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guó jì mào yì shù yǔ jiě shì tōng zé [guo ji mao yi shu yu jie shi tong ze]
注音 ㄍㄨㄛˊ ㄐ一ˋ ㄇㄠˋ 一ˋ ㄕㄨˋ ㄩˇ ㄐ一ㄝˇ ㄕˋ ㄊㄨㄥ ㄗㄜˊ

词语释义

《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ternational Rule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Trade Terms,缩写INCOTERMS),是由国际商会制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性国际通行规则。

汉字详情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

[ji]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F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LMMF
四角: 712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2) 同本义

际,壁会也。——《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

(3) 泛指合缝的地方;缝隙

凿棺际而安之。——南朝 梁· 江淹《铜剑赞》

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4) 边缘

东南大海际。——宋· 沈括《梦溪笔谈》

横无际涯。——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川原无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岩际;水际;无边无际;边际;天际;九天之际;一望无际;分际;漫无边际

(6) 时候;时机

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去就之际。——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革灭之际。——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天宝之际。—— 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会议召开之际;兴利除害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实生此际

(8) 中间,彼此之间

利害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9) 又如:国际;校际;省际;星际;脑际;胸际

(10) 旁边;近旁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11) 其时;适逢…的时候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綦母潜《春泛若耶溪》

(12) 又如:际此盛会

动词

(1) 交会;会合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泰》

(2) 适逢;恰遇

良辅超拔于际会。——《论衡·偶会》

昔张士逊亦以旧学际遇,用太傅致仕。——《宋史·何执中传》

豪杰相逢鱼得水,英雄际会弟投兄。——《水浒传》

(3) 又如:遭际;际遇(幸遇;适逢);际会(遭遇;遇会;会合);际会风云(喻好的际遇);际逢(遇到)

(4) 达到;连接

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淮南子·原道》

(5) 靠近或沿着

北山陡起,下与河际。——《徐霞客游记·游龙门记》

(6) 又如:际海;际水;际晓(犹黎明)

英文翻译

border, boundary, junc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mào [mao]
部首: 401
笔画: 9
五笔: QYV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HBO
四角: 77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卯( mǎo)声。从贝,与财物有关。本义:交换财物,交易)

(2) 同本义

贸,易财也。——《说文》

贸,市也。——《尔雅》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诗·卫风·氓》。传:“买也。”

工商贸贩于道。——《晋书·苻坚载记》

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柳宗元《永州八记》

予贸得其一。——明· 刘基《卖柑者言》

(3) 又如:以臣等贸马;贸籴(买进粮食);贸迁(贩运买卖);贸载(指贩运货物的车子);贸买(购买);贸售(贩卖,出售);贸货(买卖货物);贸贩(贩卖)

(4) 改变

男女贸功以长生。——《吕氏春秋·上农》。注:“易也。”

古今一揆,先后不贸,焉知来者之不如今。——吴质《在元城与魏公子笺》

夫事有贸迁,而言无变革。——《史通·因习》

(5) 又如:贸名(改变名称的含义);贸理(事情的道理或规则有所改变);贸换(交换);贸位(变动位置);贸功(换工)

(6) 买 。如:贸首(悬赏买头。比喻双方积怨很深。都想要对方的性命)

形容词

(1) 杂乱 。如:贸乱(混乱);贸贸(纷乱的样子)

(2) 蒙昧不明。轻率,冒冒失失

贸贸然来。——《礼记·檀弓下》。注:“贸贸,目不明貌。”

(3) 又如:贸贸然(冒失;轻率);贸贸(形容轻率,考虑不周;眼睛看不清楚的样子);贸然(轻率的样子)

(4) 通“侔”。相等

二者名贸实易,不可不察也。——《商君书·开塞》

英文翻译

trade, barter; mixed; rashly

方言集汇

◎ 粤语:mau6
◎ 潮州话:mong3(mòng) [揭阳、潮阳]mou3(mòu)

宋本广韵

部首: 429
笔画: 8
五笔: JQRE

英文翻译

change; easy
shù,zhú [shu,zhu]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D
四角: 43900

详细解释

shù

名词

(1) (形声。从行,术声。行,甲骨文中指道路。本义:城邑中的道路)

(2) 同本义

術,邑中道也。——《说文》

术,道也。——《广雅》

审端径术。——《礼记·月令》

园圃术路。——《汉书·刑法志》。注:“大道也。”

横术何广广兮。——《汉书·燕刺王旦传》

归空城兮,狗不吠,鸡不鸣,横术何广兮,固知国中之无人!——《汉书》

(3) 泛指街道、道路

齐城、 高唐当术而大败。——《孙膑兵法·擒庞涓》

(4) 又如:术阡(道路);术径(大道与小路);术路(大道);术衢(道路)

