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调音乐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基本解释
‘主调音乐’的对称。指若干旋律同时进行而组成相互关连的有机整体的多声部音乐形式。
词语来源
该词语来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词语造句
1、主调音乐为主旋律和伴奏和声,以别于复调音乐。
2、复调音乐自9世纪末出现以来,得到了持续高度的发展,并受到各时代作曲家的青睐。
3、在路易斯阿姆斯特朗之前,独奏是一种可有可无或完全不存在的表演形式,旧式奥尔良乐团中,各路乐手用不同的旋律共同交织出复调音乐,通常急促而又紧凑。
4、在作品中,作曲家以人的语言音响为素材,对其进行切分、重组、重复等变化方式将素材变形,并运用复调音乐的思维方式将它们组织在一起。
5、因此学习和研究巴洛克复调音乐是必不可少的。
6、在复调音乐中与右手一样重要。
7、复调音乐的起源与宗教密不可分,它的出现对其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8、本文从复调音乐的发生,解释复调感在审美心理上的意义;
9、俾格米人细心经营着他们的复调音乐,这一完全依赖于口口相传的文化。
10、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作品,尤其是巴赫的键盘复调音乐,是现代自由低音手风琴演奏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1、他对复调音乐的创新性贡献,尤其是对第二个复调音乐高峰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12、亨利·浦塞尔是17世纪最杰出的英国作曲家,也是一个处于历史上两个复调音乐发展高峰之间的重要人物。
13、在与西方复调音乐接触以前,世界上的多数民间音乐都是单声部音乐。
14、他在浪漫派这一主调音乐盛行的时期,特例独行地沉浸于复调音乐创作天地。
15、而主调音乐思维和写作技法同复调音乐交缘,正是获得此创新成果的途径。
16、采用复调音乐的形式来结构小说。
17、这个时期的德国同样存在法国式复调音乐的写作,但还并不是很成熟。
18、复调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孕育了现代调性和声的胚胎。
19、以“对置式”和“交换式”为研究框架,归纳、分析了陈铭志复调音乐作品中处理声部组合的具体手段。
20、本文试图对其作品中的复调音乐进行研究,希望能给人以启示。
21、复调艺术、音乐结构、幽默,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被大家重视,但是他作品的隐喻性却总是被人忽视。
22、主要课程包括: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音乐史、音乐美学、世界音乐研究等。
23、此时的音乐一扫复调作品中细密的织体,主调音乐逐渐占上风。该时期的作曲先驱之一是德国的格鲁克。
24、巴赫金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创立了以对话为核心的复调小说理论。
25、音乐家们通过复调技法,将不同旋律糅合在一起构成美妙曲调,令音乐为更多民众所喜爱。
26、马克斯·雷格尔(1873-1916)作为十九世纪晚期浪漫乐派传统音乐的最后一位复调大师,其复调技法主要体现在变奏曲和赋格曲的创作中。
27、本文对音乐学院作曲专业复调课的现代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并对具有中国特点的教学问题加以分析。
28、艾略特这部作品的主题意义,是借助复调、对位、和声、变奏等音乐技法来建构的。
29、音乐作品主要由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手段构成的,无论其内部构成怎样复杂,都应该注意运用平衡原则加以控制。
30、主要课程包括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乐队训练等。
复调音乐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
)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 ),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2) 同本义
復,往来也。——《说文》
反复其道。——《易·复》
公归不复。——《诗·豳风·九罭》
扬触捆復。——《仪礼·大射仪》
无往不復。——《易·泰》
卒乃復。——《书·舜典》
不远而复,先典攸高。——南朝梁《与陈伯之书》
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史记·魏公子列传》
死者不可復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復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復也。——《论语》
(3) 又如:复还(回返)
(4) 引申为恢复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复国(恢复邦国);复性(恢复善良的本性);复正(恢复正规、正常);复朴(恢复真朴);复故(恢复照旧);复籍(恢复学籍;恢复国籍)
(6) 回归,还原
燕日败亡,卒至河上,而 齐七十余城皆复为 齐。——《史记·田单列传》
死者不可复生。——《公羊传·襄公三十年》
旦复旦兮。——《书·大传》
言不可复也。——《论语》
(7) 回答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有复于王者曰。——《孟子·梁惠王上》
王辞而不复。——《史记·司马相如传》
(8) 又如:复书(复信,答函);复谢(回拜,答谢)
(9) 报复
纵无被坚执锐者北面复匈奴之志。—— 汉· 桓宽《盐铁论本文》
(10) 又如:复怨(报仇)
(11) 履行,实践 。如:复言(实践诺言);复践(履行约定之事)
(12) 古称人死后招其魂归来 。如:复魂(还魂);招魂复魄
