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咎自责

yǐn jiù zì zé [ yin jiu zi ze]
繁体 引咎自責
注音 一ㄣˇ ㄐ一ㄡˋ ㄗˋ ㄗㄜ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承认过失,责备自己。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北史 周纪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成语辨析

责;不能写作“则”。

成语用法

引咎自责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承认过失,责备自己。

《北史·周纪下·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责。”
宋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惟有恭顺静思,引咎自责,庶几可解。”
清昭槤《啸亭续录·松相之谪》:“兹因顺天府所属缺雨,以致我皇上引咎自责。”
邹韬奋《长谷川的狼狈语》:“他到日本后竟靦然对新闻记者公布‘海军士兵殉难于中国事件者为数甚重,他特为此引咎自责,且谓并非凯旋归来……’敌人所受损失之惨重,在这里不打自招。”

引咎自责的国语词典

承认过失并自我责备。《晋书.卷七三.庾亮传》:「亮甚惧,及见侃,引咎自责,风止可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九.滦阳续录一》:「反复开陈,引咎自责,泪涔涔渍衣袂。」也作「引咎责躬」。

引咎自责的网络释义

引咎自责

  • 释义 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 引咎自责的翻译

    俄语: покаяться <принимáть вину на себя>

    引咎自责造句

    他为这事能引咎自责,下属都十分敬重他。
    他口口声声引咎自责,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
    防意如城非异人任修心养性引咎自责知过必改自愧弗如自怨自艾。
    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灾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
    大人犯错时要引咎自责,包揽黑锅;不得有责怪亲亲之行为。
    第八条老婆犯错时要引咎自责,自揽黑锅;不得有连累老婆之行为。
    宫臣或欲进谏者,承乾必先揣其情,便危坐敛容,引咎自责。
    都一天比一天憔悴了,大哥也是引咎自责啊。
    莫青松引咎自责,道老前辈!这都是晚辈不好,竟将前辈一生精研的武学纪事,失在万极魔女的手里。
    有老成持重的左右亲近之人加以劝谏,他则高坐引咎自责,非常善于机辩。
    然昔日病时,我夫朝夕视食,给药亲尝;待亡后,亦曾晨暮长思,引咎自责。
    ’嗣即有宜辩者,但引咎自责而已。

    汉字详情

    yǐn [yin]
    部首: 312
    笔画: 4
    五笔: XHH
    五行:
    仓颉: NL
    四角: 1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

    (1) 引车前行的皮带

    縣縣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 卷首语;序言 。如:小引

    (3)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4)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5)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6)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7) 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形容词

    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量词

    长度单位 。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英文翻译

    to pull, draw out, attract; to stretch

    方言集汇

    ◎ 粤语:jan5
    ◎ 客家话:[梅县腔]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jin3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yin3 [海陆丰腔] rin1 rin3 [客英字典] jin3 [东莞腔] jin3 [陆丰腔] jin3 [宝安腔] jin3 [沙头角腔] j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余忍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jĭĕnjinx/jiin
    jiù [jiu]
    部首: 319
    笔画: 8
    五笔: TH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R
    四角: 23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各。从“各”,表示相违背。违背人的心愿。本义:灾祸,灾殃)

    (2) 同本义

    咎,灾也。——《说文》

    弃宝者必离其咎。——《吕氏春秋·侈乐》。注:“殃也。”

    嗟苦先生,独离此咎。——贾谊《吊屈原赋》

    (3) 又如:咎征(天降灾祸的征验);咎有应得(罹祸受罚是由于自己的原因,完全应得的);咎戒(上天所降的灾祸与警告)

    (4) 过失,罪过

    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系辞》

    其作汝用咎。——《书·洪范》。疏:“咎是过之别名。”

    微我有咎。——《诗·小雅·伐木》

    以彰其咎。——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咎戾(罪过);咎责(罪责,罪过);咎省(引过反省);咎累(罪过的牵累);咎过(过错);咎恶(罪恶)

