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竦

gū sǒng [ gu song]
注音 ㄍㄨ ㄙㄨㄥˇ

词语释义

1.突出高耸。 2.形容人品孤高特出,不同流俗。

词语解释

  1. 同“ 孤耸 ”。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沣水》:“高峰孤竦,素壁千寻。”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赣水》:“水出 雩都 县,导源西北流,逕 金鷄石 ,其石孤竦临川。”参见“ 孤耸 ”。

引证解释

⒈ 同“孤耸”。参见“孤耸”。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沣水》:“高峰孤竦,素壁千寻。”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赣水》:“水出雩都县,导源西北流,逕金鷄石,其石孤竦临川。”

孤竦的网络释义

孤竦

  • 孤竦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gū sǒng ,是同“ 孤耸 ”。
  • 汉字详情

    [gu]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BRC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NDHVO
    四角: 124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2) 同本义

    孤,无父也。——《说文》

    如孤子。——《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

    司民协孤终。——《国语·周语》

    少伶俜而偏孤兮。——潘岳《寡妇赋》

    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下》

    救灾患,宥孤寡。——《左传·昭公十四年》

    备答曰:“ 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 刘荆州乎?—— 孔衍《汉魏春秋》

    (3) 又如:孤驹(无母的小马);孤遗(无父母的子女);孤雏(失去母鸟的幼鸟)。又如:孤疾(孤儿和残疾人);六尺之孤(没有父亲的未成年的孩子);孤终(孤儿和死亡者);孤嫠(孤儿寡妇);孤撮(孤儿)。特指为国事而牺牲者的后代。如:遗孤

    (4) 古代王侯的自称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注:“人君谦称。”

    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庄子·盗跖》

    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战国策·齐策》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又如:称孤道寡;孤家(古代君王、诸候的自称)

    形容词

    (1) 单独;孤独

    孤,独也。——《广雅·释诂三》

    君名孤寡。——《吕氏春秋·君守》

    且燕赵处 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宋· 苏洵《六国论》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唐· 王维《使至塞上》

    以区区百人,投身大敌,与之扑斗,何异以孤羊投群狼?——《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孤冷(孤独冷清);孤孤恓恓(孤独恓惶);孤恓(孤独不安);孤桩桩(孤零零站着);孤贫(孤独穷困)

    (3) 孤高

    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唐· 孟郊《连州吟》

    (4) 又如:孤风(孤高的风度、品格);孤直(孤高耿直);孤特(孤高;特出);孤梗(孤高刚直);孤逸(孤高洒脱);孤清(孤高而清静)

    (5) 独特

    清词孤韵有歌响,击触钟磬鸣环珂。——唐· 李商隐《安平公》

    (6) 又如:孤音(独特的音律;孤独的声音);孤艳(指独秀的花);孤韵(独特的风格;超凡的韵律);孤怀(孤高的情操)

    动词

    (1) 负,负恩,背弃恩德

    孤,负也。毛曰:凡孤负之孤当作孤。俗作辜,非。——《康熙字典》

    陵虽孤恩, 汉亦负德。—— 汉· 李陵《答苏武书》

    孤负陵心区区之意。

    孤负重恩,衔恨黄泉。——《后汉书·光武十王传》

    终无纯固之节,必有孤负之心。——《魏书·袁翻传》

    (2) 又如:孤恩(负恩,背弃恩德)

    (3) 孤立于

    是以主孤于上而臣党于下。——《韩非子·奸劫弑臣》

    英文翻译

    orphan, fatherless; solitary

    方言集汇

    ◎ 粤语:gu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1 [海陆丰腔] gu1 [梅县腔] gu1 gu2 [宝安腔] gu1 [客语拼音字汇] gu1 [东莞腔] gu1 [客英字典] gu1 [陆丰腔] gu1 [台湾四县腔] g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胡平聲開口一等ko/kuku
    sǒng [song]
    部首: 507
    笔画: 12
    五笔: UGKI
    五行:
    仓颉: YTDL
    四角: 0519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立,从束。立,站着。束,约束。本义:肃敬;恭敬)

    (2) 同本义

    竦,敬也。——《说文》。段注:“敬者,肃也。”

    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各各竦立以听。——《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竦然(肃然起敬的样子);竦听(肃然敬听);竦立(恭敬的站着);竦敬(肃然起敬);竦惧(肃立惶恐)

    (4) (企立,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

    寡人将竦意而览焉。——《汉书·东方朔传》

    竦余身而顺止兮。——《后汉书·张衡传》

    士卒皆山东人,竦而望归。——《汉书·韩王信传》

    夫临搏而企竦,闻乐而窃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文选·曹植·求自试表》

    (5) 又如:竦首(抬头);竦企(引领举踵以待);竦耳(竖起耳朵)

    (6) 耸立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7) 又如:竦杰(高高地耸立);竦立(竖立);竦峙(耸立,高耸峙立);竦拔(高耸挺拔);竦峭(高峻;陡峭);竦竦(高耸貌);竦垒(耸立叠起);竦石(耸立的石头);竦秀(挺拔秀丽;庄重文雅)

    (8) 通“耸”。往上跳

    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淮南子·道应》

    举戈林竦,挥锋电灭。——《文选·木华·海赋》

    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为了忘却的纪念》

    (9) 又如:竦身(耸身。纵身向上跳);竦辔(纵辔。谓骑马)

    (10) 振动;振作

    夫周 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尝专意散财,厚爵禄,竦精神,举天下以求之矣。——《汉书》

    (11) 又如:竦神(振作精神);竦健(振奋强健);竦动(抖动;震动)

    (12) 执;握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楚辞·屈原·九歌·少司命》

    (13) 又如:竦剑(仗剑;持剑)

    (14) 通“悚”。恐惧

    竦,惧也。——《尔雅·释诂》

    不戁(nǎn恐惧)不竦,百禄是总。——《诗·商颂·长发》

    弃甲负弩,战竦而却。——《韩非子·初见秦》

    怒形则千里竦,威振则万物伏。——《汉书·李广传》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远,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竦然的回过头。——鲁迅《药》

    即拜(班)伯 为定襄太守, 定襄闻 伯素贵,年少,自请治剧,畏其下车作威,吏民竦息。——《汉书·叙传》

    (15) 又如:竦息(恐惧不安的样子);竦动(惊动);竦然(惊惧的样子)

    (16) 通“怂”。劝戒 。如:竦耸(怂恿);竦戎(劝戒戎人)

    英文翻译

    revere, respect, be in awe of

    方言集汇

    ◎ 粤语:sung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ung3 [客英字典] sung3 [台湾四县腔] sung3 [梅县腔] sung3 [宝安腔] sung3 [客语拼音字汇] su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息拱上聲開口三等syungx/sivnksĭwo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