(5) 方法;策略

臣有百胜之术。——《战国策·魏策》

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子有何术可导我耶?——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术法(方法);术鹄(方法与目的)

(7) 特指君主控制和使用臣下的策略、手段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三国志·诸葛亮传》

(8) 权术;计谋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韩非子·难三》

(9) 又如:术数(方法和谋略);术计(权术计谋);术略(韬略;谋略);术谋(讲求权术谋略)

(10) 技艺;业术

古之学术道者。——《礼记·乡饮酒义》

役民三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宋· 苏轼《教战守》

女婉贞,年十九,自幼好武术,习无不精。——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1) 又如:营造术;雕刻术;术道(才艺之道);航海术

(12) 法,法律

术,法也。——《广雅》

不以犯有司正术也。——《礼记·文王世子》

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商君书》

(13) 学说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 韩愈《师说》

窦太后好 黄帝、 老子言,帝及太子诸窦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史记·外戚世家》

(14) 方术。指医、占卜、星相等术艺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15) 又如:术数(用星占、卜筮、命相、拆字等方术,推测国家和个人的气数及命运);术法(法术;方术);术知(道术才智);术者(术人,以占卜、星相等为职业的人)

动词

(1) 学习;实践

蛾子时而术之。——《礼记·学记》

(2) 通“述”。申述,叙述,记叙

昔者暴王作之,穷人术之。——《墨子·非命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今陛下念思祖考,术追厥功。——《汉书·贾山传》

能术远者考之以近。——陆贾《新语》

(3) 选择职业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方苞《狱中杂记》

zhú

名词

(1) 白术 。一种产于中国的苍术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椭圆形或羽裂,边缘有刺状细锯齿,紫红色头状花生于茎顶

术,白蓟。——《尔雅·释草》

(2) 几种苍术属植物之一 。如:苍术;茅术

(3) 另见 shú;shù

英文翻译

art, skill, special feat; method, technique

方言集汇

◎ 粤语:seot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六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食聿入聲合口三等dʑʰĭuĕtzsjyt/djvit
yǔ,yù [yu]
部首: 226
笔画: 9
五笔: YGK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VMMR
四角: 3176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名词

(1) 说的话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动词

(1) 告诉,使知道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以语人

(3) 另见

英文翻译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yu5

宋本广韵

jiě,jiè,xiè [jie,xie]
部首: 707
笔画: 13
五笔: QE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NBSHQ
四角: 27252

详细解释

jiě

动词

(1) (会意。从刀,从牛,从角。表示用刀把牛角剖开。本义:分解牛,后泛指剖开)

(2) 同本义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说文》

鹿角解。——《吕氏春秋·仲夏》

皆众理解也。——《汉书·贾谊传》

解牛之时。——《庄子·养生主》

所解数千。

磔然已解。

四肢解尽。——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解腕(断腕);解手刀(随身携带的小佩刀。又称解腕尖刀);解角(锯取鹿角);解破(解剖)

(4) 解体,离散

解,散也。——《广雅》

恐天下解也。——《汉书》

(5) 又如:土崩瓦解;解札(裘毛败坏散落);解泽(散布恩泽);解落(散落分离);解续(分合);解窜(离散逃窜);解结(溃散)

(6) 分解,熔化

冰皮始解。——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急解令休止。——《聊斋志异·促织》

(7) 解除,解围

解燕国之围。——《战国策·燕策》

颜太师以兵解。——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8) 又如:解厄(解除厄难);解厌(解除饥饿;充饥。厌:通“餍”,饱);解祟(解除祸害);解疗(除病);解秽(解除秽恶;除去秽气);解斋(解除斋戒)

(9) 解开

闭约而无解。——《荀子·非十二子》

解纲。——《仪礼·大射仪》

解带为城。——《墨子·公输》

解辫请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解鞍少驻初程。——宋· 姜夔《扬州慢》

解其棕缚。——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10) 又如:解缆;解扣儿;解衣服;解铃系铃;解包裹;解绶(解去印绶,指辞去官职);解维(解缆,即下系船的绳索;开船)

(11) 解释,说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唐· 韩愈《师说》

解其惑也。

经吾婉解。——清· 林觉民《与妻书》

(12) 又如:解字(解说文字的结构和意义);解论(解说讨论);解喻(说明比喻);解梦(解说梦兆);解义(解释词义或文义)

