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故
词语释义
大故
(1) 重大事故;父母之死
词语解释
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
《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郑玄 注:“大故,谓灾寇也。”《汉书·匈奴传下》:“自 黄龙 、 竟寧 时,单于朝中国輒有大故。” 颜师古 注:“大故,谓国之大丧。” 宋 欧阳修 《与富文忠公书》:“朝廷新有大故,时事多艰。” 明 张居正 《杂著》:“虽歷命二百有餘,累经大故,而海内人心宴然不摇,斯用威之效也。”
指父母丧。
《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 孟子 ,然后行事。” 赵岐 注:“谓大丧也。”《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便是为人子女,不幸遇着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难道释服后便算完了事了不成?” 汪敬熙 《一个勤学的学生》:“他忽然长叹一声,把脸沉下,仿佛象遭了大故一样,又把头垂着。”
泛指死亡。
《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王逸 注:“大故,死亡也。” 唐 韩愈 《祭故陕府李司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呜呼哀哉!”
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
《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大故,谓恶逆之事。”《汉书·杜延年传》:“ 延年 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旧唐书·赵憬传》:“臣谓宜须採听时论,以所举多者先用,必非大故,皆不弃之。”
犹言特别。
《朱子语类》卷九:“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 元 张国宾 《衣锦还乡》第一折:“ 薛仁贵 箭发无偏曲,手段不寻俗; 张士贵 拽硬射规却不大故。” 元 纪君祥 《赵氏孤儿》第四折:“这个老丈丈为甚遭诛戮?这个穿红袍的大故心毒!”参见“ 大古 ”。
犹言大约,大概。
《朱子语类》卷六一:“如此説时,好名大故未是好事在。”《朱子语类》卷一三三:“ 蜀 人大故强悍易反, 成都 尝有一通判要反。”参见“ 大古 ”。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
《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重要的原因。
唐 柳宗元 《与许京兆孟容书》:“ 宗元 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復一日。然亦有大故……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肠沸热。”
引证解释
⒈ 重大的事故。多指对国家、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祸患,如灾害、兵寇、国丧等。
引《周礼·地官·小司徒》:“凡国之大事,致民;大故,致餘子。”
郑玄注:“大故,谓灾寇也。”
《汉书·匈奴传下》:“自黄龙、竟寧时,单于朝中国輒有大故。”
颜师古注:“大故,谓国之大丧。”
宋欧阳修《与富文忠公书》:“朝廷新有大故,时事多艰。”
明张居正《杂著》:“虽歷命二百有餘,累经大故,而海内人心宴然不摇,斯用威之效也。”
⒉ 指父母丧。
引《孟子·滕文公上》:“今也不幸至於大故,吾欲使子问於孟子,然后行事。”
赵岐注:“谓大丧也。”
《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便是为人子女,不幸遇着大故,立刻穿上一身孝,难道释服后便算完了事了不成?”
汪敬熙《一个勤学的学生》:“他忽然长叹一声,把脸沉下,仿佛象遭了大故一样,又把头垂着。”
⒊ 泛指死亡。
引《楚辞·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
王逸注:“大故,死亡也。”
唐韩愈《祭故陕府李司马文》:“如何不常,以至大故,呜呼哀哉!”
⒋ 指严重的过失或罪恶。
引《论语·微子》:“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汉书·杜延年传》:“延年愚,以为丞相久故,及先帝用事,非有大故,不可弃也。”
《旧唐书·赵憬传》:“臣谓宜须採听时论,以所举多者先用,必非大故,皆不弃之。”
⒌ 犹言特别。参见“大古”。
引《朱子语类》卷九:“除是大故聪明,见得不是便翻了。”
元张国宾《衣锦还乡》第一折:“薛仁贵箭发无偏曲,手段不寻俗; 张士贵拽硬射规却不大故。”
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四折:“这个老丈丈为甚遭诛戮?这个穿红袍的大故心毒!”
⒍ 犹言大约,大概。参见“大古”。
引《朱子语类》卷六一:“如此説时,好名大故未是好事在。”
《朱子语类》卷一三三:“蜀人大故强悍易反, 成都尝有一通判要反。”
⒎ 《墨经》中的逻辑术语,与“小故”相对。即充足而必要条件。
引《墨子·经说上》:“大故,有之必然;无之必不然。”
⒏ 重要的原因。
引唐柳宗元《与许京兆孟容书》:“宗元於众党人中,罪状最甚。神理降罚,又不能即死。犹对人言语,求食自活,迷不知耻,日復一日。然亦有大故……恐一日填委沟壑,旷坠先绪,以是怛然痛恨,心肠沸热。”
大故的国语词典
父亲或母亲去世。
大故的网络释义
大故
大故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dà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大 | 徒蓋 | 定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蟹 | 泰 | dʰɑi | dad/day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攴(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2)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形容词
(1) 原来。旧时的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时代久远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动词
(1) 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副词
(1) 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何,何故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1) 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代词
〈方〉∶这;那 。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gu5 [海陆丰腔] gu5 [东莞腔] gu5 [陆丰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沙头角腔] gu5 [客语拼音字汇] gu4 [台湾四县腔] gu5 [宝安腔] g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顧 | 古暮 | 見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h/k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