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章

zòu zhāng [ zou zhang]
注音 ㄗㄡˋ ㄓㄤ

词语释义

奏章 zòuzhāng

(1) 臣子向帝王呈递的意见书

memorial to the throne

词语解释

  1.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 真宗 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 萨都剌 《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引证解释

⒈ 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欧阳修《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真宗实録,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萨都剌《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説是已经降了多少。”

奏章的国语词典

古代臣子向君王进奏的章疏。

奏章的网络释义

奏章

  • 奏章是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宋 欧阳修 《太尉文正王公神道碑铭》:“其后公薨,史官修 真宗 实录,得内出奏章,乃知朝廷之士,多公所荐者。” 元 萨都剌 《题进士索士岩诗卷》诗:“迫宴封几事,平明出奏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七回:“头回看见京报有他的奏章,说是已经降了多少。”
  • 奏章造句

    昭本善文,援笔立就奏章,伏阙上陈。
    在古代,旷夫怨女一旦大面积出现,就常有大臣上奏章,在庙堂上讨论如何解决。
    的老手段,早就叫人把所有的奏章都抄成揭帖,发往京城各路衙门,文武百官为之震动。
    宋朝以后,富阳纸开始名扬天下,元书纸、井纸、赤亭纸三大名纸更是被朝廷列为“锦夹奏章”和科举试卷用纸。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
    王氏心里憋气,笔贴式掌管翻译满汉奏章文书、记录档案文书,领催掌登记档册、支领官兵俸饷,都是佐领旗下的低品官。
    露布在汉代一般用于某些上呈的奏章或朝廷下达的诏令,它是下达或上呈时将内容会开化的一种信息传播方式。
    万年公主可没有看过朝廷的报功奏章,不知道战事是如何的,现在听起来,居然也替刘易等人的紧张,手里拿着的长剑也垂了下去,没有再指着刘易了。
    涟漪伸伸懒腰,父皇这时还未睡,他每日要批阅好几堆奏章,常常焚膏继晷。
    罗贯中是七实三虚,他是十实无虚,就是把史书拿大白话讲了一遍,还舍不得删,把岳飞的所有奏章、题记、檄文、书信全扔进去了,文学效果惨不忍睹。
    为了制定正确的方略,徽宗反复阅读臣下的奏章,并不断询问有识之臣,明白了门户之争的真谛,党争均不是忠诚为国,而是为了一己之私。
    另一份奏章是关于教会改革的。
    奏章经过‘批红‘以后,再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皇帝看完奏报后,将奏章扬手掷于阶下,高将军称在此次西北战事中,有人通敌泄密。
    当初按察使韩崶只上报夷军入境,这三罪却是伍秉鉴奏章中大书特书的内容。
    因而,当路王道和著名清官海瑞联名参奏严氏父子无果时,愤而向嘉靖呈上辞职奏章。
    御书房的奏章书牍非常多,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有多篇奏章能为我们提供整理王恕履历的史料。
    凡是神宗看过的奏章,皇后都认真封识,然后一一收好。
    十常侍众人人藏匿区星等人作乱奏章,我前往谏之,不料陛下不听吾之忠言,却听信十常侍之言。

    汉字详情

    zòu [zou]
    部首: 308
    笔画: 9
    五笔: DW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KHK
    四角: 508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为“屮”( chè),初生的草,有上进义;中为双手形;下为“本”( tāo),行趋之义。本义:奉献,送上)

    (2) 同本义

    奏,进也。——《说文》

    敷奏以言。——《虞书》

    以奏肤公。——《诗·小雅·六月》

    各奏尔能。——《诗·小雅·宾之初筵》

    予乘四载,随水刊木,既益奏庶鲜食。——《书·益稷》

    相如奉璧奏 秦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奏其技。——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以夏进炉,以冬奏扇。——《论衡·逢遇》

    燕姬奏妙舞, 郑女发清歌。—— 萧纪《同萧长史看妓》

    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己。——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奏舞(行舞,献舞);奏歌(行歌,献歌)

    (4) 特指向帝王进言或上书

    上书谓之奏。——《论衡·对作》

    奏平彻以闲雅。——陆机《文赋》。注:“奏以陈情叙事。”

    奏对称旨。——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奏书(上奏于天子的文书);奏牍(古时臣子上奏君上的书牍);奏参(向皇上奏章弹劾);奏事(臣下上书给天子论事);奏劾(上章弹劾);奏明(奏陈明白)

    (6) 演奏,吹奏

    奏而食。——《礼记·玉藻》

    要其节奏。——《礼记·乐记》

    皆奏鸣凤。——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迨半奏。

    辍其技不奏。

    更奏鸣凤。

    含愁更秦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唐· 卢仝《有所思》

    (7) 又如:奏公(从事演奏);奏阕(乐曲演奏终了);奏假(演奏升堂之乐);奏庸(击钟);奏曲(演奏乐曲)

    (8) 取得;产生

    各奏汝功。——唐· 韩愈《平淮西碑》

    (9) 又如:奏绩(取得成绩;建立功绩);奏凯(胜利)

