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谒者

dà yè zhě [ da ye zhe]
繁体 大謁者
注音 ㄉㄚˋ 一ㄝˋ ㄓㄜˇ

词语释义

官名。秦置谒者﹐掌宾赞受事﹐秩六百石﹐员十人;其长名谒者仆射﹐比千石。汉因之。谒者仆射亦称大谒者。

词语解释

  1. 官名。

    秦 置谒者,掌宾赞受事,秩六百石,员十人;其长名谒者仆射,比千石。 汉 因之。谒者仆射亦称大谒者。《史记·荆燕世家》:“ 田生 如 长安 ,不见 泽 ,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 吕后 所幸大謁者 张卿 。”

引证解释

⒈ 官名。 秦置谒者,掌宾赞受事,秩六百石,员十人;其长名谒者仆射,比千石。 汉因之。谒者仆射亦称大谒者。

《史记·荆燕世家》:“田生如长安,不见泽,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吕后所幸大謁者张卿。”

大谒者的网络释义

大谒者

  • 大谒者,是汉语词汇,拼音是dà yè zhě,是一个官名。
  • 汉字详情

    dà,dài [da,dai]
    部首: 308
    笔画: 3
    五笔: DDD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
    四角: 40800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英文翻译

    big, great, vast, large,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dʰɑidad/day
    [ye]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JQ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IVAPV
    四角: 367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曷( )声。本义:禀告,陈述)

    (2) 同本义

    谒,白也。——《说文》

    谒,告也。——《尔雅》

    摈者谒诸天子。——《仪礼·觐礼》

    能典谒矣。——《礼记·曲礼》

    惟我郑国之有请谒焉。——《左传·隐公十一年》

    不谒而归。——《国语·晋语》

    臣请谒其故。——《战国策》

    (3) 又如:谒急(告急);谒言(进谏)

    (4) 告发;检举

    伍、官、连、县而邻,谒过赏,失过诛。——《韩非子·八经》

    (5) 又如:谒过(揭发罪过)

    (6) 请;请求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战国策·燕策》

    (7) 又如:谒告(告假);谒归(告假归里);谒浆(乞求茶水)

    (8) 进见

    谒,访也。——《增韵》

    越日偃师谒见王。——《列子·汤问》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环谒,四处拜访)。——宋· 王安石《伤仲永》

    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谒伊藤氏。——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台谒当以属礼。——《明史》

    (9) 又如:谒索(探望;借拜访之机索取财物);谒帝台(进见皇帝或权贵。喻指求官显达);谒选(官员到吏部等候选派);谒刺(谒见人时所用的名刺);谒禁(禁止人来进见);谒托(投见求托)

    (10) 到某人的陵墓表示敬意

    城外有新坟者,即往拜扫。禁中亦出车马诣道者院谒坟。——宋·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1) 又如:谒坟(拜谒坟墓);谒圣、簪花(考取秀才后,由教官率领到孔庙行礼,叫谒圣。新秀才披红,头插两朵金花,叫簪花);谒庙(进庙拜神)

    名词

    (1) 名剌

    怀谒诣辞。——宋· 刘攽《贺知府某侍读启》

    (2) 掌管引进谒见者的近侍 。如:谒者(古时泛指掌理传达、通报的近侍)

    (3) 姓

    英文翻译

    visit, pay respec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t3

    宋本广韵

    zhě [zhe]
    部首: 418
    笔画: 8
    五笔: FTJF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KA
    四角: 44600

    详细解释

    代词

    (1) (《说文》:“别事词也。相当于“这”)

    (2) 同本义

    那边走,者边走,莫厌金杯酒。——五代· 王衍《醉妆词》

    (3) 又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

    (4) 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5) 指代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读书者有几。——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后死者。——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指代事或物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7)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

    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

    助词

    (1) 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

    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

    (2)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

    (3)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者,语气助词,表提顿。)——《列子·汤问》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不知忠义者圣贤家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间。——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4) 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

    (5) 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老子》

    (6) 表示祈使语气

    琴童接下马者!——《西厢记》

    (7) 表示商榷

    今汉继大乱之后,若宜少损 周之文致,用 夏之忠者。——《汉书》

    (8) 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史记》

    (9) “者也”两个语气词连用,起加强语气的作用,语气重点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也”在这里强调了肯定的语气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梁惠王上》

    形容词

    (1) 轻狂

    一时甜如蜜,一时辣如椒,没定准的冤家也,看你者到何时了?——明· 冯梦龙《桂枝儿·者妓》

    (2) 虚假,不老实

    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

    娼妓之家,讳“者、扯、丐、漏、走”五个字。——《水浒传》

    (3) 通“诸”( zhū)。众多

    相总要者官谋士。——《管子·君臣上》

    天下遇,者监和。——《管子·五行》

    者生无易由言。——《盐铁论·散不足》

    名词

    假借,借口

    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了你和我哩!——《西游记》

    英文翻译

    that which; he who; those who

    方言集汇

    ◎ 粤语:ze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a3 [宝安腔] za3 [台湾四县腔] za3 [客英字典] zha3 [海陆丰腔] zha3 [陆丰腔] zha3 [东莞腔] za3 [梅县腔] zha3 [客语拼音字汇] za3
    ◎ 潮州话:zia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也麻三開上聲開口三等tɕĭacjax/tj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