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门

yìng mén [ying men]
繁体 應門
注音 一ㄥˋ ㄇㄣˊ

词语释义

应门 yìngmén

(1) 照管门户。指应接叩门之意

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李密《陈情表》
应门的领客入厅
attend the door

词语解释

  1. 古代王宫的正门。

    《诗·大雅·緜》:“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毛 传:“王之正门曰应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孔颖达 疏引 李巡 曰:“宫中南嚮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玉壶夜愔愔,应门重且深。” 宋 范仲淹 《明堂赋》:“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 清 钱谦益 《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2. 照应门户。指守候和应接叩门的人。

    《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晋 李密 《陈情事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唐 杜甫 《秦州杂诗》之二十:“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 董文恪 公老僕 王某 ,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来未忤一人。” 许地山 《人非人》:“有时晚间想去找她出来走走,十次总有九次没人应门。”

引证解释

⒈ 古代王宫的正门。

《诗·大雅·緜》:“迺立应门,应门将将。”
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
《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
孔颖达疏引李巡曰:“宫中南嚮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
南朝梁柳恽《长门怨》诗:“玉壶夜愔愔,应门重且深。”
宋范仲淹《明堂赋》:“中阶之前,三公屹然;应门之外,九采察焉。”
清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⒉ 照应门户。指守候和应接叩门的人。

《庄子·让王》:“原宪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晋李密《陈情事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唐杜甫《秦州杂诗》之二十:“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董文恪公老僕王某,性谦谨,善应门,数十年来未忤一人。”
许地山《人非人》:“有时晚间想去找她出来走走,十次总有九次没人应门。”

应门的国语词典

古代宫廷的正门。

应门的网络释义

应门

  • 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以后也简称为应门。
  • 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 应门造句

    敲门无人应门,只有狗声沸腾。
    双天窗的配备,电动调整驾驶座椅高度,速度感应门锁,带音响控制系统的方向盘等,为梦迪博朗增添了豪华的气质。
    分析了杂波和噪声对干涉相位的影响情况,研究了相位门限法和双门限动目标检测法,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门限检测法。
    毅力是乐成的先决条件,励志语录,如果你用力不绝的敲门,总会有人应门的。
    若锁芯係感应卡首先要检查其感应灵敏度后再了解感应门锁静态功耗,一般建议四节电池要连续使用一年以上。
    乾瘦、苍白、青筋毕露的丽辰姐妹亲自应门,还请他进去一起吃饼乾,给他倒了一杯牛奶。
    考虑到养老机构的现实需求,虹口区相关部门正在研究能否安装新型的感应门,既保障逃生通道的畅通,又能在老人推门离开时及时报警,通知养老院的工作人员。
    敲了敲门,一位鸡皮鹤发的老者出来应门,跟我们说:"除了老身,都没人在家。"。
    他走上梯级然后敲门,有一位女士应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李密 
    在乡下治安所以较好,就是因为大家较能守望相助,相互照应门户的安全。
    到了街道尽头的姚家,朱门高槛,如今却连个应门的五尺之僮都没有。
    来访者“咚咚咚”地敲着门,直到他应门时才停。
    那时我小,成天到小池塘边抓小鱼来玩,忧患对我是个似懂非懂的怪兽,它敲门的时候,不归我应门。张晓风 
    潜玄宫兮幽以清,应门闭兮禁闼扃。华殿尘兮玉阶苔,中庭萋兮绿草生。广室阴兮帏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感帷裳兮发红罗,纷綷縩兮纨素声。神眇眇兮密靓处,君不御兮谁为荣?
    随后物管人员上楼敲门了解情况,可是从房内只传出吵闹声,并无人应门。
    我老婆把手中正在织的毛衣放到一边去应门。
    我一直按门铃,但是没有人应门。
    办公室装了个感应门,一直都挺正常,这天,不知谁设置的感应时间调的特别长。
    如此看来,电梯的自动感应门不仅存在着感应盲区,而人们强行进入电梯的不良习惯更是隐藏着致命的安全隐患。

