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弩

gōng nǔ [ gong nu]
注音 ㄍㄨㄥ ㄋㄨˇ

词语释义

弓弩 gōngnǔ

(1) 弓和弩

弓弩手
bow and arrow

词语解释

  1. 弓和弩。亦指射术。

    《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 宋 张齐贤 《洛阳缙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义》:“近闻有一火贼,去镇五七里,时尝习弓弩。” 鲁迅 《故事新编·铸剑》:“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

  2. 使用弓弩,谓习射。

    汉 荀悦 《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

引证解释

⒈ 弓和弩。亦指射术。

《周礼·夏官·司弓矢》:“中春献弓弩,中秋献矢箙。”
宋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向中令徙义》:“近闻有一火贼,去镇五七里,时尝习弓弩。”
鲁迅《故事新编·铸剑》:“此后是拿着木棍、戈、刀、弓弩、旌旗的武人,走得满路黄尘滚滚。”

⒉ 使用弓弩,谓习射。

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平易相远,山谷幽涧,仰高临下,此弓弩之地也。”

弓弩的国语词典

弩,以机械发射的弓。弓弩指弓与弩。

弓弩的网络释义

弓弩

  • 弓弩,弓和弩。弓弩手,弓手和弩手。弩,以机械发射的弓。弓弩指弓与弩。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汝可坚守营寨。两壁厢多设弓弩,以为准备。
  • 弓弩的翻译

    英语: bow and crossbow
    德语: Armbrust und Bogen (S)​
    法语: arbalète

    弓弩造句

    弩手换硬弓!所有弓弩手自由射击!
    张龙其则开始把汽油桶往家里搬,为了壮胆,他甚至把从网上买来准备带回新西兰打野鸭子的弓弩也搬出来。
    高高的栅栏前的堆放着一排排拒马,寨门边数个高高矗立的岗哨中,弓弩上弦,刀剑出鞘,放哨地兵士们警惕地注视着来人,犀利的箭头闪着寒光对着四人。
    主公,许攸深知我军虚实,若果真投曹,其祸甚大,当务之急,是要将我军中的拒马,弓弩,暗哨,营盘布防全部更替!以免曹军偷营。
    柳少阳见方天禄思虑如此,唯恐师父积劳成疾,想了想正色道“师父,从前两军对垒,远攻之器械不过弓弩石车。
    李陵下令以大车结为军营,出战时“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当匈奴军逼近时,“千弩俱发,应弦而倒”。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莫白一见,虽然依靠消耗内力,暂时挡住了流矢的穿透,然而只要对方弓弩手不停止投射,终究是难以抵挡的,情急之下,蓦地跃身而起。
    代善见罢急聚弓弩手数十,巴图鲁过百,左右周旋将满桂等人弄开,抢下二人的性命,合力拖出阵外。
    失去了弓弩,我军便唯有与敌冒雨肉搏……若非走投无路,本将绝不能拿着战士们的性命,去与优势敌军死磕!
    少帅军这边上万人围着,一大半人用的都是弓弩,全部指着圈内的十余人。
    这是一个在仙侠游戏《御剑逍遥》里误入墨门,结果却靠机关和弓弩在游戏里搞得风生水起的幸运爆表的玩家的故事……
    数千把弓弩正冷冷地对准了他们,将民夫兵们吓得魂飞魄散,恐惧得大喊大叫,调头便向回跑,就在这时,曹军的进攻鼓声敲响了,‘咚!咚!咚!’鼓声震天动地。
    如今马三军因为心有不甘,为泄私愤而上书楚王,仅数千弓弩手便将风怜影大败。
    金兵虽然擅长骑射,面对弓弩手却成了靶子,战马首先翻到,接着人马践踏,少有金兵能冲到跟前,片刻时金兵大败而逃。
    郡国兵虽然武备废弛、久不操练,但是比这些农民要好的多,最重要的郡国兵的装备,远程装备的弓弩比较多,兵器上有长矛,列阵的话对付猛兽也比较容易。
    祖雄心疑,正要回军,猛听一声大炮,两边五千弓弩手一齐放箭,犹如飞蝗骤雨,势不可当。
    幽州军营有好几个操练场,早晨马悍与赵云较技所在,是骑兵操练场,在东、北两处,还有步兵操练场与弓弩兵操练场。
    顿时弓弩手立刻向後退去,枪刀手冲到前面,用枪刺杀敌人,用刀砍向敌人战马的马腿。
    为了防备和找出跟踪自己的人,徐某先后购买了砍刀、电棒、甩棍、弓弩等管制器具以及摄像机、望远镜等物品。

