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

dà bó [da bo]
注音 ㄉㄚˋ ㄅㄛ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大伯 dàbǎi

(1) 称丈夫的哥哥

husband's elder brother

大伯 dàbó

(1) 称老年男子

uncle

(2) 称父亲的长兄

father's elder brother

词语解释

  1. 称老年男子。

    元 张国宾 《薛仁贵》第二折:“是谁吖吖地叫一声 薛大伯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大伯在草厅上坐道:‘交他来见我。’”

  2. 宋 时称饮食行业的年轻伙计。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

  3. 父亲的长兄。

    鲁迅 《呐喊·故乡》:“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4. 称丈夫的哥哥。

    鲁迅 《彷徨·祝福》:“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5. 古称门官之长。

    《左传·庄公十九年》:“ 楚 人以为大閽,谓之大伯。” 孔颖达 疏:“大伯,伯,长也。为门官之长也。” 陆德明 释文:“大伯音泰”。

引证解释

⒈ 称老年男子。

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二折:“是谁吖吖地叫一声薛大伯。”
《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传》:“那大伯在草厅上坐道:‘交他来见我。’”

⒉ 宋时称饮食行业的年轻伙计。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子,皆通谓之‘大伯’。”

⒊ 父亲的长兄。

鲁迅《呐喊·故乡》:“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

⒋ 称丈夫的哥哥。

鲁迅《彷徨·祝福》:“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⒌ 古称门官之长。。

《左传·庄公十九年》:“楚人以为大閽,谓之大伯。”
孔颖达疏:“大伯,伯,长也。为门官之长也。”
陆德明释文:“大伯音泰”

大伯的国语词典

称谓:(1)​ 称伯父。(2)​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清平山堂话本.杨温拦路虎》:「庄里人报:『太公,员外来也。』那大伯在草厅上坐道:『交他来见我。』」《喻世明言.卷二四.杨思温燕山逢故人》:「顷间,忽有一老妪提著饭篮,口中喃喃埋冤,怨畅那大伯。」(3)​ 称饮食店里的年轻店员。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凡店内卖下酒厨子,谓之『茶饭量酒博士』。至店中小儿,皆通谓之『大伯』。」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九.顾觅人力》:「凡顾人力及干当人,如解库掌事,贴窗铺席,主管酒肆食店博士……酒家人师公、大伯等人。」

大伯的网络释义

大伯

  • 大伯,常见的主要有两种意思:一种指大哥,而另一种是指尊称年长的男人。*注:儿子称爸爸的哥哥为大伯
  • 大伯dà bó,词语解释为老年男子或父亲的长兄。在鲁迅的《呐喊·故乡》中:“大伯!我们什么时候回来?”这里的大伯指父亲的长兄。
  • 大伯的翻译

    英语: husband's older brother, brother-in-law
    德语: der älteste Bruder des Vaters (
    法语: beau-frère (frère aîné du mari)​, oncle paternel (frère aîné du père)​, terme de politesse pour s'adresser à un homme âgé

    大伯造句

    张大伯把唯一的儿子送去参军。
    赵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田能手。
    李大伯是个性格急躁的人。
    王大伯过去是捕猎的能手,现在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兵。
    晚饭后,王大伯总要到街上溜达一圈儿。
    李大伯见多识广,这些事对他来说简直是小事一桩。
    张大伯身体不好,只能参加些轻微的劳动。
    赵大伯是全国劳动模范。
    李大伯自己也不富裕,却对我解囊相助,这真是高义薄云,令我终生难忘。
    李大伯下岗后,又重操旧业,干起了他的修鞋本行。
    王大伯劈头一棒,将那个歹徒打倒在地。
    王大伯气得捶胸顿足,连连唉声叹气,早知今日,悔不当初。
    王大伯是一个老实人。
    儿子闯了祸,李大伯大发雷霆。
    新年锣鼓震天响,元旦秧歌鞭炮喧。北风呼啸雪花飘,热闹非凡人气旺。姑娘小伙笑开颜,大妈大伯新衣衫。一扫旧貌除烦恼,欢颜笑语度新年。愿你,新年吉祥多快乐,紧跟时代步伐迈!
    大爷,大伯,爷爷奶奶们啊,你们要给俺主持公道啊,陈规这家伙太卑鄙了,比俺们魔门的人还坏啊,他把俺刚刚诱拐到的小美媚给抢走了……
    在三溪乡石邮村的傩神古庙里,傩班“大伯”罗会武带领傩班成员点起烛火,经过“起傩”仪式后,一年一度的跳傩也就正式拉开了帷幕。
    对于一个狼心狗肺的人,苏道就从来没把他当过大伯,顿时语气不善的道。
    大伯陈修和之女陈德蓉也敬献了花篮。
    老人说,当初中国人到了这儿,出海捕鱼为生,命运凶吉难卜,开始怀疑北坡那尊纯粹中国化的土地神大伯公是否能管辖得住马来海域上的风波。