    动词

    (1) 责备,追究罪过

    楚人既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咎其欲出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咎罪(怪罪);咎毁(归咎怪罪,诋毁);既往不咎;自咎

    (3) 产生灾祸,作祟 。如:咎悔(犯过悔恨);咎祟(作祟的邪怪);咎魅(作祟致祸的鬼怪)

    (4) 憎恶

    殷始咎 周。——《书·西伯戡黎》

    英文翻译

    fault, defect; error, mistake

    方言集汇

    ◎ 粤语:gau3 gou1
    ◎ 客家话:[梅县腔] giu5 [台湾四县腔] giu5 [客英字典] giu5 [宝安腔] giu5 [海陆丰腔] giu5 [东莞腔] kiu5 [客语拼音字汇] giu4 [陆丰腔] gi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勞平聲開口一等kaukɑu
    [zi]
    部首: 625
    笔画: 6
    五笔: TH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BU
    四角: 26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代词

    (1) 自己,自我;本身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介词

    (1) 由;从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副词

    (1) 自然,当然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动词

    (1) 用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英文翻译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ih6 [cit7] [陆丰腔] cih6 [台湾四县腔] cih5 [cit7] [宝安腔] cu3 [沙头角腔] cu5 ci2 [客英字典] cih5 [东莞腔] cu3 [梅县腔] ze5 [客语拼音字汇] ci2 ci4 qi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二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ziih/dzihdzʰi
    zé,zhài [ze,zhai]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GM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MBO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贝,朿( )声。( zhài)本义:债款,债务)

    (2) 索取(财物)

    责,求也。——《说文》

    往责于东邑。——《吕氏春秋·慎行论》

    责之里正。——《聊斋志异·促织》

    责一头。

    以塞官责。

    (3) 又如:责偿(索取赔偿);责货(索贿);责诺(求取他人的许诺);责义(以合乎礼义要求别人);责债(索债);责赂(索求财物)

    (4) 责备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书·泰誓》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史记·项羽本纪》

    无责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叱责(大声呵叱责备);呵责(呵斥);苛责(过严地责备);责嚷(责备;训斥);责劝(责备并规劝);责黜(责备和贬黜);谴责(严加申斥);责让(责备、谴责);贬责(指出过失,加以批评;责备)

    (6) 惩罚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崇患太祖慵惰不作业,数加笞责。——《新五代史·梁家人传》

    (7) 又如:笞责;责惩(责罚惩处);责知(责罚包庇罪人、知情不言者);责杖(以杖刑责罚)

    (8) 诘问

    收奴婢十余人去,责以杀婢事。——《汉书·赵严韩张两王传》

    (9) 又如:责诘(责问);责究(责问追究)

    (10) 责令;要求

    今释其所有,责其所无。——《盐铁论·本议》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

    赦罪责功。——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责己也重以周。——唐· 韩愈《原毁》

    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责成人之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1) 又如:责报(让人报答;图报);责办(责成办理);责买(责成购买)

    名词

    (1) 责任,差使

    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史记·项羽本纪》

    主道者,使人臣有必言之责,又有不言之责。——《韩非子》

    救护之责。——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专责(专门担负的某项责任);权责(权力和责任);负责(担负责任);卸责(推卸责任);职责(职务和责任);罪责(罪行的责任)

    (3) 另见 zhài

    zhài

    名词

    (1) 欠别人的财物。后作“债”

    听称责以傅别。——《周礼·小宰》。司农注:“称责,谓贷子。”

    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使无券契之责。——《管子·轻重乙》

    博言负责数百万。——《汉书·淮阳宪王钦传》。注:“假贷人财物未偿者。”

    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书·金滕》

    宋多责赂于 郑。——《左传·桓公十三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齐策》

    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汉书·高帝纪上》

    (2) 另见

    英文翻译

    one's responsibility, duty

    方言集汇

    ◎ 粤语:zaak3
    ◎ 潮州话:zêh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