    汉字详情

    yīng,yìng [ying]
    部首: 314
    笔画: 7
    五笔: YI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FM
    四角: 00219

    详细解释

    yīng

    动词

    (1)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词

    (1) 所有;全部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yìng

    动词

    (1) 应和,响应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yīng

    英文翻译

    should, ought to, must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1 jing3
    ◎ 潮州话:êng1(eng) êng3(èng)

    宋本广韵

    mén [men]
    部首: 321
    笔画: 3
    五笔: UYHN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IS
    四角: 370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门形。“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双扇门,门)

    (2) 同本义 。房屋垣墙等建筑物,在出入通口处所设可开关转动的装置。古代门与户有别,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区域曰门

    門,闻也。从二户相对,象形。按,一扇曰户,两扇曰门。又,在堂室曰户,在宅区域曰门。

    五祀,门以闭藏自固也。——《白虎通》

    门常闭。——《墨子·号令》

    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辞》

    (3) 又如:门阑(门帘;门框);门钉(大门上的圆头装饰物);门楔(门榄两端靠门框竖立的短木);门吊儿(门上的搭钩);门坎(门槛)

    (4) 房屋、围墙、车船等的出入口

    门,人所出入也。——《玉篇》

    王城十二门。——《周礼·司门》注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洞门甚隘。——《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

    君竟日不出门。(竟:终)——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门籍(古时写有朝臣姓名年纪等,凭以出入宫门的门证);门不停宾(宾来即见,不须等候。言主人能礼贤下士);门状(家有丧事,将死者生卒年月及殡葬日期,书写于素纸之上,贴在门首,俗称为门状)

    (6) 稽查、征税的关卡 。如:门征(边境关卡征的税,即关税)

    (7) 门前,门口

    掌扫门庭。——《周礼·天官》

    (8) 又如:门墉(门口墙边);门台(门口的台阶);门堂(门侧的堂室。也指家);门戟(门前所列之戟);门塾(闾门两侧的厅堂。古代乡里多于此设立家塾以教化民众)

    (9) 水路、陆路必经的出入口 。如:玉门、雁门、虎门、江门等

    (10) 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

    灶门老婢。——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11) 又如:门旗(在阵前对称竖立的两面大旗,即指阵门);电门;阀门;闸门

    (12) 门径;诀窍

    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楚辞·九章》

    (13) 又如:窍门(能解决困难问题的好方法);这件事有门了

    (14) 家;家族

    汝勿妄语,灭吾门也。——《三国志·先主传》

    至蔺相如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还兄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可怜光采生门户。——白居易《长恨歌》

    (15) 又如:门闾(指家门);门中(指家族中;称族中已亡者);门功(祖先世代的功劳);门地(家世地位。即门第);门庇(先人的庇荫);门法(家法)

    (16) 学术思想或宗教的派别

    孔门之徒。——《论衡·问孔》

    (17) 又如:佛门;教门;门徒

    (18) 类别 。如:分门别类

    (19) 动物界的通常最基本部分之一 。如: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

    (20) 传统指跟师傅有关的人 。如:门僧(门下僧人);门下人(门客);门生故吏(学生和老部下);门人(弟子,门生)

    (21) 指旧社会封建迷信组织的帮派 。如:清门;洪门;会道门

    动词

    (1) 守门

    宋师败绩,公伤股, 门官歼焉。——《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2) 如:门敬(送给看门人的财物);门皂(旧时衙门口值守的差役);门公(守门的老头);宅门(深宅大院的大门);门正(掌管城门关闭及出入的人);门吏(守门的小官员)

    (3) 攻门

    偪阳人启门,诸侯之士门焉。——《左传·襄公十年》

    量词

    (1) 用于炮。如:一门炮

    (2) 用于功课、技术等。如:三门功课;两门技术

    英文翻译

    gate, door, entrance, ope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mu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