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宿

jì sù [ ji su]
注音 ㄐ一ˋ ㄙㄨ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寄宿 jìsù

(1) 借某处住宿

在学生家里寄宿包饭的巡游教师
lodge

(2) 在学校住宿

board

词语解释

  1. 借宿;借住。

    《战国策·赵策一》:“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丛。” 唐 高适 《寄宿田家》诗:“今夜早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明 唐顺之 《赈济移文》:“外来趁食之人,各於神庙寺观寄宿,如寺观难容,每人家安插二人、三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天气不早了,恐怕多耽搁了,来不及出城,所以我先来知照一声,倘来不及出城,便到这里寄宿。” 胡适 《谈新诗》:“ 杜甫 的《石壕吏》,写一天晚上一个远行客人在一个人家寄宿,偷听得一个捉差的公人同一个老太婆的谈话。”

  2. 学生在学校宿舍里住宿。如:寄宿生;寄宿学校。参见“ 寄宿生 ”。

引证解释

⒈ 借宿;借住。

《战国策·赵策一》:“今日臣之来也暮,后郭门,藉席无所得,寄宿人田中,傍有大丛。”
唐高适《寄宿田家》诗:“今夜早应还寄宿,明朝拂曙与君辞。”
明唐顺之《赈济移文》:“外来趁食之人,各於神庙寺观寄宿,如寺观难容,每人家安插二人、三人。”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天气不早了,恐怕多耽搁了,来不及出城,所以我先来知照一声,倘来不及出城,便到这里寄宿。”
胡适《谈新诗》:“杜甫的《石壕吏》,写一天晚上一个远行客人在一个人家寄宿,偷听得一个捉差的公人同一个老太婆的谈话。”

⒉ 学生在学校宿舍里住宿。参见“寄宿生”。

如:寄宿生;寄宿学校。

寄宿的国语词典

暂时借宿。

如:「寄宿学校」。

寄宿的网络释义

寄宿

  • 寄宿
  • jìsù
  • [lodge]∶借某处住宿
  • 在学生家里寄宿包饭的巡游教师
  • [board]∶在学校住宿
  • 寄宿的翻译

    英语: to stay, to lodge, to board
    德语: bei jdm. leben, bei jdn unterkommen (V)​, einen Unterschlupf bei jdn. finden (V)​, in jdn. Verwahrung geben (V)​, unter dem Dach eines anderen leben (V)​
    法语: être logé chez qqn, être en pension, loger

    寄宿造句

    他每次上山考察,都会寄宿在这位猎户家中。
    他在八岁少不更事的年龄时就被送进了寄宿学校。
    爸爸当机立断,要把王勤送到寄宿学校就读。
    出国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虽然我知道我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会克服语言的障碍,积极的与寄宿家庭和同学交流,努力融入他们。我也会因为这个特殊的经历而成长,它会给我打开一个新的世界,学习一种全新的语言,体验异国他乡的风情。
    有一个被父母送往寄宿学校的男孩。
    因为较高的膏火,年夜部门通俗家庭付出不起他们的孩子上寄宿黉舍的费用。
    他在伦敦东区租用寄宿舍。
    学校名叫“宁静海寄宿学苑”。
    不过仍有大量避难所是不接收宠物的,因此瓦萨同时告诫人们,必须关注寄宿点有没有接受宠物的相关设施或酒店,安全区内有没有住着亲朋好友,或其他的什么办法。
    北安是半寄宿制学校,所以自然有学生要住在学校里,他们需要牙刷,水杯,暖壶之类的东西,而这些商贩往往是消息最灵通的一群人,他们可以在百米之外嗅到钱的味道。
    这六名学生周二乘飞机去韦斯特雷岛,在寄宿家庭住两晚,周四再乘飞机回家。
    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非住校生也可以感受到寄宿的氛围,享受寄宿生活带来的好处。
    我在我姐姐开的寄宿公寓里帮厨,剥剥洋葱,削削土豆。
    他是寄宿在私人家庭的寄宿生。
    全体学生都在学校里寄宿并包伙。
    她用自己的外孙女为例。起先她只是白天来上课,但是很快,她就想成为寄宿生。
    正寄宿于一个印度家庭里,要尝尝咖哩鸡吗?
    八尺镜,八尺琼勾玉,十拳剑,竟然三个神器都在鼬的写轮眼中寄宿着。
    塔格的大多数学生,包括拉登在内,都是走读生,不过也有少许寄宿生;他们住在第二层,学校的一些外籍教师也住在这一层。
    一位名叫卡尔的寄宿生站在地上,为该情景钦佩不已。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DS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KMR
    四角: 306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2) 同本义

