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红

jiāo hóng [ jiao hong]
繁体 嬌紅
注音 ㄐ一ㄠ ㄏㄨㄥˊ

词语释义

娇红 jiāohóng

(1) 形容女子嫩红的脸色

两颊娇红
crimsony

词语解释

  1. 嫩红;鲜艳的红色。

    宋 朱敦儒 《阮郎归》词:“柳花陌上捻明璫,娇红新样妆。” 清 袁于令 《西楼记·集艳》:“羡杀 金昌 锦绣丛,轻黄浅白杂娇红。” 茅盾 《子夜》八:“﹝ 冯云卿 ﹞站在那一丈见方的天井中对着几盆娇红的杜鹃和一缸金鱼出了一会神。”

  2. 指花。

    宋 晏几道 《玉楼春》词:“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清 纳兰性德 《采桑子》词:“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儂。”《霓裳续谱·西调·春风起吹透香闺》:“纵有那娇红嫩蕋,开放林间,任凭那痴心粉蝶,寻花捉对舞翅翩躚。”

引证解释

⒈ 嫩红;鲜艳的红色。

宋朱敦儒《阮郎归》词:“柳花陌上捻明璫,娇红新样妆。”
清袁于令《西楼记·集艳》:“羡杀金昌锦绣丛,轻黄浅白杂娇红。”
茅盾《子夜》八:“﹝冯云卿﹞站在那一丈见方的天井中对着几盆娇红的杜鹃和一缸金鱼出了一会神。”

⒉ 指花。

宋晏几道《玉楼春》词:“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清纳兰性德《采桑子》词:“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儂。”
《霓裳续谱·西调·春风起吹透香闺》:“纵有那娇红嫩蕋,开放林间,任凭那痴心粉蝶,寻花捉对舞翅翩躚。”

娇红的网络释义

娇红 (汉语词汇)

  • 皇冠型,有时呈托桂型。花蕾圆尖形;花深粉红色(52-D);花径20cm×7cm。外瓣3~4轮,质地硬而平展,瓣端粉色,基部具红色晕;内瓣狭长而卷曲,瓣端常残留花药,瓣间杂有少量雄蕊;雌蕊变小或稍有瓣化。花梗较粗硬,花朵侧开。中花品种。
  • 株型中高,开展。枝较粗壮,一年生枝较长,节间短。中型长叶,质硬,总叶柄长约12cm,平伸;小叶卵形或长卵形,缺刻多,端锐尖,边缘微上卷,叶面深绿色,叶尖部常失绿,呈黄绿色。生长势中,成花率较高,分枝少,萌蘖枝较多。
  • 娇红造句

    墙外仰瞩,见丛树交花,娇红稚绿,傍水依山,极饶幽趣。
    她俏脸娇红、吹气如兰,少女特有的体香扑入萧翰的鼻中,让萧翰觉得头晕晕的。
    妻要爱日,妻子忆恋爱;送送花,牵牵手,含羞带俏脸娇红;约约会,亲亲嘴,每个步骤走一走;求求婚,派对开,心中甜蜜盈满间。
    牡丹脂粉艳丽,明明净净,不为尘染:有醉人的娇红,有冷艳的素白,有恬静文雅的淡黄,有贵气逼人的雅紫。无论哪一种,都远胜于那些逐水飘零的杏白桃红。
    我该感谢网络,让我拥有了这一切,这是多么美好,又是多么鲜艳和多情,一抹娇红竟然爬上了我的脸颊。
    人们喜欢富丽堂皇的牡丹,喜欢娇红似火的杜鹃,但我更喜欢那朴实无华的花中君子兰花。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碧楼帘影不遮愁,还似去年今日意。谁知错管春残事,到处登临曾费泪。此时金盏直须深,看尽落花能几醉。
    东风又作无情计,艳粉娇红吹满地。
    秋季到来,顺崖边下望,有柿子娇红,红艳欲滴,从虹霓村对岸有石梯可爬行,可下去采摘。
    魏紫姚黄,华荣逸雅;赵粉娇红,莺来绣屏。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纳兰容若。
    西苑桃林花开如雪,你从落华缤纷中走来。醉了一地娇红。风过,听得呢喃:人生,不过一场是非之欢。天下归元。
    晶莹雪飘新婚闹,圣洁婚纱新娘俏。唢呐吹出天仙妹,锣鼓敲出点绛唇。礼炮齐鸣喜庆来,雪花梅花并蒂开。知心郎君洞房外,百媚千娇红头盖。祝:新婚愉快。

    汉字详情

    jiāo [jiao]
    部首: 323
    笔画: 9
    五笔: VT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VHKL
    四角: 42428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女,乔声。本义:妩媚可爱)

    (2) 同本义(柔嫩美态)

    娇,姿也。——《说文新附》

    娇,女字,亦态。——《广韵》

    娇,娇姿也。——《玉篇》

    娇逸未有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娇儿恶卧踏里裂。——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娇姿欲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3) 又如:娇影(娇美动人的影子);娇娇痴痴(故作娇痴之态);娇婢侈童(娇贵奢侈的婢女童仆);娇羞(妩媚含羞的样子);娇娥(美丽的妇女);娇逸(俊美飘逸);娇颜(美丽的容貌);娇冶(艳丽);娇慵(娇懒;精神不振);娇奶奶(娇惰的富家妇人);娇懒(懒散倦怠);娇喘(娇柔嫩细的喘声);娇喉(柔美的歌喉);娇语(柔声细语);娇脆(嫩脆);娇狞(婉转而细弱)