    汉字详情

    gōng [gong]
    部首: 312
    笔画: 3
    五笔: XNG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
    四角: 17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弓形,有弓背和弓弦,后省去弓弦,只剩下弓背,隶变后变成现在的“弓”字。“弓”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弓”的字多与“弓箭”有关系。本义:射箭或打弹的器械)

    (2) 同本义

    弓,兵也,所以发矢。——《说文》

    弓,揉木而弦之以发矢。——《正字通》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礼记·学记》

    毋弛而弓,一栖两雄。——《韩非子·扬权》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汉· 贾谊《过秦论》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弓手(亦作“弓箭手”。宋元时州县统辖的负责巡逻、缉捕的兵卒);弓壶(有“弓”字铭文的酒器;装弓的袋);弓号(弓);弓剑(弓与剑);弓箕(弓和箕。喻指世传的家业技艺)

    (4) 形状或作用像弓的器具

    忽然翻出一双绣花的弓鞋来。——《范爱农》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乐府诗集·隋·明余庆·军行》

    (5) 又如:弹弓;胡琴弓;弓小(弓形而纤小);弓弯(弓鞋。指缠脚妇女穿的鞋)

    (6) 演奏弓弦乐器时的运弓技术 。如:连弓;分弓;顿弓;连顿弓;击跳弓;弹跳弓;抛弓

    (7) 丈量土地的器具,用木制成,形状似弓 ,两端距离是五尺,也叫步弓

    侯道五十弓。——《仪礼·乡射礼记》

    丈地弓制不真,责之弓手。——清· 黄六鸿《清文部·责经手》

    (8) 又如:弓手(古代丈量地亩持步弓的人)

    量词

    (1) 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一弓为五尺、三百六十弓为一里

    自冢至麓,凡二百弓。——唐· 陆龟蒙《送小鸡山樵人序》

    (2) 又如:弓口(尺寸。弓:丈量土地的计量单位)

    动词

    (1) 弯曲,引申为弯身,指行礼

    据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载,谓有士人醉卧,见妇人踏歌曰:“舞袖弓腰浑忘却,蛾眉空带九秋霜。”其中双鬟者问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见我作弓腰乎?”乃返首髻及地,腰势如规

    (2) 又如:弓腰人(古指舞伎);弓身

    英文翻译

    bow; curved, arched; KangXi radical number 57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ung1 [东莞腔] giung1 [客英字典] giung1 [沙头角腔] giung1 [梅县腔] giung1 [宝安腔] giung1 [海陆丰腔] giung1 [陆丰腔] giung1 [台湾四县腔] gi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戎東三平聲開口三等kĭuŋkiung
    [nu]
    部首: 312
    笔画: 8
    五笔: VCXB
    五行:
    仓颉: VEN
    四角: 470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2) 同本义

    弩,弓有臂者。——《说文》

    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韩非子·难势》

    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荀子·议兵》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伏弩射杀。——《汉书·李广苏建传》

    良将劲弩。——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连弩(数矢并发的弓);弩门(蒙语称弓);万弩齐发;弩力(弩弓的射力);弩子(弩弓);弩牙(弩机钩弦的部件);弩末(强紧之末);弩栝(弩弓用以发射弓箭的机栝)

    (4) 能射弩的弓箭手 。如:弩团(古代的弓箭部队)

    英文翻译

    cross-bow, bow; downward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nou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u3 [宝安腔] lu2 [梅县腔] nu3 [海陆丰腔] nu3 [客语拼音字汇] nu3 [台湾四县腔] nu3
    ◎ 潮州话:no5 nao6(nô nă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奴古上聲開口一等nunox/nuu

    弓弩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