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水之隔

ruò shuǐ zhī gé [ ruo shui zhi ge]
注音 ㄖㄨㄛˋ ㄕㄨㄟˇ ㄓ ㄍㄜ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比喻相隔极远,到达不了。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胡继宗《书言故事·地理类》:“远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

成语用法

弱水之隔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弱水之隔的国语词典

弱水,传说中仙境的河流。参见「弱水」条。弱水之隔比喻两地阻隔,无法会合。

弱水之隔的网络释义

弱水之隔

  • 弱水之隔是一个成语,拼音是ruò shuǐ zhī gé,比喻相隔极远,到达不了。
  • 汉字详情

    ruò [ruo]
    部首: 312
    笔画: 10
    五笔: XUX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MNIM
    四角: 1712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两把弯曲的弓,“彡”( shān)象毛羽之形,合起来表示柔弱。本义:气力小;势力差)

    (2) 同本义。与“强”相对

    弱,桡也。上象桡曲,彡象毛氂桡弱也。——《说文》

    栋桡,本末弱也。——《易·大过》

    颉遇王子弱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志弱而事强。——《淮南子·原道》

    辅隙者则国必弱。——《孙子·谋攻》

    众散为弱。——《左传·哀公十年》

    有土者不可以言贫,有民者不可以言弱。——《商君书·错法》

    两争曰弱。——《周书·武顺》

    然操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陈寿《隆中对》

    弱者道之用。——《老子》

    弱湍驰文舫,闲谷矫鸣鸥。——陶潜《游斜川》

    (3) 又如:弱植(软弱无能,无法扶植);弱道(道家语。柔弱之道);弱人(势弱之人);弱湍(舒缓的流水);弱力(力量单薄;能力不强的人);弱才(才能平庸低下);弱孤(力孤力弱);弱门(胆小之人)

    (4) 纤柔;软弱

    苗其弱也欲孤。——《吕氏春秋·辨士》

    弱柳青槐拂地垂。——唐· 卢照邻《长安古意》

    (5) 又如:弱约(柔弱美好);弱骨(骨柔软;伶仃瘦骨);弱劣(软弱无力);弱愿(柔顺善良);弱蒂(细弱的叶柄或花蒂);弱腕(微细的手腕);弱藻(柔弱的水草)

    (6) 虚弱;瘦弱

    小人弱息,当得一子。——《南史·周盘龙传》

    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红楼梦》

    (7) 又如:弱甲(老弱之兵);弱疾(身体瘦弱的疾病);弱息(柔弱的女子)

    (8) 年幼,年少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9) 又如:弱笄(未成年的少女);弱丧(年少时丧失故居);弱岁(少年,弱冠的年龄);弱年(幼年);弱口(人口中之幼小者);弱年(年少;弱冠之年);弱辰(幼年);弱弟(幼弟)

    (10) 小 。如:弱门(小户);弱湍(微小的激流)

    (11) 不足,略少

    黄道日之所行也,…与赤道交于角五少弱。——《晋书》

    (12) 坏

    有些儿好弱,你根柢不舍!——《西厢记诸宫调》

    名词

    年少的人 。如:弱息(子女;孩子)

    动词

    (1) 衰败

    姜族弱矣,而 妫将始昌。——《左传·昭公三年》

    (2) 丧失

    又弱一个焉,姜其危哉!——《左传》

    (3) 减少

    不弱兵,欲攻齐。——《战国策》

    (4) 削弱

    专祸楚国,弱寡王室。——《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汉· 贾谊《过秦论上》

    (5) 又如:弱寡(削弱孤立);弱敌(削弱敌人)

    (6) 侵害

    鲁为 齐弱久矣。—— 宋· 苏轼《论孔子》

    (7) 败

    战而不胜,则国亡兵弱,身死名息。——《韩非子》

    (8) 惧怕

    别人弱他官府,我却不弱他。——《古今小说》

    英文翻译

    weak; fragile, del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joe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ok8 [客英字典] ngiok8 [东莞腔] ngiok8 [梅县腔] niok8 [陆丰腔] gnio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og6 ngiog6 [沙头角腔] ngiok8 [宝安腔] ngiok8 [台湾四县腔] ngio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八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灼藥開入聲開口三等nʑĭaknjak/rak
    shuǐ [shui]
    部首: 434
    笔画: 4
    五笔: IIII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E
    四角: 12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 2 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2) 同本义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滌。——《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水铫(烧水用的小型器具);水头儿(风波);水湿(水气;潮气);水蛊病(水臌病);水中丞(砚台旁边用来贮水磨墨的小水盂);水落归槽(比喻心里踏实安定);水喷桃花(比喻脸色好看);水镜先生(指三国时的司马徽,清明如水和镜);水陆杂陈(水陆毕陈。山珍海味一齐陈列出来);水廓(傍水之城廓);水涡(水中漩涡);水馆(临水的馆舍或驿站)