(13) 晓悟;明白

终不解矣。——唐· 韩愈《师说》

惑之不解。

(14) 又如:解悟(领会,觉悟);令人不解;通俗易解;解豁(弄明白;解开);解拆(分解;排解);解会(领会,理解);解人(通达言语、文辞意趣的人)

(15) 脱去;松开

解衣以活友。——马中锡《中山狼传》

解屦不敢当阶。——《礼记·曲礼上》。疏:“脱也。”

(16) 又如:解褐(解下平民所穿的布衣,换上官服);解冠(脱帽);解巾(脱去隐居时所系的方巾,表示出去做官);解珥(脱去耳饰。古代妇女请罪的表示)

(17) 打开,开放

严城解扉。——《后汉书·耿纯列传》

(18) 又如:解帆(开船);解菜(解素。开荤)

(19) 排解,劝解,使和气 。如:解仇(化解怨仇);解纷(解除纷争、困境);解慰(劝解安慰);解状(解词。向官府报案后又申请取消此案的状纸)

(20) 解手,大小便 。如:大解;小解;解利(下痢,患痢疾)

(21) 缓解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赵策》

(22) 助动词。能,会,得

苦雨终风也解晴。——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名词

(1) 文体中的一种 。如:扬雄的《解嘲》,韩愈的《进学解》

(2) 代数方程中未知数的值 。如:求解

(3) 道家以为修道者死后魂魄脱离尸体而成仙,称为“尸解”

形解销化,依于鬼神之事。——《史记》

(4) 见解,见识

融玄义无师法,而神解过人。——《南史》

(5) 另见 jiè;xiè

jiè

动词

(1) (词源见 jiě声解)

(2) 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天下之士屏居山林,令监司守臣解送。——《宋史·举志》

(3) 又如:解元(明清科举时代,乡试称解试。解试第一名称为解元);解首(同解元);解牌(登录乡试录取名单的一种文书);解荐(推荐选送);解头(解元);解榜(唐、宋时解试中式的榜文)

(4) 押送财物或犯人

押解了武松,出孟州衙门便行。——《水浒传》

(5) 又如:押解(押送犯人);起解(犯人被押送);解官(将犯人押解到官府);解阙(将罪犯押解到朝廷)

(6) 典当,以物当钱 。如:解当(典当);解库(当铺);解钱(拿东西当钱);解帖(当票);解典库(又称解库,解铺,解当铺。即当铺,收取抵押品放债的店铺)

(7) 兑换

我有一锭大银,解了十两小银使用了。——《水浒传》

(8) 另见 jiě;xiè

xiè

名词

(1) 兽名

角解豸终。——《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

(2) 又如:解豸(传说中神兽名)

(3)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事私门而完解舍。——《韩非子》

(4) 又如:解舍(官府,官舍)

(5) 旧时指杂技表演的各种技艺,特指骑在马上表演的技艺 。如:卖解的;跑马卖解;解垢(诡诈之辞)

(6) 古地名 。春秋周畿内地,有二,大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南,小解在今河南省洛阳市西南

王师军于汜,于 解。——《左传》

(7) 姓

动词

(1) 通“懈”。松懈;懒散,做事不抓紧

解,缓也。——《易·杂卦传》注

三日不解。——《礼记·杂记一》。注:“倦也。”

夙夜匪解,以事一人。——《诗·大雅·生民》

(2) 又如:解弛(懈怠松弛);解休(松懈;休息);解怠(松懈,懒情)

(3) 另见 jiě;jiè

英文翻译

loosen, unfasten, untie; explain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2 gaai3 haai6
◎ 客家话:[宝安腔] gai3 | gai5 [沙头角腔] gai3 [梅县腔] ke.3 giai3 giai5 [台湾四县腔] gai3 kiai3 kie3 gai5 kiai5 kie5 [客英字典] gai3 ge3 gai5 kiai3 [海陆丰腔] gai3 kie3 gai6 kie6 [陆丰腔] gai5 gai3 [东莞腔] gai3 [客语拼音字汇] gai3 gai4 giai3 giai4 gie3 gie4
◎ 潮州话:goi2 goi3 <姓>ha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二蟹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買佳開上聲開口二等ɣaighrex/haae
shì [shi]
部首: 701
笔画: 12
五笔: TOCH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DEQ
四角: 2795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采( biàn),睪( )声。采,有辨别、分析义。本义:脱掉,解下)

(2) 同本义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睪声。——《说文》

释获。——《仪礼·大射仪》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3) 又如:释绂(解下印绶。指致仕罢官);释褐(除去平民的衣服,换上官服。即“作官”)

