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诏
词语释义
应诏
(1) 接受皇帝的诏命
词语解释
接受诏命。
《后汉书·杜林传》:“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詔;唯 林 守慎,有召必至。” 唐 卢照邻 《赠李荣道士》诗:“敷诚归上帝,应詔佐明君。” 清 钮琇 《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 阮怀 应詔,得入词苑。”
魏 晋 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 三国 魏 曹植 有《应诏》诗, 唐 杜审言 有《望春亭侍游应诏》诗。
前蜀 花蕊夫人 《宫词》之六十:“宣徽旋进新裁曲,学士争吟应詔诗。”
古代官名。
《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会应詔 王道习 自外至,帝问 道习 。” 胡三省 注:“应詔,犹 汉 之待詔也。”
引证解释
⒈ 接受诏命。
引《后汉书·杜林传》:“时诸王傅数被引命,或多交游,不得应詔;唯林守慎,有召必至。”
唐卢照邻《赠李荣道士》诗:“敷诚归上帝,应詔佐明君。”
清钮琇《觚賸续编·赵公裕后》:“是时适有博学鸿儒之选,公以阮怀应詔,得入词苑。”
⒉ 魏晋以来称应帝王之命而作的诗文。如三国魏曹植有《应诏》诗, 唐杜审言有《望春亭侍游应诏》诗。
引前蜀花蕊夫人《宫词》之六十:“宣徽旋进新裁曲,学士争吟应詔诗。”
⒊ 古代官名。
引《资治通鉴·梁武帝中大通二年》:“会应詔王道习自外至,帝问道习。”
胡三省注:“应詔,犹汉之待詔也。”
应诏的国语词典
应天子的诏命。
应诏的网络释义
应诏
应诏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yīng
动词
(1) 应当,应该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名词
(1) 所有;全部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动词
(1) 应和,响应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êng1(eng) êng3(èng)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召,召亦声。“言”是言论,“召”是召唤。本义:告知,告诉)
(2) 同本义 。先秦没有此字,秦汉才出现,多用于上告下
诏,告也。——《说文新附》
负剑辟咡诏之,出入有诏于国。——《礼记·曲礼》
上诏书者。——蔡邕《独断》。注:“诏,诰也。有三品。”
以诏后世。——《穆天子传》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诏众(告诉众人);诏赞(告知和赞助)
(4) 教导;告诫
夫为人父者,必能诏其子。——《庄子·盗跖》
多分其教诏。——《吕氏春秋·审分》
(5) 又如:诏导(教导);诏诲(告诫教导);诏侑(劝告);诏志(教导立身养志);诏相(教导行大礼的言行)
(6) 皇帝下达命令
诏使儒卿。——《汉书·李广苏建传》
优诏奖瑞。——《明史》
诏赐抚臣。——《聊斋志异·促织》
(7) 又如:诏求(皇帝下令征求);诏征(皇帝下令征召);诏选(皇帝下令任命);诏用(皇帝下令任用)
(8) 征召
明诏期,前后农夫,以时均修焉,…。——《管子》
(9) 又如:诏期(征召的日期)
(10) 召见
诏伊尹于 亳(
)郊兮。——《后汉书·冯衍传》(11) 宣扬
未可明诏大号。——龚自珍《病梅馆记》
(12) 报告
按周礼诸职凡言诏者,皆下告上之辞。——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不以诏。——《礼记·檀弓》
虽诏于天子无北面。——《礼记·学记》
故礼有摈诏。——《礼记·礼器》
诏西皇使涉予。——《楚辞·离骚》
名词
(1) 诏书,皇帝颁发的命令文告
上尊号王为秦皇。命为制,令为诏。——《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有诏不得上。——《战国策·燕策》
诏即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捧诏恸哭。
出密诏示之。
(2) 又如:下诏(颁发诏书);诏板(即诏书);诏记(皇帝的手令);诏条(诏书中所列的条文);诏黄(以黄色纸书写发布的诏令)
(3) 古代西南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
南诏蛮,本 乌蛮之别种也,姓 蒙氏。蛮谓王为“诏”,自言 哀牢之后。——《旧唐书》
(4) 又如:诏家(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