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唐·郑谷《读前集》:“风骚如线不胜悲,国步多艰即此时。”
成语用法
国步多艰作谓语、定语;指国家处于危难的境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2) 同本义
步,行也。——《说文》
跬步而不敢忘,孝也。——《礼记·祭义》
王朝步自周。——《书·召诰》
步路马必中道。——《礼记·曲礼》
见夫人之步马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步余马兮山皋。——《楚辞·屈原·涉江》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3) 又如:止步;信步(随意走动;散步);步步虚心(时时虚怀若谷,毫不自满);步阁(步廊,走廊);步趋(行走)
(4) 以脚步测量远近 。如:步一步两房之间的距离;步景(测量日影);步量(用脚步测量);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
(5) 按照,跟着;跟随
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毛泽东《浣溪沙》
(6) 又如:步人后尘;步武(追随前人脚步而行);步趾(犹追随);步趋(追随,效法)
(7) 踏 。如:步斗(步玄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据说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舞(踏步起舞)
(8) 推算;测算
迎日步气。——《时令论上》
(9) 又如:步天(测算天体);步漏(推算时刻);步历(推算岁时节候)
名词
(1) 脚步,步伐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盈盈公府步(方步),冉冉府中趋。——《乐府诗集·陌上桑》
(2) 又如: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放步(迈开大步);阔步(迈大步);碎步(小而快的步子);纵步(放开脚步)
(3) 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 又如:跑步;大踏步;步伐(行走的步子);朝门走了两步,停了下来
(5) 通常是连续发生的一次行动、一个步骤 。如:下一步怎么办;初步(第一阶段)
(6) 步兵(诸兵种之一)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7) 又如:步士(步兵);步队(步兵队伍);步骑(步兵与骑兵);步哨(专任警戒的士兵)
(8) 时运,命运
於乎有哀,国步斯频。——《诗·大雅·桑柔》
(9) 又如:不幸落到这一步;后步(余地);地步(处境;景况)
(10) 埠 ,水边停船处
宅有新屋,步有新船。——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柳宗元《铁炉步志》
(11) 姓
量词
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舆六尺,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东莞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客英字典] pu5 [台湾四县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宝安腔] pu3 [陆丰腔] p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捕 | 薄故 | 並 | 模 | 去聲 | 遇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bʰu | boh/buh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程度大 。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副词
(1) 多么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do1 [东莞腔] do1 [客语拼音字汇] do1 [宝安腔] do1 [客英字典] do1 [陆丰腔] do1 [沙头角腔] do1 [台湾四县腔] do1 [海陆丰腔] d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多 | 得何 | 端 | 歌 | 平聲 | 歌 | 開口一等 | 歌 | 果 | ta | tɑ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表示与土有关,艮(
)声。本义:土难治理)(2) 同本义
艰,土难治也。——《说文》。段玉裁注:“引申之,凡难理皆曰艰。”
(3) 艰难;困难
艰,难也。——《尔雅》
艰则无咎。——《易·大有》
遗大投艰于朕身。——《书·大诰》
固国之艰急是为。——《国语·鲁语》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辞·离骚》
艰其昏晨之往来。——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勤且艰若此。——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艰虞(艰难困苦);艰屯(艰苦险阻);艰患(艰难祸患);艰急(困难);艰深(艰难深奥,晦涩难解);艰苦奋斗(以巨大的努力克服艰难困苦而进行);艰苦朴素(不怕苦累、生活俭朴、不追求享受的态度和行为);艰疚(忧困,苦难);艰厄(艰阨。饥乏;困乏);艰棘(困苦,危难)
(5) 险恶,危难
彼何人斯,其心孔艰。——《诗·小雅·何人斯》
(6) 又如:艰贞(指人处境艰危之时能守正不屈);艰地(险境);艰难(危险);艰关(崎岖辗转,历尽千辛万苦)
名词
(1) 旧指父母之丧事
又以居母艰去官。——王俭《褚渊碑文》
(2) 又如::丁艰(父或母丧);外艰(父丧);内艰(母丧);艰疚(丧亲之痛);艰棘(亲丧);艰酷(亲丧。亲亡为惨痛之事,故称)
动词
(1) 开发土地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书·益稷》
艰,土难治也。——《说文》。段玉裁注:“按 许书无垦字,疑古艰即今垦字。” 徐灏注:“ 段谓艰即古垦字,其说甚精。”
(2) 欠缺 。如:艰息(缺儿少女);艰啬(匮乏);艰子(缺少子嗣);艰食(粮食匮乏);艰鲜(指食物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