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寂寂無聞
注音 ㄐ一ˋ ㄐ一ˋ ㄨˊ ㄨㄣ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 钱学伦《语新》上卷:“虽与予居不远,几年来寂寂无闻。”

成语用法

寂寂无闻作谓语;指毫无声息。

引证解释

⒈ 谓毫无声息。

清钱学伦《语新》卷上:“﹝朱姓女﹞虽与予居不远,几年来寂寂无闻。”
黄兴《黄花岗之役》:“近十年来,堂堂正正可称为革命军者,首推庚子惠州之役,次大通之役,此后一二年间,寂寂无闻。”

⒉ 犹言默默无闻,不出名,不为人所知。

徐特立《读书日记·日本战败的原因》:“许多人过去有大学问,在社会上有地位,今日却寂寂无闻,人在而无用,虽生犹死。”

寂寂无闻的国语词典

毫无名气,不为众人所知。

如:「他写作多年,可惜时运不济,仍寂寂无闻。」

寂寂无闻的网络释义

寂寂无闻

  • 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
  • 寂寂无闻造句

    同时,办公室日常事务繁多,出成绩时大家可能是无名英雄,寂寂无闻;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尝尽酸甜苦辣。
    面对气势逼人的强敌,此时尚寂寂无闻的耶律德光于危难之中力排众议,毅然率领辽国铁骑发动突然袭击,与宋军决战于高梁河。
    随后他和大多数的解放区作家一样,寂寂无闻。
    一柄寂寂无闻的残破仙剑,这三者之间,将会擦出何样花火…
    进明择富贵而张巡择功名,二人同榜中第,巡为探花而进明仅为进士,又同掌兵事,巡为天下名将而进明阶在其上却寂寂无闻,然而进明一生历富贵,终老田园。
    自从静心峰传出那撕心裂肺的声音后,素来寂寂无闻的静心峰顿时成了其他六脉关注的对象。
    中国历代封建皇朝亡国的遗址大多寂寂无闻,只有南宋亡国的遗址新会崖山独放异彩。
    办公室日常事务繁多,出成绩时大家可能是无名英雄,寂寂无闻;在遇到问题时,可能成为矛盾的焦点,尝尽酸甜苦辣。
    她是寂寂无闻的英雄在提供支持我的努力工作的父亲。
    马太正好代表我们这些在世上寂寂无闻、服侍基督的普通人。
    这个奖是给每个寂寂无闻的有色种族女性,因为大门从此打开了。
    后来留校加入过无数考古队,从一个寂寂无闻的考古队员,成长为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独自带队进行考古的带头人,可以说也接触到了一些隐秘的东西。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HI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YFE
    四角: 309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宀( 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2) 同本义

    寂,无人声。——《说文》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动。——《易·系辞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永州八记》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人视端容寂。——明· 魏学洢《核舟记》

    俄而寂然。——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4)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

    (5) 又如: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寂漠(清静;恬淡)

    (6) 寂寞;孤单;冷落

    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严忌《哀时命》

    (7) 又如:寂处(寂寞独处);寂漠(冷落;凄凉);寂淹(孤寂滞留)

    (8) 佛教谓寂灭常静之道 。如:寂定(佛家指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

    动词

    佛教称僧尼死为“涅槃”,或叫“寂”、“宴寂”、“圆寂”、“寂灭” 。如:寂灭虚无(佛教语。指佛家的教义或道理。寂灭:指人死后身体寂静,灵魂超脱,永无生死。虚无: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

    英文翻译

    still, silent, quiet, deso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k6
    ◎ 客家话:[梅县腔] sip7 cip7 [台湾四县腔] sip8 cip8 siuk8 [客英字典] sip7 cip7 cit7 [海陆丰腔] sip8 cip8 siuk8 [客语拼音字汇] qid6 [宝安腔] sip8 cip8 [东莞腔] zit7 [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前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zek/dzekdzʰiek
    [ji]
    部首: 322
    笔画: 11
    五笔: PHI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JYFE
    四角: 30947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宀( mián),叔声。本义:静悄悄,没有声音)

    (2) 同本义

    寂,无人声。——《说文》

    寂寥宇宙。——《四子讲德论》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老子》

    寂然不动。——《易·系辞上》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柳宗元《永州八记》

    满坐寂然。——《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人视端容寂。——明· 魏学洢《核舟记》

    俄而寂然。——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寂寂悄悄(悄悄地,不弄出声音地);寂密(隐密);寂天寞地(悄无声息)