    寄,托也。——《说文》

    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

    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

    (4) 委托,托付

    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倚南窗以寄傲。——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寄命(委以重任;生命如寄旅,因此比喻短暂的生命);寄付(委托;托付);寄任(指所委托的重要责任;托付重任)

    (6) 依赖;依附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白居易《有木诗》

    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与兹乡。——黄景仁《洞庭行赠大归包川》

    (7) 又如:寄命(寄身;托身);寄口(依靠别人生活)

    (8) 寄放;寄存

    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

    (9) 又如:寄包(寄存行李;喻指寄宿);寄物(寄存的东西;寄托某件物品作为凭证)

    (10) 寄托

    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

    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

    (11) 又如:寄怀(寄托情志;用真诚的心意待人);寄意(寄托情意)

    (12) 托人递送

    女寄言于母。——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3) 又如:寄声(托人口头传达问候);寄外(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寄言(寄语、带信);寄奉(敬词。谓通过邮递奉呈)

    形容词

    非亲生的——指亲属 。如:寄儿;寄爹;寄娘;寄女;寄名(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叫寄名)

    名词

    (1) 人物名

    寄伪儿啼。(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英文翻译

    send, transmit, mail;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客家话:[宝安腔] gi5 [沙头角腔] gi5 [海陆丰腔] gi5 [梅县腔] gi5 [东莞腔]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台湾四县腔] gi5 [客英字典] gi5 [陆丰腔] gi5
    ◎ 潮州话:gia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義支B開去聲開口三等支Bkieh/kyehkĭe
    sù,xiǔ,xiù [su,xiu]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WDJ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JOMA
    四角: 3026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据甲骨文,象人睡在室内席子上。本义:住宿;过夜)

    (2) 同本义

    宿,止也。——《说文》

    出宿于干。——《诗·邶风·泉水》

    言就尔宿。——《诗·小雅·我行其野》

    戒及宿之日。——《周礼·大史》

    孟子去 齐,宿于昼。——《孟子·公孙丑下》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微子》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不得已,度姓名,诡蹄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长淮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又如:宿歇(住宿,睡觉);宿坛(住宿);宿泊(住宿;安歇);宿夜然诺(存留过夜的诺言);宿客(投宿的旅客);宿宿(连住两夜);宿顿(临时寄住);宿止(住宿);宿地(住宿的地方);宿所(住宿过夜的处所)

    (4) 值宿守卫,守夜

    哀王三弟,其弟 章,入宿卫于 汉,吕太守封为朱虚侯。——《史记·齐悼惠王世家》

    (5) 又如:宿直(值夜);宿卫(在宫中值宿护卫)

    (6) 处于

    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唐· 韩愈《三星行》

    (7) 拖延;停留 。如:宿食(积食);宿留(停宿,停留)

    (8) 驻扎,特指军队的停留与驻扎 。如:宿兵(驻扎军队)

    (9) 隐含;寄寓

    在西洋有一句成语,叫做健全的精神,宿于健全的身体。——蔡元培《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10) 安心;安于

    官宿其业,其物乃至。——《左传》

    (11) 谋取 。如:宿名(获取名声)

    名词

    (1) 古代官道上设立的住宿站

    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周礼》

    (2) 又如:宿息(上古称宾客于道路休息住宿之处)

    (3) 住所,供人休息的处所 。如:宿头(借宿之处);代付…食宿和回家的路费

    (4) 夜

    不出宿夕,人必危之矣。——《战国策·赵策》

    (5) 又如:宿露(夜露);宿雾(夜雾);宿膳(夜餐);宿夕(一个晚上。比喻短时间内);宿烟(夜里的烟雾);宿云(夜晚的云气)