    (10) 进(刀)

    奏刀騞然。——《庄子·养生主》

    名词

    (1) 臣子上帝王的文书

    在奏未上,会得进兵玺书。《后汉书·赵充国传》

    汉定礼仪,则有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议。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2) 又如:奏稿(奏章的草稿);奏札(臣下上殿奏对时呈给皇帝的文书);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奏案(批阅奏本的几桌)

    英文翻译

    memorialize emperor; report

    方言集汇

    ◎ 粤语:zau3
    ◎ 客家话:[梅县腔] zeu5 [陆丰腔] zeu5 [客英字典] zeu5 [东莞腔] zeu5 [客语拼音字汇] zeu4 [海陆丰腔] zeu5 [沙头角腔] tsieu5 [台湾四县腔] zeu5 [宝安腔] ziu5
    ◎ 潮州话:z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則候去聲開口一等tsəucuh/zow
    zhāng [zhang]
    部首: 507
    笔画: 11
    五笔: U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TAJ
    四角: 00406

    详细解释

    量词

    (1) (会意。从音十。音指音乐,“十”是个位数已终了的数,合起来表示音乐完毕。本义:音乐的一曲)

    (2) 同本义。今称“乐章”

    章,乐竟为一章。——《说文》

    读乐章。——《礼记·曲礼》。疏:“谓乐书之篇章。”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3) 又如:章夏(古代乐章名。“九夏”之一)

    (4) 棵;根

    山居千章之材。——《史记·货殖列传》

    名词

    (1) 在绘画或刺绣上,赤与白相间的花纹叫“章”

    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周礼·考工记》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章采(花纹和色彩);章服(按官品而花饰不同的官服);章绂(标志官品等级的彩色绶带等饰物);章黼(鲜明的黑白花纹);章绣(华丽的刺绣品)

    (3) 红白相间的丝织品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古诗十九首》

    (4) 文章。诗歌的段落。亦指文章的段或篇

    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缁衣》章。——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章什(指诗歌的篇章);章指(于每篇文章之末,总括其大义,或用韵语写成,称为章指);章句(文章的段落称章;词意完整,可以成言的称句);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章句小儒(指不能通达大义而拘泥于辨析章句的小儒生)

    (6) 法规;规章

    王风哀以思,周道荡无章。—— 南朝宋· 谢瞻《张子房》

    (7) 又如:章条(章程;规则);章度(程式);章宪(国家的规章法令)

    (8) 法律条目

    与父老约法三章耳。——《史记·高祖本纪》

    (9) 又如:约法三章;简章;党章

    (10) 印章

    又用篆章一。——明· 魏学《核舟记》

    家藏伪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11) 又如:公章;图章;私章;章印(指官印);章组(官印以及佩带);章绶(官印和系印的丝带)

    (12) 标记;徽章

    分为五选,异其旗章,勿使冒乱。——汉· 刘向《说苑》

    (13) 又如:章表(标记;象征)

    (14) 指旌旗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韦昭注:“章,旌旗也。”

    (15) 又如:章旗(绣有徽号的旗帜)

    (16) 奏章,臣下呈给皇上的书面报告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17) 又如:章奏(汉制,群臣上书有章、奏、表、驕议之别,后则通称臣子上陈给皇帝的文件为章奏);章疏(臣下向君上进呈的言事文书);章满公车(形容奏章之多)

    (18) 大木材

    东园主章。——《汉书·百官公卿表》

    (19) 姓

    形容词

    (1) 通“彰”。彰明,明显,显著

    平章百姓。——《书·尧典》

    赏罚无章。——《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疏:“章,明也。”

    而尧舜之所以章也。——《吕氏春秋·知度》

    钟之与磬也,近之则钟音充,远之则磬音章。——《淮南子》

    (2) 又如:章灼(明白显著。光辉照耀);章章(显明的样子。同“彰彰”);章然(明显的样子)

    (3) 条理化

    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韩愈《送孟东野序》

    动词

    (1) 显示;表明

    且夫兄弟之怨,不徵於他,利乃外矣。章怨外利,不义。——《国语·周语中》。韦昭注:“章,明也。”

    (2) 又如:章著(显露;分明);章理(显明的道理);章视(明示;诏告)

    (3) 通“彰”。彰明,表彰

    章之以论,禁之以刑。——《荀子》

    (4) 又如:章明(显扬);章闻(传闻;著闻)

    (5) 上奏章告发

    被诏书为将作大匠,为受罚者所章,拜议郎。——汉· 蔡邕《太尉乔公碑》

    (6) 又如:章表(奏表);章书(奏章);章左(指奏章终了空白处);章报(具奏章上报)

    英文翻译

    composition; chapter,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ong1 [客语拼音字汇] zong1 [陆丰腔] zhong1 [东莞腔] zong1 [沙头角腔] zong1 [客英字典] zhong1 [海陆丰腔] zhong1 [梅县腔] zhong1 [宝安腔] z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良陽開平聲開口三等cjang/tjangtɕĭaŋ

    奏章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