(4) 解释

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5) 又如:释情消迹(消除误会;予以和解);释言(以言语自作解释);释例(说明所著书的凡例)

(6) 释放;赦免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舍弃;抛弃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8) 又如:释法(舍弃法令而不施用)

(9) 放下;放开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10) 又如:力叮不释(用力叮住不放)

(11) 消失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12) 溶化;消融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13) 又如:如冰之将释(就像冰将消融那样)

(14) 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15) 发,射出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16) 解除;免除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7) 又如:释去仔肩(卸掉责任;放下重担);释憾(解除心中的怨恨。指报复);释难(解除困难);释闷(解闷儿;排遣烦闷);释四增美(除去邪僻之念,增加美善的质性)

(18) 淘米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名词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英文翻译

interprete, elucidate; release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

tōng,tòng [tong,tong]
部首: 306
笔画: 10
五笔: CEP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NIB
四角: 37302

详细解释

tōng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甬( yǒng)声。本义:没有堵塞,可以通过)

(2) 同本义

通,达也。——《说文》

往来不穷谓之通。——《易·系辞》

推而行之谓之通。

坎为通。——《易·说卦》

道远难通。——《国语·晋语》。注:“至也。”

血脉欲其通也。——《吕氏春秋·达郁》。注:“利也。”

凝绝不通声暂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3) 又如:通衢大道(四通八达的大道,指交通要道);通漕(直通水运);通塞(指境遇的顺利与滞涩);通水(通水运;能行船的地域);通畅(通行无阻的);通川(有河川流通的地方);通邑(四通八达的城市)

(4) 通往

指通豫南。——《列子·汤问》

道不通。——《史记·陈涉世家》

才通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通天(通往天界。后用以形容本能非凡);通吊(至丧家吊唁)

(6) 传递;传达

主簿通语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信耗莫通。——唐· 李朝威《柳毅传》

(7) 又如:通状(申递各级官厅的上行公文);通信;通消息;通辞(呈递书面意见;传达话语);通化(传达教化);通书(通信);通问(互相致意问候;互通信息)

(8) 沟通;接通

阡陌交通。——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旁推交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始能少通。——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通流入海。——清· 张廷玉《明史》

(9) 又如:通同造意(串通谋划);通脚(跑腿说合);通灵(与神灵相通);通房连阁;通源(源头相通);通属(连接);通同(串通,勾结)

(10) 往来友好

数通使相窥观。——《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通家至契(世代有交情的好友);通谱(同姓的人互认为同族);通正(和畅平正);通关(交往联系);通欢(往来交好);通交(结交;交往)

(12) 了解;精通

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后汉书·张衡传》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 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不能通其意。——唐· 韩愈《杂说》

诸母皆通文。——清· 林觉民《与妻书》

(13) 又如:通玄(通晓深奥的道理);通方(通达道术);通心(内心通达);通明(洞晓事物的道理);通幽(通晓幽深的道理);通悟(洞达事理,而具有高度的领悟力)

(14) 通报;说 。

(15) 如:通报(通知禀报);互通姓名;通志(表达意趣志向);通呈(通报呈递)

(16) 疏通;开通

疏之欲其通。——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政通人和。——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7) 又如:通路(开通道路);用泻药通便;通急(排解急难);通堙(开浚堵塞的水道);通沟(疏通沟渠);通瘀(疏通瘀滞)

(18) 通行;通用 。如:通关文牒(通行证);通率(通用的比例);通语(普遍通行的语言);通义(通行不变的道理、法则);通礼(通行的礼仪)

(19) 流通,互相交换

商而通之。——《史记·货殖列传》

通鱼盐。

(20) 又如:通关节(暗中行贿、勾通官吏);通刺(通报名刺;交往)

(21) 陈述 。

(22) 如:通款(向敌方表示愿意降服);通诚(在神前表白诚意)

(23) 通奸,过非婚性生活 。

(24) 如:与人有通

(25) 调和

以通八风。——吕氏春秋·慎行论》

形容词

(1) 整个,全部

皆通习之。——唐· 韩愈《师说》

(2) 又如:通班马步快(全体骑马、步行的捕快);通悉(都知道;全部了解);通国(全国,整个国家);通般(全部,全面);通检(全部检查);通览(遍观)

(3) 博识

博览古今者为通人。——《论衡·超奇》

(4) 又如:通品(博学多识、才能出众的人);通士(学识丰富而通达事理的读书人);通雅(博识多才,品格雅正)

(5) 总共 。

(6) 如:通共(总计);通计(总计);通纽(总合,合在一起);通址(合计;总共)