    (6) 栖宿之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

    (7) 有名望的人

    迟先生有制礼作乐之才,乃是 南邦名宿。——《儒林外史》

    (8) 从前,往日

    内负宿心,外恧良朋。——三国魏· 嵇康《幽愤》

    (9) 又如:宿意;宿传(往昔的传说);宿孽(前世的罪孽);宿顾(以往的关照)

    形容词

    (1) 老的,积久的

    民有宿逋不可诚于上供者,必代而输之。——唐· 杜牧《吏部尚书·崔公行状》

    (2) 又如:宿气(旧怨;旧仇);宿愤(旧怨;旧恨);宿罪(旧有的罪过);宿好(老交情);宿恩(以往的恩德);宿嫌(旧日的嫌隙);宿旧(旧友);宿威(素有的威名);宿老(老前辈);宿齿(年老之人)

    (3) 隔夜的,前一夜的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唐· 王维《田园乐》

    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师不宿饱。——《史记·淮阴侯列传》

    (4) 又如:宿料(隔夜的草料);宿雨(隔夜的雨);宿租(隔年的租税);宿酲(酒醉隔夜未醒)

    (5) 前一年的,隔年的

    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月水灾郡种宿麦。——《汉书·武帝纪》

    (6) 又如:宿麦(隔年成熟的麦);宿雪(积留过冬的雪)

    (7) 老成阅历久的

    王肃以宿德显授。——三国魏· 应休琏《与侍郎曹长思书》

    (8) 又如:宿兵(宿素习练之兵);宿艾(老成长者);宿生(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吏(阅历多的官吏);宿彦(老成而有才德之士)

    (9) 前世注定的

    以此常欲焚笔弃砚为喑默人,而习气宿业,未能尽去。——宋· 苏轼《答刘沔都曹书》

    (10) 又如:宿业(指前世行善或作恶所造成而见于今世的后果);宿慧(前世带来的慧根);宿殃(前世注定的灾殃);宿败(注定要失败);宿福(前世注定的福分)

    (11) 旧欠的

    逋租宿债勿复收。——《宋书·武帝纪》

    (12) 又如:宿债(旧欠的债务);宿值(久欠的债);宿赋(积欠的赋税)

    (13) 大的 。如:宿恶(大恶人);宿浪

    副词

    (1) 通“夙”。平素,平日

    官宿其业,其物乃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子路无宿诺。——《论语·颜渊》

    奈何忘宿志而惭儿女子乎?——《后汉书·王霸妻传》

    宿志在人外,清心游物初。——宋· 陆游《幽居》

    表招诱有力,威怀兼洽 ,其 姦猾宿贼,更为效用,万里肃青。——《后汉书·刘表传》

    (2) 又如:宿愿;宿容(平日的容颜);宿寇(惯匪);宿心,宿志(平日的心愿)

    (3) 预先;早先

    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三国志·王粲传》

    (4) 又如:宿构(预先构思);宿闻(早已知闻);宿虑(预先思考、谋划);宿读(预先读过)

    (5) 另见 xiǔ;xiù

    xiǔ

    量词

    (1) 用于计算夜

    军士今夜且歇一宿,以养锐气。——《三国演义》

    (2) 又如:住了一宿

    (3) 另见 sù;xiù

    xiù

    名词

    (1) 星座的古名。星宿 。二十八宿:坐落在黄道的星宿,按照中国古代的分法,共有二十八个。黄道是日在星际所行的路

    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列子》

    (2) 另见 sù;xiǔ

    英文翻译

    stop, rest, lodge, stay overnight; constell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sau3 suk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uk7 siu5 [客英字典] siuk7 [客语拼音字汇] sug5 xiu4 xiug5 [梅县腔] siuk7 [台湾四县腔] siuk7 siu5 [沙头角腔] siuk7 [陆丰腔] siuk7 [宝安腔] siuk7 suk7 [东莞腔] suk7
    ◎ 潮州话:sù/思娃4(杀)xiǔ/思妖1(宵) xiù/思优3(秀), suah4(suah) siou1/siao1(siau) siu3(sì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九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救去聲開口三等sĭəusiuh/si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