    汉字详情

    dà,dài [da,dai]
    部首: 308
    笔画: 3
    五笔: DDD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
    四角: 40800

    详细解释

    dài

    名词

    (1) 见“大夫”、“大王”

    (2) 用同“代”。世代

    陵家历大为军将,世世从军为国征。——《敦煌变文集·李陵变文》

    (3) 另见

    形容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正面形,有手有脚。“大”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大”的字往往与人类或人事有关。本义:大小的“大”)

    (2) 形容体积、面积、数量、力量、规模、程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

    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遵彼大路兮。——《诗·郑风·遵大路》

    大有。——《易》。释文:“大有,包容丰富之象。”

    大报天而主日也。——《礼记·郊特牲》。

    其朝践用两大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大,古之瓦尊。”

    而祭大山之邑也。——《谷梁传·桓公元年》

    然后会于大庙。——《礼记·祭统》。注:“始祖庙也。”

    大,小大也。——《广韵》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

    古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韩非子·二柄》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

    忽一人大呼。——《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一只大口袋;山上的大白楼;大浸(大水);大美(大功德,大功业);大蔡(大龟);大泉(大钱)

    (4) 年辈较长或排行第一的

    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汉乐府《孤儿行》

    诸葛恢大女适太尉 庾亮儿。——《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大妇(长子之妻);大宗(宗法社会以嫡系长房为“大宗”;余子为小宗)

    (6) 重要,重大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诸葛亮《出师表》

    愿牢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资治通鉴》

    (7) 又如:大头脑(主脑;主旨);大八丈(大人物);大柄(大权);大趣(大旨;主要的旨趣)

    (8) 德高望重的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王年小而位大。——《世说新语·排调》

    利见大人。——《易·乾》

    (9) 又如:大操(高尚的操守);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10) 超过一般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世说新语·贤缓》

    (11) 学识渊博的

    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孟子·尽心上》

    (12) 规模大

    胡人大入塞。——《淮南子·人间训》

    公子乃置酒大会宾客。——《史记·魏公子列传》

    (13) 又如:大手术;大反攻

    (14) 性质严重

    欺君不忠,母病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世说新语·政事》

    (15) 尊称对方的事物 。敬语。如:大作;尊姓大名

    (16) 用在时令、时间或节日前表示强调。如:大白天;大清早;大喜的日子

    副词

    (1) 达到很广范围或很高程度,大肆

    约以连兵大举。——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此臣所课大患也。——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大长志气;大吃一惊;大大增加;大办农业

    (3) 很,太,非常

    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论语·雍也》

    大谩,愿闻其要。——《庄子·天道》

    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顺。——《荀子·非十二子》

    少年大骇。——《聊斋志异·促织》

    门者答揖大喜奔出。——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又如:不大好;不大舒服;大肯(非常愿意)

