屐齿

jī chǐ [ ji chi]
繁体 屐齒
注音 ㄐ一 ㄔˇ

词语释义

屐底的齿。

指足迹;游踪。

指履声,脚步声。

词语解释

  1. 屐底的齿。

    《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独孤及 《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 蒲褐山房 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2. 指足迹;游踪。

    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3. 指履声,脚步声。

    明 王世贞 《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 ,一坐倾靡再张饮。”

引证解释

⒈ 屐底的齿。

《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独孤及《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赵翼《哭王述庵侍郎》诗:“蒲褐山房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⒉ 指足迹;游踪。

宋张孝祥《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四:“国初常熟多画师。有黄鼎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⒊ 指履声,脚步声。

明王世贞《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吴伟业《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茂先,一坐倾靡再张饮。”

屐齿的国语词典

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屐齿的网络释义

屐齿

  • 屐齿,汉语词汇,释义为足迹;游踪。履声,脚步声。木屐底下凸出像齿的部分。
  • 屐齿造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屐齿轻踩着烛焰摇晃,所有喧嚣沉默都描在画上。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泪水凝成诗行。
    张在《夜航船》书中对“谢安围棋”做了些细节的“拾遗”,说他下完棋后,“还内,过户限,不觉屐齿之折。
    萤火虫愿将夏夜遗忘,如果终究要挥别这段时光,裙袂不经意沾了荷香,从此坠入尘网,屐齿轻踩着烛焰摇晃,所有喧嚣沉默都描在画上,从惊蛰一路走到霜降,泪水凝成诗行。
    他年靠坐雨微霁还阴的窗侧,几处闲田动春锄偶觉此意豁,问岁华几番游戏马台前或采花篱下,印苍苔屐齿如我怜此情脉脉。乘物游心。
    待棋局结束,返身回房,“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
    据范银河介绍,这种作为防雨鞋具的木屐构造比较特别,大致由底板、屐齿和鞋面三部分组成。
    棋终客去,谢安入内室,跨门槛时“不觉屐齿之折”。
    他安装了活动的屐齿,上山时齿移于后,下山时齿移于前,方便身体平衡,人们称之为“谢公屐”。
    这种鞋的屐齿可以拆卸,上山时拆去前齿,下山时拆去后齿,登山便如履平地。
    屐齿轻踩着烛焰摇晃,所有喧嚣沉默都描在画上。
    自述“闻九丝捷音,不觉屐齿之折”,一听到捷报传来,高兴得欢呼雀跃,不觉鞋齿都被折断,这样嗜好镇压和诛杀之功,是一种魔鬼般的心情。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27
    笔画: 10
    五笔: NTFC
    五行:
    仓颉: SHOE
    四角: 77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履(鞋子)省,支声。本义:木屐,一种笨重的木底鞋)

    (2) 同本义

    木屐也。——《三苍》

    以屐,为服。——《庄子·天下》。李注:“木曰屐者。”按,雨行所以践泥。

    介子推抱树烧死, 晋文公伐以制屐也。——《庄子·异苑》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蹑屐登崖。——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屐子(木鞋);屐齿(屐底的齿);屐声(脚步声);屐履间(履屐间);屐响(木屐的响声)

    (4) 泛指鞋

    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平生屐?——辛弃疾《满江红》

    (5) 又如:草屐;屐履;锦屐

    英文翻译

    wooden shoes, clogs

    方言集汇

    ◎ 粤语:kek6
    ◎ 客家话:[宝安腔] kiak8 [梅县腔] kiak8 [东莞腔] kiak8 [客语拼音字汇] kiag6 [海陆丰腔] kiak8 ki5 hi5 [客英字典] kiak8 [台湾四县腔] kiak8 ki5 hi5 [陆丰腔] kiak8
    ◎ 潮州话:gia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奇逆陌三開入聲開口三等giek/gyakgʰĭɐk
    chǐ [chi]
    部首: 803
    笔画: 8
    五笔: HWBJ
    五行:
    仓颉: YMUO
    四角: 21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2) 同本义

    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大戴礼记·易本命》

    发堕齿槁。——《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

    (3) 又如:齿吻(齿及唇);齿颊(牙齿与脸颊)

    (4) 排列如齿状的物品

    齿革羽毛。——《书·禹贡》。传:“象牙也。”

    (5) 又如:锯齿;梳齿;羊齿(一种植物)

    (6) 指年龄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数年也。”

    古者谓年龄,齿亦龄也。——《礼记·文王世子》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柳宗元《捕蛇者说》

    (7) 又如:齿序(年龄的大小顺序);齿力(年龄和体力)

    动词

    (1) 并列,次列

    不敢与诸任齿。——《左传·隐公十一年》。注:“列也。”

    百官以此相齿。——《庄子·天下》

    (2) 又如:齿列(与人同等并列);齿遇(以同等相对待);齿班(并列)

    (3) 谈说,重视 。如:齿及(说及,挂齿);齿牙余论(言词之力;口舌之劳)

    (4) 录用,收纳

    终身不齿。——《礼记·王制》。注:“犹录也。”按,齿有行列者。

    (5) 又如:齿召(予以录用征召);齿用(录用);齿旧(录用旧臣)

    (6) 挡,触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宋· 王安石文

    (7) 又如:齿战(上下齿连连相击)

    英文翻译

    teeth; gears, cogs; age; simplified form of the KangXi radical number 211

    方言集汇

    ◎ 粤语:ci2
    ◎ 潮州话:戈衣2(起)徐丸2(耻),ki2 cin2(khí chhíⁿ)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