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恐怖,害怕。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 乔玄 ﹞因起自往,手捫摸之,壁自如故。还床復见,心大怖恐。”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帝既怖恐,又闻 李后 擅杀所嬖贵妃 黄氏 ,遂得心疾,以至於崩。” 清 葆光子 《物妖志·介类·白蛇》:“妇大怖恐。”
引证解释
⒈ 恐怖,害怕。
引晋干宝《搜神记》卷三:“﹝乔玄﹞因起自往,手捫摸之,壁自如故。还床復见,心大怖恐。”
明沉德符《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帝既怖恐,又闻李后擅杀所嬖贵妃黄氏,遂得心疾,以至於崩。”
清葆光子《物妖志·介类·白蛇》:“妇大怖恐。”
怖恐的网络释义
怖恐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布声。《说文》“作‘悑’”。本义:惶恐,惊惧)
(2) 同本义
昔者纣为象箸而 箕子怖。——《韩非子·喻老》
吾畏其卒,故怖其始。
焦心怖肝。——《淮南子·脩务》
神心怖覆。——《文选·宋玉·神女赋》
(3) 又如: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怖畏(恐惧);怖怯(胆小害怕;恐惧);怖覆(恐怖而反复);怖肝(戒惧);怖沮(恐惧沮丧)
(4) 恐吓
依托鬼神,诈怖愚民。——《后汉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u5 [海陆丰腔] bu5 [梅县腔] bu5 [宝安腔] bu5 [客语拼音字汇] bu4 [东莞腔] bu5 [台湾四县腔] b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怖 | 普故 | 滂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phoh/phuh | pʰ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巩声。本义:严重害怕,惊恐)
(2) 同本义
恐,惧也。——《说文》
室如县罄,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荀子·天伦》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
秦王其破璧,乃辞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
赵王恐。
恐栗,为儿恒状。——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舟人大恐。——宋· 苏轼《石钟山记》
魏王恐。——《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恐防(担心,提防);恐虑(担心);恐灼(惊恐);恐怯(畏怯、害怕);恐畏(畏惧);恐急(惊慌)
(5) 恐吓,使之害怕
伺其危险之陂,以恐其主。——《韩非子·有度》
李斯因说 秦王,请先取 韩以恐他国。——《史记·高祖本纪》
(6) 又如:恐呵(威吓呵斥);恐胁(恐吓威胁);恐逼(恐吓逼迫);恐褐(恫吓威胁)
(7) 恐怕
恐前后受其敌。——唐· 柳宗元《三戒》
常恐秋节至。——《乐府诗集·长歌行》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赵策》
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8) 又如:恐其有误;恐不容易;恐非所愿
副词
恐怕,表示估计兼担心
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
偿城恐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恐为操所光。——《资治通鉴》
恐不任我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ung3 [海陆丰腔] kiung3 [梅县腔] kiung3 [东莞腔] kung3 [客语拼音字汇] kiung3 kung3 [沙头角腔] kiung3 [台湾四县腔] kiung3 [宝安腔] kung3 [陆丰腔] kiu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恐 | 丘隴 | 溪 | 鍾 | 上聲 | 腫 | 開口三等 | 鍾 | 通 | khyungx/qivnk | kʰĭwo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