒。——《后汉书·质帝纪》
(9) 讼辞,状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tiap8 [台湾四县腔] tiap8 [宝安腔] tiap8 [海陆丰腔] tiap8 [梅县腔] tiap8 [陆丰腔] tiap7 [客语拼音字汇] tiab6 [客英字典] tiap8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牒 | 徒協 | 定 | 怗 | 入聲 | 葉 | 開口四等 | 添 | 咸 | dep | dʰie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