(7) 共同 。

(8) 如:通财(共享财物);通性(一般人所共有的性质);通同(共同);通谋(共同合谋)

(9) 透彻 。

(10) 如:通平(通畅平正);通妥(通顺妥帖);通快(通畅快捷)

名词

(1) 在某一方面,技术高超、有独创性或聪明灵巧的人 。

(2) 如:通方(通晓为政之道);万事通;日本通;中国通;美国通

(3) 古州名

(4) 西魏设。在今四川达县

(5) 五代周置,在今江苏省南通县

(6) 金置。在今北京市通县

(7) 乐器名

又立为四器,名之为通。通受声广九寸,宣声长九尺,临岳高一寸二分。——《隋书》

(8)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 。十井为通

地方一里为井,井十为通。——《汉书》

(9) 药名。马粪

量词

(1) 遍;次 。

(2) 如:说了一通

(3) 用于文书电报。

(4) 如:一通电报

副词

(1) 很;十分 。

(2) 如:通圆(十分圆满);通黄(很黄)

(3) 总是

心邱听着这些话,只微微的笑,通不言语。——《花月痕》

(4) 另见 tòng

tòng

量词

(1) 遍 。用于演奏某些乐器的动作。如:打了三通鼓;唢呐已经吹过两通

(2) 番 。多用于贬义的言语行为。数词多用“一”。如:胡说一通;乱讲了一通

(3) 另见 tōng

英文翻译

pass through, common, communicate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ung1 tung2 [梅县腔] tung1 [沙头角腔] tung1 [东莞腔] tung1 [客语拼音字汇] tung1 [陆丰腔] tung1 [客英字典] tung1 [宝安腔] tung1 [台湾四县腔] tung1 tu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thungtʰuŋ
[ze]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M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BOLN
四角: 72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2) 同本义

则,等画物也。——《说文》

则,法也;则,常也。——《尔雅》

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管子·七法》

均守平则。——《周礼·大司马》

法则以驭其官。——《周礼·太宰》

掌则以逆都鄙之治。——《周礼·太史》。注:“亦法也。”

有物有则。——《诗·大雅·烝民》

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子·形势》

(3) 又如:则天(以天为法,治理天下);则度(法度);则效(则象。效法)

(4) 等级(由则的划分等级引申而来)

《坤》作坠势,高下九则。——《汉书·叙传下》。颜师古注引 刘德曰:“九州土田上中下九等也。”

(5)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王莽时以土方五十里为一则,为子男封邑

(6) 标准权衡器

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轨则,壹禀于六律。——《史记》

(7) 榜样 。如:以身作则

动词

(1) 划分等级

咸则三壤,成赋中邦。——《书·禹贡》

(2) 仿效,效法 。如:则先烈之言行

(3) 做,作

众人听了,吓得不敢则声。——《红楼梦》

(1) 正相反

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则又望其真。——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人皆好名,我则不然;则不(不但,不止)

(3) 表示相反或对照

则耻师焉。——唐· 韩愈《师说》

(4) 又如:今则不然

(5) 表示平列关系

则桃李冬实。——宋· 沈括《梦溪笔谈》

则桃李夏荣。

(6) 表示假设,相当于“若”、“如果”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史记·高祖本纪》

(7) 虽然,表示让步关系

元帅此计好则好,则怕瞒不过诸葛孔明。——《隔江斗智》

副词

(1) 用于判断句表示肯定,相当于“就”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则明月斜挂。——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则绿草如茵。

则人物必有概范。——蔡元培《图画》

(2) 表示前后两事时间相距很近,有因果、条件关系,相当于“即”、“便”

则难者亦易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则易者亦难矣。

则治之如所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表示在发现某事时早已如此,或即将如此,相当于“就”、“将”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那就在殿堂下歃血订盟。歃血,是古代订盟的仪式,取牲血盛于盘中,以口微微吸吞,以示守信。华屋,漂亮的堂宇,指朝会或议事的地方。)——《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4) 表示范围,相当于“仅”、“只”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荀子》

(5) 又如: 则除(唯有, 只有); 则索(只好; 须得); 则情(只好管); 则故(只管,只顾)

(6) 对已然或发生的事强调。可译为“都”、“已经”、“原来”

客则鼾睡。——明· 魏禧《大铁椎传》

则学校大备。——蔡元培《图画》

(7) 表示让步,可译为“倒”、“倒是”

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词

多用于文章或艺术品,相当于“章”、“条”。如:新闻一则;寓言四则

英文翻译

rule, law, regulation; grades

方言集汇

◎ 粤语:zak1
◎ 潮州话:zêg4 (chek)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