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书鳞

jì shū lín [ ji shu lin]
繁体 寄書鱗
注音 ㄐ一ˋ ㄕㄨ ㄌ一ㄣˊ

词语释义

寄书之鱼。

词语解释

  1. 寄书之鱼。

    汉 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遂成典故。 清 孙枝蔚 《为张万青悼亡》诗:“户外防惊反哺鸟,厨中戒食寄书鳞。”

引证解释

⒈ 寄书之鱼。

汉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遂成典故。 清孙枝蔚《为张万青悼亡》诗:“户外防惊反哺鸟,厨中戒食寄书鳞。”

寄书鳞的网络释义

寄书鳞

  • 寄书之鱼。 汉 乐府古辞《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遂成典故。 清 孙枝蔚 《为张万青悼亡》诗:“户外防惊反哺鸟,厨中戒食寄书鳞。”
  •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DS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KMR
    四角: 3062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奇声。本义:寄居)

    (2) 同本义

    寄,托也。——《说文》

    寄公者,何失地之君也。——《仪礼·丧服》传

    可以寄百里之命。——《论语》。皇疏:“寄是暂寄有反之目也。”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3) 又如:寄籍(寄居外地而附以户籍的叫寄籍);寄庄(在外地买地设庄,收租)

    (4) 委托,托付

    令可以寄政。——《国语·齐语》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倚南窗以寄傲。——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寄命(委以重任;生命如寄旅,因此比喻短暂的生命);寄付(委托;托付);寄任(指所委托的重要责任;托付重任)

    (6) 依赖;依附

    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白居易《有木诗》

    蛮烟瘴雨土卑湿,留我寄命与兹乡。——黄景仁《洞庭行赠大归包川》

    (7) 又如:寄命(寄身;托身);寄口(依靠别人生活)

    (8) 寄放;寄存

    前以一匹锦相寄,今可见还。——《南史·江淹传》

    (9) 又如:寄包(寄存行李;喻指寄宿);寄物(寄存的东西;寄托某件物品作为凭证)

    (10) 寄托

    依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归去来兮辞》

    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

    (11) 又如:寄怀(寄托情志;用真诚的心意待人);寄意(寄托情意)

    (12) 托人递送

    女寄言于母。——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3) 又如:寄声(托人口头传达问候);寄外(妻子寄信或他物给丈夫);寄言(寄语、带信);寄奉(敬词。谓通过邮递奉呈)

    形容词

    非亲生的——指亲属 。如:寄儿;寄爹;寄娘;寄女;寄名(旧时迷信将儿童拜在他人名下做义子,叫寄名)

    名词

    (1) 人物名

    寄伪儿啼。(区寄假装像小孩子的啼哭。儿,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像小孩子似的。)—— 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2) 翻译官。古代称翻译东方民族语言的官吏 。如:寄象(古代指能通传南方与东方语言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寄鞮(古代指能通传东方与西方之语的翻译官,后泛指翻译)

    英文翻译

    send, transmit, mail;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gei3
    ◎ 客家话:[宝安腔] gi5 [沙头角腔] gi5 [海陆丰腔] gi5 [梅县腔] gi5 [东莞腔] gi5 [客语拼音字汇] gi4 [台湾四县腔] gi5 [客英字典] gi5 [陆丰腔] gi5
    ◎ 潮州话:gia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居義支B開去聲開口三等支Bkieh/kyehkĭe
    shū [shu]
    部首: 106
    笔画: 4
    五笔: NNH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DS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book, letter, document; writings

    方言集汇

    ◎ 粤语:syu1

    宋本广韵

    lín [lin]
    部首: 810
    笔画: 20
    五笔: QGO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MFDQ
    四角: 2915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鱼,粦( lìn)声。本义:鱼甲)

    (2) 同本义

    鳞,鱼甲也。——《说文》

    鳞罗布烈。——扬雄《羽猎赋》

    鳞浪层层。——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鳞爪飞扬。——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朱鳞大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又如:鳞爪(喻残存、零碎或无足轻重之物);鳞沦(水纹相次连接的样子);鳞接(密接如鱼鳞);鳞萃(荟萃如鱼鳞)

    (4) 鳞片状物

    鳞,甲也。——《广雅》

    其动物宜鳞物。——《周礼·大司徒》

    (5) 动物学名词。为被覆在动物体表的硬质小形薄片,是一种多样性的构造。如:鳞鼠(野鼠的一种。身有鳞甲,故名)

    (6) 植物学名词。如:鳞叶

    (7) 鱼的代称

    鳞集仰流。——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注:“鳞集,相次也。”

    呷浪之鳞。——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锦鳞游泳。——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又如:鳞族(鱼类);鳞羽(泛指鱼类和鸟类);鳞物(指鱼类);鳞鸿杳绝(杳无音信);鳞集仰流(鱼群迎向上游。比喻四方之民慕德来归)

    (9) 有鳞动物的总称

    鳞虫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孔子家语·执辔》

    介鳞夏食冬蛰。——《易·主命》

    (10) 又如:鳞介(泛指有鳞片介甲的水生动物);鳞虫(有鳞的动物)

    (11) 姓

    英文翻译

    fish scales

    方言集汇

    ◎ 粤语:leon4
    ◎ 潮州话:罗因5 罗安5 ,ling5 lang5(lîng lâng) [揭阳]lêng5 lang5(lêng lâng)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