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声晦迹

mái shēng huì jì [ mai sheng hui ji]
繁体 埋聲晦蹟
注音 ㄇㄞˊ ㄕㄥ ㄏㄨㄟˋ ㄐ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犹销声匿迹。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南史·萧修传》:“修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成语用法

埋声晦迹作谓语、宾语;用于隐者。

引证解释

⒈ 犹销声匿迹。 《南史·萧脩传》:“元帝多忌,动加诛翦。

脩静恭自守,埋声晦迹。”

埋声晦迹的网络释义

埋声晦迹

  • 埋声晦迹,读音为mái shēng huì jì,是一个汉语成语,犹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
  • 汉字详情

    mái,mán [mai,man]
    部首: 334
    笔画: 10
    五笔: FJFG
    仓颉: GWG
    四角: 46115

    详细解释

    mái

    动词

    (1) (形声.从土,里声.字本作“薶”,甲骨文字形,象在坑中埋狗的形象,是向地神祭献的活动。本义:藏入土中)

    (2) 同本义

    祭器敝则埋之,龟筴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礼记·曲礼上》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杜甫《兵车行》

    我死谁埋。——清· 袁枚《祭妹文》

    毁其盆,悉埋于地。——龚自珍《病梅馆记》

    (3) 又如:埋地雷;埋玉(比喻英才或美女之死);埋书(把盟书埋在地下。古代盟誓时的一种礼仪);埋狱(埋没在监狱屋基下的宝剑。比喻埋没人才)

    (4) 古代特指简陋不依礼制而落葬。也泛指葬埋

    葬不如礼曰埋。(如:按照)——《释名·释葬制》

    (5) 又如:埋骨(人死而埋葬屍骨);埋匿(埋窆。掩埋尸体);埋堙(埋藏。掩埋尸体);埋魂(埋葬英魂);埋蛇(“埋蛇”为善行仁爱之典);埋掩(掩埋,埋葬)

    (6) 藏,掩盖

    狐埋之而狐搰之。——《国语·吴语》

    (7) 又如:埋冤(含冤);埋情(昧心);埋忧(隐藏忧愁);埋身(埋名;隐居);埋匿(埋藏);埋翳(掩埋;掩盖);埋覆(掩蔽;覆盖)

    (8) 低,低下去 。如:埋头顾影(形容矫饰者暗中窥察外界的反应);埋首(埋头)

    形容词

    (1) 犹暮或末 。如:埋年(方言。年老);埋暮(迟暮。喻年岁大)

    (2) 另见 mán

    mān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bury, secrete, conceal

    方言集汇

    ◎ 粤语:maai4
    ◎ 客家话:[梅县腔] mai2 me.2 [东莞腔] mai2 [客英字典] mai2 me2 [海陆丰腔] mai2 [客语拼音字汇] mai2 [宝安腔] mai2 [沙头角腔] mai2 [台湾四县腔] mai2 [陆丰腔] mai3
    ◎ 潮州话:ma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皆皆開平聲開口二等mɐimrai/maei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huì [hui]
    部首: 429
    笔画: 11
    五笔: JTX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AOWY
    四角: 680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日,每声。本义: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 同本义

    晦,月尽也。——《说文》

    三十日日月合宿,谓之晦。——《论衡·四讳》

    陈不违晦。——《左传·成公十七年》

    朝菌不知晦朔。——《庄子·逍遥游》

    不知晦朔。——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戊申晦。——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晦望(农历每月末一日与十五日);晦景(晦日,晦节);晦日(农历每月最后的一天)

    (4) 夜;晚

    晦淫惑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夜也。”

    (5) 又如:晦明(从黑夜到天明。即昼夜);晦晓(夜晚与天明);晦魄(夜月);风雨如晦

    形容词

    (1) 昏暗

    晦而休。——《国语·鲁语》。注:“冥也。”

    是时雷电晦冥。——《汉书·高帝纪》

    幽晦以多雨。——《楚辞·屈原·涉江》

    道途显晦。——唐· 李朝威《柳毅传》

    晦明变化。——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又如:晦冥(昏暗);晦蒙(昏暗);晦盲(昏暗不明);晦芒(昏暗)

    (3) 义理深微;隐晦;含蓄

    志而晦。——《左传·成公十四年》

    (4) 又如:晦伏(隐晦不显);晦昧(隐晦不明);晦窒(晦涩不通);晦塞(晦涩不畅)

    (5) 草木凋零

    寂历百草晦。——江淹《诗》。注:“凡草木华实荣茂谓之明,枝叶凋伤谓之晦。”

    (6) 又如:晦在(凋零将尽,健在的已经很少了)

    (7) 倒霉 。如:晦气星(比喻能使人倒霉的人或事);晦气色(难看的、呈青黄色的脸色)

    动词

    掩蔽;隐秘 。如:晦迹(隐居);晦抑(隐藏;隐瞒);晦心(隐藏本心);晦光(蒙蔽光明)

    英文翻译

    dark, unclear, obscure; n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fui3
    ◎ 客家话:[宝安腔] fui5 [客语拼音字汇] fi4 foi4 fui4 [台湾四县腔] fi5 [客英字典] fui5 [东莞腔] fui3 [梅县腔] fi5 fui5 [海陆丰腔] f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荒内去聲合口一等huaih/xuoyxuɒi
    [ji]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YOPI
    五行:
    仓颉: YYLC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同本义

    赵主父令工施钩梯而缘 播吾(山名),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2) 又如:浪迹天涯;人迹(人的足迹);人迹罕至;迹蹈(重复走过的路);迹状(行迹);迹响(踪迹和声响)

    (3) 留下的印子

    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聊斋志异·促织》

    (4) 又如:痕迹;血迹;笔迹;墨迹

    (5) 前人留下的事物(主要指建筑或器物)

    故平公之迹不可明也。——《韩非子·难一》

    (6) 又如:古迹;胜迹;古城墙的遗迹;史迹;迹相(表露出来的不很显著的情况,可借以推断过去或将来)

    (7) 通“绩”。功劳

    如是则其迹长矣。——《荀子·正名》

    动词

    (1) 追踪;追寻

    逻者见之,知非其国人也,迹其所憩执之。——岳珂《桯史》

    (2) 又如:迹察(寻迹察访);迹盗(跟踪查捕盗贼);迹访(寻访)

    (3) 遵循 。如:迹附(追随)

    英文翻译

    traces, impression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k7 [客英字典] ziak7 [海陆丰腔] ziak7 [陆丰腔] ziak7 [宝安腔] ziak7 zit7 [东莞腔] ziak7 [梅县腔] ziak7 zit7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二昔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資昔昔開入聲開口三等tsĭɛkciek/zi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