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壁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
《平山冷燕》第十六回:“二兄青年高才,焕奎壁之光,润文明之色。”
引证解释
⒈ 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
引《平山冷燕》第十六回:“二兄青年高才,焕奎壁之光,润文明之色。”
奎壁的网络释义
奎壁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大,圭声。从“大”,表示与人有关。本义:两髀之间)
(2) 同本义。胯
奎,两髀之间。——《说文》。段注:“奎与胯双声。”
奎踽盘桓。——《文选·张衡·西京赋》
奎蹄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庄子·徐无鬼》
(3) 又如:奎蹄(股间和蹄边,比喻狭小的地方);奎踽(举足,开步);奎蹄(比喻狭小的境地)
(4) 星宿名。奎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颗
西方十六星,象两髀,故曰奎。——《庄子·天文书》
(5) 又如:奎壁(二十八宿中奎宿与壁宿的并称。旧谓二宿主文运,故常用以比喻文苑)
(6) 奎星主文章,故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的事,多加奎字 。如:奎章(皇帝的亲笔字;神仙的手笔);奎垣(文人荟萃之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ui2 [客英字典] kwui2 [台湾四县腔] kui2 [东莞腔] kui2 [宝安腔] kui2 [客语拼音字汇] kui2 [陆丰腔] ku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睽 | 苦圭 | 溪 | 齊合 | 平聲 | 齊 | 合口四等 | 齊 | 蟹 | khue/quei | kʰiwe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10) 边,面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动词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biak7 [梅县腔] biak7 [东莞腔] biak7 [客英字典] biak7 [台湾四县腔] biak7 [客语拼音字汇] biag5 [海陆丰腔] biak7 [沙头角腔] biak7 [宝安腔] biak7
◎ 潮州话:b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壁 | 北激 | 幫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梗 | 青 | piek | pe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