    (4) 安详闲静,心志淡泊

    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嵇康《养生论》

    (5) 又如:寂泊(恬静淡泊,不追求名利);寂漠(清静;恬淡)

    (6) 寂寞;孤单;冷落

    廓落寂而无友兮,谁可与玩此遗芳。——严忌《哀时命》

    (7) 又如:寂处(寂寞独处);寂漠(冷落;凄凉);寂淹(孤寂滞留)

    (8) 佛教谓寂灭常静之道 。如:寂定(佛家指心不驰散,保持安静不动的精神状态)

    动词

    佛教称僧尼死为“涅槃”,或叫“寂”、“宴寂”、“圆寂”、“寂灭” 。如:寂灭虚无(佛教语。指佛家的教义或道理。寂灭:指人死后身体寂静,灵魂超脱,永无生死。虚无: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虚无的)

    英文翻译

    still, silent, quiet, desol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ik6
    ◎ 客家话:[梅县腔] sip7 cip7 [台湾四县腔] sip8 cip8 siuk8 [客英字典] sip7 cip7 cit7 [海陆丰腔] sip8 cip8 siuk8 [客语拼音字汇] qid6 [宝安腔] sip8 cip8 [东莞腔] zit7 [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前歷錫開入聲開口四等zek/dzekdzʰiek
    wú,mó [wu,mo]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FQV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KU
    四角: 104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持把在跳舞。卜辞、金文中“无、舞”同字。本义:乐舞)

    (2) 同本义

    (3) 哲学范畴,指无形、无名、虚无等,或指物质的隐微状态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

    动词

    (1) 没有,跟“有”相对

    无,不有也。——《玉篇》

    无若丹朱傲。——《书·益稷》

    无偏无党。——《书·洪范》

    无内人之疏,而外人之亲。——《荀子·法行》

    事不耳闻目睹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石钟山记》

    无不伸颈。——《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无不变色。

    无不毕肖。——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无不惊为生人。

    (2) 又如:无颜落色(面色发白,没有颜色);无头面(没有头绪);无是处(毫无办法;没有一点儿好处);无纤掐(没有一点);无气歇(没歇一口气,没有停息);无回豁(没有反应);没干净(不罢休,没完没了);无存济(无办法,难以应付);无笆壁(无依靠;无办法);无路求生;无干(没关系;不相干);无方(无常;没有固定的行止、住处等);无虞(无误)

    副词

    (1) 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

    臣是以无请也。——《韩非子·喻老》

    请无攻宋矣。——《墨子·公输》

    不若无闻。——《吕氏春秋·慎行论》

    可以无悔矣。——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又如:无偏无党(公正而不偏袒);无何(不久);无过(不过;无非;不外);无厌(不满足)

    (3) 通“毋”,表示劝阻或禁止,可译为“不要”、“别”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书·洪范》

    无对靡于尔邦。——《诗·周颂·烈文》

    唯吾子戎车是利,无愿士宜。——《左传·成公二年》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

    无望其速成。——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无怪乎其私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无生帝王家。

    (4) 又如:无休外(不要见外);无失其时;无落(别误;不要落空);无得(不得;不能);无论(不要说)

    (5) 未,不曾,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沈括《梦溪笔谈》

    (6) 不必,不值得

    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荀《狱中杂记》

    (7) 另见 (南无)

    代词

    (1) 表示不定指的人、事物、时间、处所等

    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汉书·高帝纪》

    城牢粮足,不可忧也。——《资治通鉴》

    (2) 又如:无移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一时(不一会儿;时间不久);无明夜(不分白天黑夜);无定着(没有固定的地方);无倒断(没完没了);无碑记(无数;不可计数);无般(样样,处处)


    (1) 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都是如此,相当于“不论”、“无论”

    无少长皆斩之。——《汉书·高后纪》

    无贵无贱。——唐· 韩愈《师说》

    无长无少。

    (2) 又如: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事无巨细,他都认真去干;无上无下


    (1) 用在句首,无义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墨子》

    (2)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negative, no, not; KangXi radical 7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mau2 mo2 vu2 [台湾四县腔] mo2 wu2 [梅县腔] wu2 [海陆丰腔] mo2 wu2 [宝安腔] wu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yo/miumĭu
    wén [wen]
    部首: 321
    笔画: 9
    五笔: UB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SSJ
    四角: 374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名词

    (1) 知识;见闻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英文翻译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