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体系

guó jì huò bì tǐ xì [guo ji huo bi ti xi]
注音 ㄍㄨㄛˊ ㄐ一ˋ ㄏㄨㄛˋ ㄅ一ˋ ㄊ一ˇ ㄒ一ˋ

词语释义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汉字详情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

[ji]
部首: 212
笔画: 7
五笔: BF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LMMF
四角: 7129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2) 同本义

际,壁会也。——《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

(3) 泛指合缝的地方;缝隙

凿棺际而安之。——南朝 梁· 江淹《铜剑赞》

覆盖周密无际。——《后汉书·张衡传》

(4) 边缘

东南大海际。——宋· 沈括《梦溪笔谈》

横无际涯。——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川原无际。——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岩际;水际;无边无际;边际;天际;九天之际;一望无际;分际;漫无边际

(6) 时候;时机

败军之际。——诸葛亮《出师表》

去就之际。——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革灭之际。——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天宝之际。—— 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会议召开之际;兴利除害之际;受任于败军之际;实生此际

(8) 中间,彼此之间

利害之际。——宋· 苏轼《教战守》

(9) 又如:国际;校际;省际;星际;脑际;胸际

(10) 旁边;近旁

宿云鹏际落,残月蚌中开。——宋之问《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氏村作》

(11) 其时;适逢…的时候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綦母潜《春泛若耶溪》

(12) 又如:际此盛会

动词

(1) 交会;会合

无往不复,天地际也。——《易·泰》

(2) 适逢;恰遇

良辅超拔于际会。——《论衡·偶会》

昔张士逊亦以旧学际遇,用太傅致仕。——《宋史·何执中传》

豪杰相逢鱼得水,英雄际会弟投兄。——《水浒传》

(3) 又如:遭际;际遇(幸遇;适逢);际会(遭遇;遇会;会合);际会风云(喻好的际遇);际逢(遇到)

(4) 达到;连接

高不可际,深不可测。——《淮南子·原道》

(5) 靠近或沿着

北山陡起,下与河际。——《徐霞客游记·游龙门记》

(6) 又如:际海;际水;际晓(犹黎明)

英文翻译

border, boundary, juncture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潮州话:zi3

宋本广韵

huò [huo]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WXMU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OPBO
四角: 24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

(2) 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

货,财也。——《说文》

二曰货。——《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

商贾阜通货贿。——《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

司货。——《礼记·曲礼》

多货则伤于德。——《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

假货居贿。——《国语·晋语》

患货之不足。

而货财寡。——《韩非子·五蠹》

贪于财货。——《史记·项羽本纪》

治行则货积。——《商君书·立本》

居为奇货。——《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货儿(货郎);货易(即贸易);货财(财物);货贿(金玉布帛,即财物)

(4) 钱币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易·系辞下》

先是汉川悉以绢为货。——《宋书·刘秀之传》

(5) 又如:货布(古代钱币名。王莽时所铸。又泛指货币);货贝(古代用贝壳作的货币);货法(货币流通的法令);货泉(王莽时货币名。亦指货币的通称)

(6) 货物,具有经济用途或者能满足经济上的某种需要的东西 。如:百货;送货上门;上等货;货真价实;货全部合格;发货;到货;卸货;装货;货包(货物包裹)

(7) 对人的贬称(多为詈语或玩笑语) 。如:蠢货;宝货;货头(货色,东西。多用于对人蔑称)

动词

(1) 买进,卖出

所货西洋珠。——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2) 又如:货卖(出售);货卜(卖卜;卖卦);货畚(售畚箕);货与(卖给;效力);货产(典卖财产)

(3) 贿赂

曹伯之竖侯鑐货筮史。——《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货贿(以财物贿赂官吏);货求(谓受贿);货赂(贿赂);货遗(贿赂)

(5) 购买 。如:货取(买进);货买(购买,采购);货籴(买进谷物)

英文翻译

goods, commodities, products

方言集汇

◎ 粤语:fo3

宋本广韵

[bi]
部首: 318
笔画: 4
五笔: TMHK
五行:
仓颉: HLB
四角: 2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巾,敝声。从巾表示与布帛有关。本义:古人用作礼物的丝织品)

(2) 同本义

幣,帛也。——《说文》

四曰幣贡。——《周礼·大宰》。司农注:“绣帛。”

幣曰量幣。——《礼记·曲礼》

用圭璧更皮幣。——《礼记·月令》

事之以皮幣。——《孟子》

寡君是故使吉( 游吉)奉其皮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请具车马皮幣。——《战国策·齐策三》

(3) 又如:皮币(兽皮和缯布);币玉(帛和玉,祭祀用品);币号(祭祀用的物品名称);币献(进献的礼品)

(4) 泛指车马皮帛玉器等礼物

凡执幣者。——《仪礼·十相见礼》。疏:“玉马皮圭璧帛,皆称幣。”

宋公以幣请于 卫。——《左传·隐公八年》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幣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币马(用作礼物的马匹)