    (4) 经常 ——加“不大”则表示不经常 。如:不大吃面;不大回家

    (5) 前天或后天的前一天或后一天 。如:大前天;大后天

    名词

    (1) 大人

    刘道生日夕在事,大小殊快。——《世说新语·赏誉》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大小

    今年杀诸贼奴,当取金印如斗大。——《世说新语·尤悔》

    (3) 〈方〉∶父亲 。如:俺大叫俺来上海看看你

    (4) 〈方〉∶指伯父或叔父 。如:俺三大是个劳模

    (5) 姓

    动词

    (1) 长大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世说新语·言语》

    (2) 超过

    亦无大大王。——《战国策·秦策二》

    (3) 另见 dài

    英文翻译

    big, great, vast, large,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daa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tai5 [海陆丰腔] tai5 [梅县腔] tai3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宝安腔] tai3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陆丰腔] tai6 tai5 [东莞腔] tai5
    ◎ 潮州话:dai6 dua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蓋泰開去聲開口一等dʰɑidad/day
    bǎi,bó [bai,bo]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RG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HA
    四角: 262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通“霸”。原指春秋时诸侯的首领

    穆公任之,强配五伯、六卿施。(五伯,即五个盟主,五霸: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荀子·成相》

    (2) 又如:伯气(霸气)

    动词

    (1) 称霸

    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2) 另见 bǎi;bó

    其它字义

    bǎi

    名词

    (1) 数目。十的十倍

    亡(无)农夫之苦,有仟伯之得。——《汉书·食货志上》

    (2) 又如:仟伯(仟钱和百钱);伯夫(百人。泛指多人)

    (3) 百倍。通“百”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老子》

    (4) 妇人对夫兄的称呼 。又称“伯子”、“伯叔”(妇人称丈夫的兄弟)。今北方方言称作“大伯子”

    (5) 另见 bó,bà

    其它字义

    名词

    (1) (形声。从人,白声。本义:排行第一的,老大)

    (2) 同本义

    伯,长也。——《说文》

    问我诸姑,遂及伯姊。——《诗·邶风 ·泉水》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诗·周颂·载芟》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仪礼·士冠礼》

    五官之长曰伯。——《礼记·曲礼下》

    千里之外访方伯。——《礼记·王制》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韩愈《过始兴江口感怀》

    (3) 又如:伯氏(长兄,哥哥);伯兄(长兄);伯氏(长兄);伯歌季舞(比喻兄弟情感和好融洽);伯姊(大姐)

    (4) 伯父。父亲的哥哥

    汝伯何由发如漆。——杜甫《醉歌行》

    (5) 又如:伯舅(对母亲的哥哥的称呼;古时帝王对异姓诸侯的称呼);伯叔(伯父叔父);伯娘(伯父的妻子);伯翁(父亲的伯父;丈夫的伯父);伯姑(大姑母)

    (6) 对年龄较长的男子的尊称

    将伯助予。——《诗·小雅·正月》

    (7) 女子对丈夫的尊称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诗·卫风 ·伯兮》

    (8) 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

    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礼记·王制》

    (9) 又如:伯叔(周王朝对同姓诸侯的称呼);伯长(古代对地方官的泛称)

    (10)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三等

    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11) 又如:伯甸(以伯爵而居甸服)

    (12) 王覇。通“霸”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庄子·大宗师》

    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桓公五伯之上也。——《韩非子·难四》

    伯者莫高于齐桓。——《汉书·高帝纪下》

    衰则五伯扶其弱。——《汉书·诸侯王表》

    壤长地进,至乎伯王。——《汉书·严安传》

    (13) 又如:伯余(黄帝的臣子。古代传说最初制造衣裳的人);伯道(霸道);伯王(霸王)

    (14) 姓

    (15) 另见 bǎi

    英文翻译

    older brother; father's elder brother; senior male 'sire'; feudal rank 'count'

    方言集汇

    ◎ 粤语:baa3 baak3
    ◎ 客家话:[梅县腔] bak7 [宝安腔] bak7 [客英字典] bak7 [客语拼音字汇] bag5 [海陆丰腔] bak7 [陆丰腔] bak7 [沙头角腔] bak7 [台湾四县腔] bak7 [东莞腔] bak7
    ◎ 潮州话:bêg4(pek) bêh4(peh)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陌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陌陌二開入聲開口二等pɐkprak/pea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