(13) 免除
民有东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免除三人的兵役。)——汉· 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复除(免除徭役);复租(免除赋税);复免(免除徭役)
(15) 覆盖。引申为庇护
顾我复我。——《诗·小雅·蓼莪》
(16) 又如:复土(盖土);复载生成(天复地载,抚育成长。指庇养包容,教育成长);复瓿(比喻著作没有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副词
(1) 又,再。中断再开始
不行不可复者。——《管子·牧民》
司马相如作凡将篇,无复字。——《汉书·艺文志》
以一至万,则世世不相复也。——《汉书·贾山传》
得复见将军于此。——《史记·项羽本纪》
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前行,欲穷其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复籍;复帐(妓女接待第二个客人);复旦(夜尽复明)
名词
(1) 有里的衣服。即夹衣
複,重衣也。从衣,复声。——《说文》
有里曰複,无里曰襌。——《释名·释衣服》
夏不失复。——桓宽《盐铁论》
(2) 又如:复裈(双层裤,夹裤);复襦(有里的短袄);复衫(短袄);复衾(絮有絮棉的大被);复被(絮有絮绵的被)
(3) 远古人居住的洞穴 。如:复穴(远古人所居的土窟);复穾(如洞穴一般幽深的屋子)
(4) 中医指七方之一的复方 。如:复药(指由复方配制的成药)
古者民泽处复穴,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淮南子·氾论》
(5) 又如:掏复(掏挖地室)
形容词
(1) 重复;繁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 陆游《游山西村》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又如:复用(重复运用);复沓(重复;重叠堆积)
(2) 夹层
从复道上。——《汉书·高帝纪》。师古曰:“上下有道,故曰之复。”
履中有木者,谓之复舄。——《方言》
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唐· 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复道(楼阁间架空的通道);复道回廊(高楼间或山岩险要处架空的通道、阁道和曲折迂回的走廊);复哨(军事用语。即二人为一班的步哨);复账(双层的帷账);复壁(两层而中空的墙壁,可以藏匿人和物)
(4) 重叠
陶复陶穴。——《诗·大雅·緜》
(5) 又如:复嶂(重叠的岩石山峦);复岭(重叠的山峰);复屋(上古时代一种楼阁的建筑);复阁(重叠的楼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伏 | 房六 | 並 | 屋三 | 入聲 | 屋 | 開口三等 | 通 | 東 | bʰĭuk | biuk |
详细解释
diào
动词
(1) (形声。从言,周声。(
)本义:声音调和;协调)(2) 选拔或提拔官吏
调故吏。——《汉书·昭帝纪》。注:“谓发选也。”
调关东轻车锐卒。——《汉书·宣帝纪》
十年不得调,亡所知名。——《汉书》
婿竟不调。——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调头(换地方;自主的妓女迁居);调职(公务员调换服务单位)
(4) 征用,提取,征发
特选横调。——《后汉书·左雄传》。注:“征也。”
(5) 又如:调发(征发);调练(征调操练);调取(发命令取人)
(6) 调动
我是个调虎离山计,哄你去来征战。——《西游记》
(7) 又如:调人;调干部;调遣;调阵子(调阵。舞台上演员扮兵将调兵布阵的样子);调补(调动填补官职空缺);调派(分派);调拨(调遣分派);调三惑四(挑拨离间)
(8) 转动 。如:调眼色(眉目传情,用目光示意)
(9) 计算;调查
调立城邑。——《汉书·晁错传》
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汉书》
(10) 耍弄。通“掉”。如:调嘴(卖弄口舌。即耍嘴皮子);调慌(撒谎);调嚣虚(弄虚头,作假);调罨子(耍弄花招);调嘴弄舌(耍嘴,卖弄口舌)
(11) 同“掉”
杨志调过朴刀便打。——《水浒传》
名词
(1) 腔调,一个地区的本地人或居民的典型的言语习惯 。如:他带山东调;调类(一种语言或方言的声调分类);调符(用来分别字音声调的符号)
(2) 构成句子或词组语调成分的某种特有的音调或音调变化 。如:高调
(3) 曲调,单个音符或乐音的节奏上的编列,音乐的旋律 。如:二黄调;四平调;调性(音乐名词);调门(中国传统剧曲的歌唱者对于音调高低的音乐名词)
(4) 调式,音乐上高低长短配合、和谐好听的一组音 。如:大调
(5) 格调,人的才气风格 。
谁爱风流高格调。——唐· 秦韬玉《贫女》
(6) 又如:才调;雅调
(7) 意见、主张的基本倾向。如:论调;唱高调
tiáo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周声。本义:和谐;协调) 同本义
调,和也。——《说文》
合得周密谓之调。——《贾子道术》
调和乐也。——《荀子·臣道》
弓矢既调。——《诗·小雅·车攻》
调悦者,情之道也。——《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调而应之。——《庄子·知北游》
帝善其调达,乃敕一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贾思勰《齐民要术》
(2) 又如:调元(调和大化阴阳的元气);调序(调和);调琴(调和琴弦,弹琴);调畅(调和通畅);调适(调和顺适);调调(风吹物摇动的样子);调变(调和,调理)
动词
(1) 调节
调竽笙篪篁。——《礼记·月令》
(2) 又如:调排(调整安排);调风(整顿风俗);调气(调节四时的气候);调息(调节呼吸)
(3) 驯服;训练
无鞭策,虽造父不能调驷马。——《盐铁论》
(4) 调治;调养(调治保养)
法酒调神气,清琴入性灵。——刘禹锡《昼居池上亭独吟》
(5) 又如:调鼎持衡(比喻治理国家);调息(调养休息);调治(医疗;疗治)
