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宋·李昂英《示几用许广文韵》:“官样词章惟典雅,心腔理义要深几。”
官样词章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guān yàng cí zhāng,意思是指堂皇典雅的应试文字。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李昂英《示几用许广文韵》:“官样词章惟典雅,心腔理义要深几。”
成语用法
官样词章作宾语、定语;指套话、空话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2) 同本义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形容词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动词
(1) 当官,作官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管制,管理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kwan1 [梅县腔] gw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kwan1 [客英字典] gwon1 kwan1 [东莞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guon1 [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官 | 古丸 | 見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桓 | 山 | kuan | ku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羕(
)声。本义:栩实,字亦作橡)(2) 假借为“像”。式样
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唐· 白居易《缭绫》
(3) 又如:样银(用于测定银子成色的样品);样儿(样子。指可供人模仿的式样或效法的标准);样子间(陈列样品的处所);样米(作为样品的米);样物(作为样品之物);样度(样式,法式);样当(样子,模样);样制(物品的样式);样钱(钱币铸成后呈验的样品)
(4) 形状,模样
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5) 又如:样法(样范);样色(花样);式样(人造的物体的形状);走样(失去原来的样子);花样(花纹的式样,也泛指一切式样或种类);样制(物品的样式)
(6) 人的模样或神情 。如:样势(模样);样模(模样)
(7) 用于改正拼排错误的样张 。如:清样
量词
种类 。如:样色样(种种;各方面);多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陽 | 與章 | 以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宕 | 陽 | jĭaŋ | jang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动词
说,告诉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章 | 諸良 | 章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cjang/tjang | tɕĭa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