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章拘诸

jí zhāng jū zhū [ ji zhang ju zhu]
繁体 急章拘諸
注音 ㄐ一ˊ ㄓㄤ ㄐㄨ ㄓㄨ

词语释义

1.见"急张拘诸"。

词语解释

  1. 见“ 急张拘诸 ”。

引证解释

⒈ 见“急张拘诸”。

急章拘诸的网络释义

急章拘诸

  • 急章拘诸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jí zhāng jū zhū,意思是形容局促不安、紧张慌乱的样子。
  • 汉字详情

    [ji]
    部首: 440
    笔画: 9
    五笔: QV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NMP
    四角: 27337

    英文翻译

    quick, quickly; urgent, pressing

    方言集汇

    ◎ 粤语:gap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ip7 kip8 [客英字典] gip7 [台湾四县腔] gip7 kip8 [梅县腔] gip7 kip8 [沙头角腔] gip7 giap7 [客语拼音字汇] gib5 [陆丰腔] gip7 [东莞腔] gip7 [宝安腔] gip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立緝B入聲開口三等侵Bkĭĕpkip/kyp
    zhāng [zha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AJ
    四角: 00406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良陽開平聲開口三等cjang/tjangtɕĭaŋ
    jū,gōu [ju,gou]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Q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QPR
    四角: 57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手,从句,句亦声。本义:拘留,拘禁)

    (2) 同本义

    拘,止也。——《说文》

    艮为拘随物系之。——《易·说卦》传

    拘系之乃从。——《易·随》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狎徐君,拘 齐庆封。——《韩非子·十过》

    (3) 又如:拘证(缉拿审问);拘刷(通缉;拘捕);拘究(拘留审察);拘制(拘禁,系缚); 拘责(拘留责罚);拘闭(拘禁,扣押)

    (4) 束缚;限制

    使人拘而多畏。——《汉书·司马迁传》

    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荀子·宥坐》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庄子·秋水》

    拘,犹限也。——《后汉书·王霸传》注

    而不肖者拘焉。——《淮南子·泛论》。注:“犹检也。”

    (5) 又如:拘紧(约束、束缚得紧);拘管(管教约束);拘逼(束缚,强迫);拘定(限定);拘卷(拘倦。约束,不自在);拘虚(受限于居所)

    (6) 拘守;拘泥于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拘以定月。——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如:拘文牵墨(拘泥于文章教化,或受文章束缚);拘文牵义(拘泥于字义、文义)

    (8) 抽搐

    筋肉拘苛。——《素问·至真要大论》

    拘挛犹拘束也。——《后汉书·曹褒传》注

    (9) 又如:拘苛(抽搐;痉挛);拘急(因感受风寒而身体痉挛、抽搐);拘拳(拘挛拳曲。引申为受束缚而不自由);拘缀(痉挛)

    (10) 通“钩( gōu)”。钩取,探取

    不荣通,不醜穷;不拘一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庄子·天地》

    (11) 通“痀”。曲,痉挛;痀偻,曲背

    夫指之拘也,莫不求伸也。——《淮南子·泰族》

    英文翻译

    restrain, seize, de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keo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1 ki1 [东莞腔] ki1 [客英字典] gi1 ki1 [台湾四县腔] gi1 ki1 [梅县腔] gi1 [陆丰腔] gi1 [宝安腔] gi1 ki1 [沙头角腔] gi1 [海陆丰腔] gi1 k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舉朱平聲合口三等kyo/kiukĭu
    zhū [zhu]
    部首: 226
    笔画: 10
    五笔: YFT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VJKA
    四角: 3476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者声。本义:辩,问辩) 同本义

    诸,辩也。——《说文》。按,者亦意辩词也。

    诸诸便便,辩也。——《尔雅》

    穷研细诸问,岂得信虚辞!——《敦煌变文集·燕子赋》

    (2) 又如:诸问(问辩)

    形容词

    (1) 众;各

    诸郡县苦秦吏。——《史记·陈涉世家》

    西和诸戎。——《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2) 又

    诸将皆失色。

    诸越则桃李冬实。(诸越,即“百越”,指两广地区。)——宋· 沈括《梦溪笔谈》

    诸峰之顶,亦低于山顶之地面。——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仆必能从诸君子之后。(诸君子,指谭嗣同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率诸少年。——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诸余(诸般;种种);编辑部诸先生;诸恶(各种恶行);诸种(各种;各个种族);诸众(众多);诸相(佛教指一切事物外观的形态)

    代词

    (1) 代人,代事,代物,相当于“之”

    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与诸乎?——《左传·僖公十三年》

    诸人不知,瞒不得你。——《西厢记》

    (2) 又如:诸处(别处);诸人(别人);诸方(别的地方)

    (3) 作定语,相当于“其”

    无效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盟诸大夫!——《史记·楚世家》

    助词

    表示语气,相当于“啊”

    日居月诸,照临下土。——《诗·邶风·日月》

    名词

    (1) 干果

    桃诸,藏桃也。诸,储也。藏以为储,待给冬月用之也。——《释名》

    (2) 古地名 。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省诸城县西南

    城诸及 防。——《春秋》

    (3) 姓。如:诸葛(复姓)

    (1) “之于”的合音

    君子求诸己。——《论语·卫灵公》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穆公访诸 蹇叔。——《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谋诸漆工,作断纹焉。(诸:之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又

    谋诸篆工。

    (3) 又

    匣而埋诸土。

    (4) 又

    献诸朝。

    献诸抚军。——《聊斋志异·促织》

    归而形诸梦。——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5) “之乎”的合音

    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

    王尝语 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子闻诸?——《左传》

    介词

    相当于“于”

    宋人资章甫适诸 越。——《庄子·逍遥游》

    英文翻译

    various, all, these;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zyu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