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伸

yǐn shēn [ yin shen]
注音 一ㄣˇ ㄕㄣ

词语释义

1.亦作"引申"。 2.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语本《易.系辞上》:"引而糷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词语解释

  1. 亦作“ 引申 ”。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语本《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三:“且 罗贯中 大半引申於 陈寿 ,非尽凿空。” 清 江沅 《<说文解字注>后叙》:“本义明而后餘义明,引申之义亦明。” 梁启超 《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三节:“大体甲倡一説,而乙则引伸之。” 丁玲 《阿毛姑娘》:“每一个联想都是紧接在事物上的,而由联想引伸的那生活,又都变成仙似的美境。”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引申”。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

语本《易·繫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清魏源《圣武记》卷十三:“且罗贯中大半引申於陈寿,非尽凿空。”
清江沅《<说文解字注>后叙》:“本义明而后餘义明,引申之义亦明。”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三节:“大体甲倡一説,而乙则引伸之。”
丁玲《阿毛姑娘》:“每一个联想都是紧接在事物上的,而由联想引伸的那生活,又都变成仙似的美境。”

引伸的网络释义

引伸

  • 1.亦作"引申"。
  • 2.延展推广。谓由一事一义推延而及他事他义。语本《易.系辞上》:"引而糷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 但现代规范汉语一般已不用“引伸”,而用“引申”。
  • 引伸造句

    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
    佛教借用来比喻“佛法”,并引伸出摧伏邪魔、辗转不停、圆满无缺三种涵义。
    金属粉末注射成形是一种从塑料注射成形引伸出来的新型粉末冶金近净成形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和关键是粘结剂。
    有次熄灯后讨论,大家谈到自己的未来,引伸到自己的伴侣时,一个个都闭上了嘴巴,似乎一提到这个就好像已经耍流氓,最终还是方国庆开了个头。
    荷叶虽用湿笔,而张力可以引伸到画幅的周边;荷梗更以渴笔焦墨一笔完成。
    内容由草席引伸到了被子,然后是床,最后甚至扯上了女人……
    纳士于圣人之教,童而习之,穷年而究之,涵泳其中而引伸之。
    ,随时代更迭、引伸为三、九之贬意。
    况诚得其法,归而触类引伸,今日所为孜孜以求者,不更扩充于无穷耶!余然曾夫于之说,附其后,因疏圣上,并筹办法。
    主笔者触类引伸,撰为论说,使知议员之优劣,政事之从违,故日报盛行,不胫而走。
    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不到一个月功夫,爬得最快的几株将要齐墙头了,每一个叶柄处生一个花蕾,像谷粒那么大,便转黄萎去。
    用名言来佐证也没什么错,可他又从此处引伸开去,无边无际的大谈圣人言行、史学、考证之事。
    在对工业建筑分析的过程中,引伸出基本建筑的概念。
    最开始是个动词,是指对人教化的过程;后来演变为名词,即指德治教化、典章文物、书籍文字等;而后又指从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引伸到精神文明建设。
    从拜伦那里,他们引伸出一种伦理体系,其中的两条金科玉律:憎恨你的邻人,爱上邻人的老婆。
    旋律以环回萦绕,反复咏唱的方式引伸展开,感情越来越激动,让人大有回肠欲断的感觉。
    本文主要介绍金属工业研究发展中心,以深引伸传送技术开发高长径比双阶差黄铜管件深引伸模具之成果,包含工程规划、具设计及试模等方面。
    这个新定律也可引伸到分子物理学的范畴。
    文章将这种通病引伸为“面子文化”,即重视表面,轻视实质,而服务业需要的是“夹里文化”,即轻视表面,重视实质。
    由沂蒙红嫂引伸出来的“红嫂精神”是沂蒙精神的象征性标志之一。

    汉字详情

    yǐn [yin]
    部首: 312
    笔画: 4
    五笔: XHH
    五行:
    仓颉: NL
    四角: 1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名词

    (1) 引车前行的皮带

    縣縣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 卷首语;序言 。如:小引

    (3)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4)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5)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6)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7) 通行执照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形容词

    长久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量词

    长度单位 。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英文翻译

    to pull, draw out, attract; to stretch

    方言集汇

    ◎ 粤语:jan5
    ◎ 客家话:[梅县腔] jin1 [台湾四县腔] jin1 jin3 [客语拼音字汇] yin1 yin3 [海陆丰腔] rin1 rin3 [客英字典] jin3 [东莞腔] jin3 [陆丰腔] jin3 [宝安腔] jin3 [沙头角腔] j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六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余忍眞A上聲開口三等眞Ajĭĕnjinx/jiin
    shēn [shen]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JH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LWL
    四角: 252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本作“申”。形声。从人,申声。本义:伸直,伸展)

    (2) 同本义

    伸,不屈也。——《说文》

    伸,展也。——《广雅》

    引而伸之。——《易·系辞上》

    君子欠伸。——《仪礼·士相见礼》。注:“志倦则见,体倦则伸。”

    熊经鸟伸。——《淮南子·精神》。注:“频伸也。”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手指不可屈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伸吭(伸长脖子);伸舒(伸展;舒展);伸不得手(插不上手;施展不开手段);伸长倘脚(方言。伸脚舒腿躺着);伸卷(将卷轴卷起和展开);伸屈(伸直与屈曲);伸歇(舒展肢体休息)

    (4) 申理;洗雪

    小事尚不伸,况大事乎?——《宋史·韩绛传》

    (5) 又如:伸雪(诉说冤情以求昭雪);伸诉(向上级官员说明情由)

    (6) 陈述,表白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又如:伸问(亦作“申问”。查问,询问);伸诉(详细说明);伸覆(陈说禀告)

    英文翻译

    extend, stretch out, open up; trust

    方言集汇

    ◎ 粤语:san1
    ◎ 客家话:[陆丰腔] shin1 [梅县腔] shin1 chun1 [宝安腔] sin1 [客英字典] shin1 [台湾四县腔] siin1 cun1 [客语拼音字汇] cun1 sin1 [东莞腔] sin1 [沙头角腔] sin1 [海陆丰腔] shin1 chu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失人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sjinɕĭĕ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