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寸,道声。“寸”与“手”意思相近。本义:以手牵引,引导)
(2) 同本义
导,引也。——《说文》
其治宜导引按轎。——《素问》。注:“谓摇筋骨动支节。”
导官令本。——《续汉书·百官志》。注:“择也。”
导官。——《后汉书·邓后纪》。注:“主导择米以供祭祀。”
导一茎六穗于庖。——《汉书·司马相如传》。郑氏曰:“导,择也。”
虞人导前,鹰犬罗后。——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导子(官员出行时在前面开路的仪仗队);导从(古代官员出行时,担任前导和后从的人);导仗(前导的仪仗)
(4) 教导
而不可以导人。——《淮南子·缪称》。注:“教也。”
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5) 又如:导播(电视台中指导表演、监督整个节目播出的专业人员);导训(引导而使和顺)
(6) 疏通
为川者决之使导。——《国语·周语上》
(7) 又如:导行费(汉灵帝时,郡国、地方每在进贡朝廷之外,另有物品给中署,做为所献之物的导行费);导款(疏通);导泄(疏导排泄)
(8) 启发,开导
忠信以导之。——《吕氏春秋·适威》。注:“犹先也。”
是以导于民。——《国语·晋语》。注:“训也。”
然后导以取保,出启于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导谕(劝导晓谕);导示(指导启示)
(10) 传导 。如:导电;导热
(11) 引诱
导之以政。——《论语》。皇疏:“谓诱引也。”
(12) 又如:导欲宣淫(倡导情欲,宣泄淫乱之事);导谀(谄媚阿谀,曲意逢迎。)
(13) 导致;引起 。如:导因(起因);导迎(招致)
名词
(1) 向导,引路人
乌孙发导译送骞还。——《史记·大宛列传》
(2) 又如:导首(前导;领头);前导(领头人)
介词
顺着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dau6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游,旌旗之流也。——《说文》
为下国缀旒。——《诗·长发》
鞶厉游缨,昭其数也。——《左传·桓公十二年》
(3) 江河的一段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秦风》
(4) 又如:上游;下游;中游
(5) 鸟媒,猎人驯养用以招引野鸟的家鸟
恐吾游之晏起,虑原禽之罕至。——《文选·潘岳·射雉赋》
(6) 古水名 。淮河下游分支。由今江苏省涟水县、灌南县至连云港市入黄海
(7) 姓
动词
(1) 人或动物在水里浮行或潜泳
其父善游。——《吕氏春秋·察今》
子岂遽善游。
鱼游于沸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游鱼细石。——吴均《与朱元思书》
(2) 流动,不固定
皆若空游无所依。——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游衍(游游衍衍。游荡;游乐;干干停停,拖延时间);游花插趣(游荡作乐);游回磨转(团团转);游行(到处漫游)
动词
(1) 遨游;游览;游玩,优游逍遥
噬肯来遊。——《诗·唐风·有杕之杜》
遊毋倨。——《礼记·曲礼》。注:“行也。”
膳饮从于遊。——《礼记·王制》。注:“谓出入上观。”
厥壤可遊。——《封禅文》。注:“遨也。”
文王不敢盘于遊用。——《书·无逸》
同游者。——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游人虽未盛。——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余游巴黎。——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游春白相(春游;踏青);游学呈子(报告本人外出,请求保留学籍的呈文);游仙(漫游仙界)
(3) 结交;交游
此真吾所愿从游。——《史记·郦生传》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游艺(外出游学,以文交友);游合(交游聚会);游从(相随同游;交往,特指与长辈交往);游集(从各处来聚集)
(5) 闲逛,悠闲无所事事 。如:游营撞尸(骂人话。指到处游逛的人);游花浪子(不务正业,一味吃喝嫖赌寻欢作乐的人);游头浪子(游手好闲的浪荡子弟);游勇(失去统属的逃散的兵士)
(6) 行走;飞行;巡行 。如:游营(游行示众);游禽(飞鸟);游骑(担任巡逻突击的骑兵)
(7) 游说;宣扬
孔子东游。——《列子·汤问》
(8) 又如:游夫(游说的人);游化(潜移默化;云游教化);游慝(凭借游说从事邪恶活动)
(9) 孝察,学习
游于三辅。——《后汉书·张衡传》
(10) 出访
劝东游。——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劝君东游。
形容词
虚浮不实 。如:游嘴(游花。油腔滑调,善于狡辩);游文(浮泛的文字);游言(浮夸不实的言论);游财(浮财);游词(浮夸轻薄的言辞);游滑(油滑);游语(戏谑的、挑逗的言辞)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u2 [客语拼音字汇] yiu2 [宝安腔] ju2 (jiu2) [梅县腔] ju2 [陆丰腔] jiu3 [东莞腔] jiu2 [台湾四县腔] ju2 [客英字典] j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猷 | 以周 | 以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尤 | 流 | ju/jou | jĭə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