    (4) 柔弱

    侍儿扶起娇无力。——唐· 白居易《长恨歌》

    (5) 又如:娇怯(柔美;柔弱);娇妍(柔美);娇荑(喻柔嫩纤细的手指);娇怯怯(柔弱的样子)

    (6) 任性

    小姐,你性儿忒惯得娇了。——元· 王实甫《西厢记》

    (7) 同“骄”。骄横 。如:娇傲(骄傲;受宠而倨傲);娇奢(骄横奢侈);娇阳(骄阳);娇妇(娇横之妻)

    名词

    (1) 指年轻女子。对美女的称谓 。如:娇蝉(女子的鬓发);娇艾(美貌的少女);娇姝(美人);娇倩(指少女);娇淑(指美人)

    (2) 对儿童的称谓

    夜相思,投壶不停箭,忆欢作娇时。——《乐府诗集》

    动词

    (1) 爱;宠爱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杜甫《北征》

    (2) 又如:娇娃(娇生惯养的小孩;美女);娇饶(娇生惯养);娇怜(宠爱怜惜);娇饶(娇纵;娇宠);娇痴(天真可爱);娇爱

    (3) 撒娇 。如:娇嗔(撒娇,故意作出生气的娇态);娇懒(撒娇懒惰)

    英文翻译

    seductive and loveable; tender

    方言集汇

    ◎ 粤语:giu1

    宋本广韵

    hóng,gōng [hong,gong]
    部首: 332
    笔画: 6
    五笔: XA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MM
    四角: 21112

    详细解释

    gōng

    (2) 通“工”。女工,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

    农夫释耒,红女下机。——《汉书·郦食其传》

    吾已食禄,又夺园夫女红利虖。——《汉书·董仲舒传》

    (3) 通“功”。

    (4) 功服。丧服名

    服大红十五日,小红十四日。——《汉书·景帝纪》

    (5) 劳绩,功绩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红者也。——《汉书·景帝纪》

    (6) 另见 hóng

    hóng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表示与线丝有关,工声。本义:粉红色)

    (2) 同本义

    红,帛赤白色也。——《说文》。段注:“按,此今人所谓粉红、桃红也。”

    缙红繎。——《急就篇》。颜注:“红,色赤而白也。”

    红,绛也,白色似绛者也。——《释名·释采帛》

    红紫不以为亵服。——《论语·乡党》

    (3) 又如:红衣(荷花瓣儿);红香(花瓣);红脂(蟹黄)

    (4) 后也指各种红色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 白居易《忆江南》

    (5) 又如:红巾(红色巾。对绿林好汉的称呼,因为他们常用红巾包头,史籍上因称红巾);红灼灼(形容鲜红);红颩颩(亦作“红彪彪”。形容鲜红);红轮(红日)

    (6) 象征革命、进步 。如:红区;红军

    (7) 指得宠、出名、走运或事业兴旺等 。如:红人;红火;红角儿

    名词

    (1) 美人的代称 。如:红泪(泛指女子的眼泪);红袖(指美女);红闺(少女的卧房,同红楼);红袖添香(指有美女相伴)

    (2) 红色物品

    (3) 红衣服或红布。如:穿红带绿的妇女

    (4) 染料。如:酸性红;碱性红;红点子(清代官吏的委任状,对人名和日期一定要用红笔点圈、钓一下);红椅子(旧时榜文最后一名底下常用红笔勾记,表示名单终止。后因称最后一名“坐红椅子”)

    (5) 胭脂。如:对脸敷红

    (6) 红绫等织物 ——旧时常用作礼物。如:红抹额(束在额头上的红巾);红勒帛(用红帛制的腰带);红罗(红帛);红缨帽子(清朝的礼帽,帽上披有红缨)

    (7) 血的婉辞 。如:吐红(吐血);下红(便血或女性生殖道出血);红铅(妇女月经);红刀子(带血的刀子)

    (8) 花的代称,花多红色,故借红代花

    晓看红湿处。——唐· 杜甫《春夜喜雨》

    (9) 又如:红芳(指红花);红林(盛开红花的树林);红萼(红花);红葩(红花)

    (10) 喜事,嫁娶庆贺之事 。如:红白(红事与白事);红白大礼(喜事与丧事的礼仪);红鸾(算命者所说吉星中的一种,主婚配等喜事)

    (11) 红利(指工商业将除去开销以外的盈余) 。如:分红(分配红利)

    (12) 草名 。如:红草(即荭草。泛指红色的草);红兰(兰草的一种)

    (13) 顺利;成功 。如:他唱戏唱红了

    (14) 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境内

    秋,蒐于红。——《春秋》

    动词

    (1) 变红,呈现红色 。如:红头涨脸(发怒时面色泛红的样子);红蚕(老熟的蚕,体呈红色,故称);红兽(烧红的兽炭)

    (2) 另见 gōng

    英文翻译

    red, vermillion; blush, flush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