(6) 嘲笑
唐僧渊目深而鼻高, 王丞相每调之。——《世说新语》
(7) 如:调喉(取笑);调侃(用言语戏弄;嘲弄)
(8) 搀合 。
(9) 如:调三窝四(搬弄是非);调白(挑唆);调味
(10) 经搅拌、摇晃混合 。
(11) 如:调和鼎鼐(在鼎里调和食物。比喻辅佐皇帝治理国家。亦喻宰相之职);调匀;调色
(12) 调节音高或使之入调 。
(13) 如:调弦;调高一个小三度或大三度
(14) 演奏
何处调琴,惺惺地把醉魂呼醒?——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15) 调济
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盐铁论》
(16) 调戏
李师师再与 燕青把盏,又把言语来调他。——《水浒传》
(17) 又如:调光(勾引;调情);调引(引逗;勾引)
(18) 掷;丢
我看了,搬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西游记》
(19) 耍 。
(20) 如:调嘴调舌(耍嘴皮);调嘴(耍嘴皮子);调脾(耍脾气;顽皮)
(21) 调弄,弹奏
可以调素琴。——《三国志·诸葛亮传》
名词
(1) 烹调,调味
一鼎之调。——《吕氏春秋·察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音 | 於金 | 影 | 侵B | 平聲 | 侵 | 開口三等 | 深 | 侵B | ʔĭĕm | qim/ym |
详细解释
lè
动词
(1) 喜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并怡然自乐。——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君游海而乐之,奈臣有图国者何?——《韩非子·十过》
似与游者相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快乐(感到幸福或满意);乐嬉嬉(喜悦貌);乐悦(欢喜);乐笑(欢笑);乐胥(喜乐);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乐好(爱好);乐志(愉悦心志)乐心(心里快乐);乐利(快乐与利益);乐易(和乐平易);乐郊(乐土);乐处(快乐的所在)
(3) 安乐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4) 又如:乐欣(安乐欢欣);乐佚(悠闲安乐);乐安(安乐);乐郊(乐土。安乐幸福的地方);乐居(安乐的住所);乐国(安乐的地方)
(5) 乐于;安于
英雄乐业。——《资治通鉴》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洪亮吉《治平篇》
亦乐生焉。——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6) 又
先生乐游。
(7) 又如:乐助(乐意助成);乐用(乐于用命);乐士(喜爱贤士);乐育(乐于教育、培养人才);乐业(乐于本业);乐愿(乐意,情愿);乐成(乐于成全)
(8) 感到快乐,享受
不知太守乐其乐也。(第一个“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9) 笑 。如:乐得合不上嘴;乐眼(犹笑眼);乐哈哈(形容喜笑的样子)
名词
(1) 旧指“声色”。即歌舞和女色
今吴王淫于乐而忘其百姓。——《国语》
(2) 乐趣
此乐何极。——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山水之乐。——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
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
(4) 姓
(5) 另见
yuè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鼓鼙木架形。本义:音乐)
(2) 同本义
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木其虡也。——《说文》。按,五声八音相比而成乐。
乐者,天地之和也。夫乐者,先王之所以饰喜也。——《礼记·乐记》
伶伦作乐。——《礼记·世本》
二曰六乐,谓云咸韵夏濩武也。——《周礼·保氏》
以乐传教。——《吕氏春秋·慎行论》
(3) 又
和乐之本。
置酒设乐。——《汉书·李广苏建传》
乐将作,遂旁设一虚坐,置琵琶于其上。——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乐作焉。——宋· 苏轼《石钟山记》
(4) 又如:《乐》之五声(指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五音);《乐记》(《礼记》中的篇名。简述了音乐起源及作用,是我国最早的音乐论著之一);乐官(古代管理音乐的官员或官署);乐节(音乐的节奏与节拍);乐德(指古代音乐教育中的中、和等六种品德);乐仪(有音乐相配合的礼仪)
(5) 乐器
乐既和奏。——《诗·小雅·宾之初筵》
太师抢乐,箕子拘囚。——司马贞《索隐述赞》
(6) 又如:乐悬(指钟、罄之类悬挂的打击乐器);乐品(乐器);乐歌(有乐器伴奏的唱歌)
(7) 乐工,精于音乐的人
乐具入奏。——《诗·小雅·楚茨》
齐人归女乐, 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 孔子行。——《论语》
(8) 又如:乐妇(歌妓);乐人(能歌善舞的艺人);乐女(古代女乐工)
(9) 姓
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后汉书·列女传》
动词
(1) 唱,用口发音乐音
比单而乐之。——《礼记》
(2) 奏乐
殿上酒九行,使相乐曲。——《辽史》
(3) 又如:乐钟(能发出音乐声响的自鸣钟);乐手(演奏音乐的人);乐生(奏乐歌舞的人员);乐童(奏乐的童子)
(4) 另见
là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ak8 ghaoh8 lok8 ngau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