    (4) 特指河流

    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记载河道水系的书籍);水牒(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水谷(山间河沟);水尾(江河的末端);水老鼠(专在船上偷窃的贼);水事(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关河川方面的禁令);水会(河流汇合处)

    (6) 泛指一切水域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 李朝威《柳毅传》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7) 又如:水陆(佛教中的水陆道场);水泊(湖泽);水居(居住于水乡);水隍(水沟);水王(海的别称);水伯(传说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脉(水路,地下的伏流);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8) 汁、液的通称 。如:水礼(果饵等礼物);水果糖(掺用果汁制成的糖果);墨水;口水;泪水;药水;汽水

    (9) 大水;水灾

    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 汤有七年之旱。—— 汉· 晁错《论贵粟疏》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清· 洪亮吉《治平篇》

    (10) 又如:水备(防止水患的设施);水墉(防洪墙)

    (11) 星名 。如: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

    (12) 官名 。如:水虞(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

    (13) 货币中银的含量。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及汇费之称 。如:贴水;扣水;汇水;水丝(成色低劣的银子)

    (14) 五行之一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15) 水生动植物 。如: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6) 旧指尼姑和娼妓的痛苦生活境遇 。如:水局(旧指妓院娼家);水客(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

    (17) 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又“发水”就是“发财”

    (18) 指水军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19) 水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省

    (20) 姓

    动词

    (1) 泅水,游泳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2) 又如:水式(指游水的技能);水行(谓游水);水事(指驾船、泅水之类的事情)

    (3) 哄诱探询 。如:连水带拍,把他问的三心二意

    (4) 用水测平

    匠人建国,水地以县。——《周礼》

    (5) 〈方〉∶不成功,败了

    我这个月,水啦。——《伐木人传》

    形容词

    〈方〉∶马虎的,不负责任的

    这个办事的太水了!事情没办妥,还损坏了一辆车子。——《常用东北方言词浅释》

    英文翻译

    water, liquid, lot5on, juice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i3 [梅县腔] shui3 [沙头角腔] sui3 [客语拼音字汇] sui3 [陆丰腔] sui3 [东莞腔] sui3 [宝安腔] sui3 [客英字典] sui3 [海陆丰腔] s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五旨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軌脂B合上聲合口三等脂Bsjyix/sjwyyɕwi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ge]
    部首: 212
    笔画: 12
    五笔: BGKH
    五行:
    仓颉: NLMRB
    四角: 71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阜,鬲( )声。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本义:阻隔、遮断)

    (2) 同本义

    隔,障也。——《说文》

    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文选·张衡·西京赋》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把一间房隔成两间;隔越(阻隔,隔绝);隔碍(阻隔。即隔越)

    (4) 间隔;距离

    隔了七八年,虽模样儿出脱的齐整,然大段未改,所以认得。——《红楼梦》

    (5) 又如:隔涉(远隔);隔三差五(每隔不长;时常);隔岸(河的对岸);隔了这么多天

    (6) 隔绝;断绝

    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不相合

    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8) 抑制

    核小者,曰“益智”,含之隔涎秽。——《齐民要术》引《广志》

    (9) 别离 。如:隔违(分别;离别)

    (10) 通“击”( )。打,敲打

    拮隔鸣球,掉八列之舞。——《汉书·扬雄传下》

    名词

    (1) 界限

    褒贬不甚明,得失无大隔。——唐· 魏玄同《请吏部各择寮属疏》

    (2) 格子

    走了进去,三间花厅,隔子中间,悬着斑竹帘。——《儒林外史》

    (3) 通“膈”。膈膜

    脾生隔,肺生骨。——《管子·水地》

    英文翻译

    separate, parti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gaak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gak7 [台湾四县腔] gak7 [沙头角腔] gak7 [客英字典] gak7 [东莞腔] gak7 [宝安腔] gak7 [客语拼音字汇] gag5 [梅县腔] gak7 [陆丰腔] gak7
    ◎ 潮州话:gê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一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核麥開入聲開口二等krek/kaekkæ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