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端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诈伪不轨的事端。
《后汉书·杜诗传》:“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徵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絶姦端。” 宋 苏舜钦 《乞发兵用银牌状》:“ 汉 世发兵,皆以虎符,所以严国命而絶姦端。”
引证解释
⒈ 诈伪不轨的事端。
引《后汉书·杜诗传》:“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徵兵郡国,宜有重慎,可立虎符,以絶姦端。”
宋苏舜钦《乞发兵用银牌状》:“汉世发兵,皆以虎符,所以严国命而絶姦端。”
奸端的网络释义
奸端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三女。本义:奸邪,虚伪狡诈)
(2) 同本义
姦,私也。——《说文》
姦,盗也。——《广雅》
在内曰姦,在外曰宄。——《三苍》
用轨之财者为姦。——《国语·鲁语》
寇贼姦宄。——《书·舜典》
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衺(
同邪)。——《墨子·辞过》故以刑治则民威,民威则无姦,无姦则民安其所乐。——《商君书·开塞》
荡渨湋之姦咎兮。——《梦辞·惜贤》。注:“乱在内曰姦。”
盗器为姦。——《左传·文公十八年》
多贼姦些。——《楚辞·招魂》。注:“恶也。”
姦宄是防。——张衡《西京赋》。注:“邪也。”
作奸犯科。——诸葛亮《出师表》
攘除奸凶。
吏奸而不知禁。——明· 刘基《卖柑者言》
奸人构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奸慝(奸诈;邪恶);奸顽(奸诈凶顽);奸回(奸恶邪僻;奸邪);奸智(奸诈邪恶的企图);奸侠(心怀邪恶的人。即俗称的无赖汉);奸非(作奸犯法的人);奸利(作奸犯法所获得的利益);奸证(做坏事的脏证);奸钱(私铸的钱币);奸事(不正当的事;非法的事);奸市(违法交易);奸宄(违法作乱的事情)
(4) 伪
姦,伪也。——《广雅》
夫神者好和而恶姦。——《庄子·徐无鬼》。注:“私自许者姦也。”
十姦。——《周书·宝典》。注:“不诚之行故曰姦。”
动词
(1) (会意。从女,从干,干亦声。本义:奸淫;私通)
(2) 同本义
奸,犯淫也。——《说文》
夫人姜氏会齐侯于禚。书,姦也。——《左传·庄公二年》
(3) 又如:奸私(通奸);奸占(非法占人妻女);奸状(男女私通);奸宿(奸通);奸乱(淫乱)
(4) 作乱或窃夺
奸,犯也。——《小尔雅》
臣敢奸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是再奸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奸时以动。——《左传·成公十六年》
以奸忠直。——《汉书·孔光传》
以奸者七十二君。——《庄子·天运》
各守其职,不得相姦。——《淮南子·主术》。按,姦假借为干。”
(5) 又如:奸赃(营私纳贿);奸盗(指为非作歹、劫盗财物)
(6) 欺骗;作弄
你奸得我索性。——元· 高明 《琵琶记》
名词
(1) 犯法作乱的人,歹徒;恶人
故佼众者誉多,外内朋党,虽有大姦,其蔽主多矣。——《管子·明法》
不告奸者腰斩。——《史记·商君列传》
奸宄不得萌动而破灭。——《汉书·辛庆忌传》
(2) 又如:奸宄(为非作歹的坏人;奸臣);奸凶(邪恶凶顽的人);奸乱(心术不正,行迹不轨)
(3) 出卖国家、民族、集团利益的人 。如:奸相(指弄权误国的宰相);奸谍(间谍。为敌方刺探情况的人);奸蠹(有害国家社会的不法行为;亦指行为不法的坏人);内奸;汉奸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an1 gien1 [东莞腔] gan1 [梅县腔] gian1 [宝安腔] gan1 [客语拼音字汇] gan1 gian1 [台湾四县腔] gien1 gan1 [海陆丰腔] gien1 g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干 | 古寒 | 見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kan | kɑn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立,耑(
)声。本义:站得直)(2) 同本义
端,直也。——《说文》。按:“立容直也。”
端,正也。——《广雅·释诂一》
以端其位。——《礼记·祭义》
端行颐霤如矢。——《礼记·王藻》
振书端书于君前。——《礼记·曲礼》
(3) 又如:端行(端正身躯而快步行走);端拱(端正身子拱手);端伟(笔直壮大);端端(端正;不倾斜);端身(摆正身体)
(4) 端正。引申为正直
水至平,端不倾。——《荀子·成相》
选天下之端士。——汉· 贾谊《治安策》
(5) 又如:不端(不正派);好端端的(好好儿的);端一(端庄娴静);端士(端人;正直的人);正派;端楷(字写得工整);端悫(端正笃实。悫:诚笃)
名词
(1) 事物的一头或一方面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东坡右手执卷端。—— 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两端,末端;笔端;尖端;大端(重要方面);极端;顶端;扁担的两端
(3) 首;顶端
常视松端日,每稽潭上烟。——宋· 梅尧臣《昭亭别施度支》
(4) 开头 。如:发端;开端
(5) 征兆 。如:端兆(端倪;迹象)
(6) 头绪
多端寡要(要领),好谋无决。——《三国志·郭嘉传》
(7) 又如:端序(头绪;条理)
(8) 边际 。如:端涯(边际)
(9) 思绪;心绪 。如:端忧(闲愁;深忧)
(10) 事由;原委
祸集非无端。——西晋· 陆机《君子行》
(11) 又如:端原(原委;根由);端本澄源(犹言正本清源);争端;衅端
(12) 借口 。为了掩盖真正意图或情况而声称的目的、动机或装出来的外表。如:借端;无端闹事
(13) 项目;种类 。如:举其一端;变化多端
(14) 周代礼服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章甫:古代礼帽),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周礼》
(15) 又如:端衣(古代一种礼服。多用于丧祭场合);端衰(古丧服上衣);端冕(玄衣和大冠。古代帝王和贵族的礼服)
(16) 办法
今有难,无他端,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词
(1) 详审 。如:端箭(射箭前,以一眼瞄准目标)
(2) 手平举拿物 。如:端饭上菜;端茶送出(官员会客时,不愿地位低于自己的来客久坐,谈话告一段落,端茶略饮,仆人就高喊“送客”,来客就立刻告辞);端简(正笏。谓两手平举捧着手板);端盒(托盘,多木制);端菜;端碗;端盆倒水
(3) 流露 。如:有什么想法都端出来
副词
(1) 确实;果真 。如:端端的的(清楚,真实);端切(确实;详细)
(2) 究竟;到底
这话原不须提了,总来该是夫妻,颠来倒去,自然凑着,不该是夫妻,便说合了,端只要分张。——《醉醒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on1 [客英字典] don1 [沙头角腔] don1 [梅县腔] don1 [台湾四县腔] don1 [客语拼音字汇] don1 [陆丰腔] don1 [东莞腔] don1 [宝安腔] do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端 | 多官 | 端 | 桓 | 平聲 | 寒 | 合口一等 | 山 | 桓 | tuɑn | t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