(6) 泛指财物

以珠玉为上幣,以黄金为中幣,以刀布为下幣。——《管子·国蓄》

(7) 货币,钱

有司以幣轻多奸。——《汉书·武帝纪》

(8) 又如:金币,银币;外币;纸币;硬币

动词

赠送 。如:币仪(敬献礼品);币器(赠给丧家奠仪与随葬品)

形容词

通“敝”。破旧;弃;败坏

不腆先君之币器。——《国语·鲁语上》

英文翻译

currency, coins, legal tender

方言集汇

◎ 粤语:ba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in5
◎ 潮州话:bi6

宋本广韵

tǐ,tī [ti]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M
四角: 25230

详细解释

(2) 另见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本上聲合口一等bʰuənbuonx/buoon
xì,jì [xi,ji]
部首: 627
笔画: 7
五笔: TXIU
仓颉: HVIF
四角: 20903

详细解释

动词

(1) 拴;系结

忽风云腾涌,急系缆。——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系之苇召。——《荀子·劝学》

(2) 又如:系腰(腰带);系鞋带;把晾衣服绳系在树上;她的头发上系了一根红缎带;腰上系了一根紫色的…腰带;把卡片系在包上;把衣服扣系上

(3) 约束;羁绊

愚士系俗兮,窘若囚拘。——汉· 贾谊《鹏鸟赋》

(4) 拘囚

累及好人,无故系狱。——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

(5) 留意;挂念 。如:系人情思

(6) 牵涉;关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唐· 白居易《谕友》

(7) 另见

动词

(1) (“系”、“係”、“繫”三字的意义界限不清楚,故往往通用,且经传多以繫为之,只有世系的意义,只用“系”字。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悬,挂)

(2) 同本义

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荀子》

(3) 又如:系璧(系在带间的小玉璧);系滞(悬挂弃置)

(4) 拴;绑

繫,约束也。——《说文》

繫,系也。——《易·系辞》释文

以九两繫邦国之民。——《周礼·天官·大宰》。注:“繫,联缀也。”

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史记》

(5) 又如:系足(借指婚姻);系裹(穿戴衣帽);系舟(指船靠岸。也作“系船”)

(6) 拘囚;关进牢狱

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老母系保宫。

利系者之多。——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拘系(拘禁);系縻(束缚)

(8) 牵挂

可怜赫赫丹阳尹,数颗槟榔尚系怀。—— 宋· 陆游《读史》

(9) 又如:系怀(心中牵挂某事或某人)

(10) 依附

古者诸侯之有女子也,所以苞苴玩弄系援于大国也。——汉· 刘向《列女传》

(11) 又如:系援(依附求助);系象(寄托意象);系命(犹言寄托性命)

(12) 关联

足有系帛书。——东汉·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3) 又如:系亲(联姻,结亲);系络(联结);系联(联系);系属(联缀)

名词

系物的带、绳

武冠,俗谓之大冠,环缨无蕤,以青系为绲。——《后汉书·舆服志下》

名词

(1) 世系;系统

桑道茂者,寒人,失其系望。——《新唐书》

(2) 又如:系望(世系郡望);系孙(指后代子孙);系族(一姓世代相传的序列);系录(谱牒。记录一姓世系的书);系世(记载世系的谱牒);谱系;管系;层系;坐标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奥陶系;碳系;志留系

(3) 某些学科中分类的名称 。如:汉藏语系;印欧语系

(4) 高等学校按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单位 。如:数学系;历史系

(5) 地质学名词 。地层系统分类的第二级,小于界,相当于地质年代的纪

系燕王父子。——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6) 姓。楚有系益

动词

(1) 束缚;捆绑

系,繫也。——《说文》

系,连也。——《广雅》

系,繫也,相联繫也。——《释名·释衣服》

系曰。——《文选·张衡·思玄赋》。旧注:“系,繫也,言繫一赋之前意也。”

系隆我汉。——《后汉书·光武纪下》。注:“犹繫也。”

係,繫束也。——《说文》

係妻孥。——《国语·越语上》注:“係,繫也。”

係马舌。——《国语·吴语》。又注:“係,缚也。缚马舌恐有声也。”

係累其子弟。——《孟子,梁惠王下》。注:“係累,犹缚结也。”

百越之君,俯首係颈,委命下吏。——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系累(束缚);系锁(用锁索捆绑);系颈(把绳套在颈上,表示伏罪投降)

(3) 继续;接续

汎海而至,风波艰阻,沈溺相係。——《后汉书·郑弘传》

邓、 唐、 蔡、 陈,驰捷系踵。—— 宋· 洪迈《容斋四笔·会合联句》

(4) 又如:系进(接续进发);系道(相继于道,络绎不绝)

(5) 维系;关联

某命系于将军,惟将军怜之。——《三国演义》

(6) 又如:系属(联系,关联);系心(犹归心;挂心)

(7) 是 。如:纯系虚构;系是(是,乃是)

(8) 另见

英文翻译

system; line, link, conn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h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e5 ne5 hi5 [客语拼音字汇] hi4 ne4 [陆丰腔] gne5 [梅县腔] he.5 [台湾四县腔] he5 ne5 hi5 [宝安腔] he5 [客英字典] hi5 he5 [东莞腔] he5
◎ 潮州话:h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ɣieigheh/h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