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弊

kùn bì [ kun bi]
注音 ㄎㄨㄣˋ ㄅ一ˋ

词语释义

困顿疲惫。

词语解释

  1. 困顿疲惫。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民之困弊,咎生於此。”《旧唐书·李密传》:“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弊。” 宋 苏轼 《司马温公行状》:“方凶岁,公私困弊,不可举事。” 明 顾起元 《客座赘语·坊厢始末》:“不忍家难离披,邦国困弊。”

引证解释

⒈ 困顿疲惫。

《三国志·魏志·夏侯玄传》:“民之困弊,咎生於此。”
《旧唐书·李密传》:“若旷日持久,则人马困弊。”
宋苏轼《司马温公行状》:“方凶岁,公私困弊,不可举事。”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坊厢始末》:“不忍家难离披,邦国困弊。”

困弊的网络释义

困弊

  • 困弊,汉语词汇。
  • 拼音:kùn bì
  • 释义:困顿疲惫。
  • 汉字详情

    kùn [kun]
    部首: 335
    笔画: 7
    五笔: LSI
    五行:
    仓颉: WD
    四角: 6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囗( wéi),象房的四壁;里边是生长的树木。本义:废弃的房屋)

    (2) 同本义

    困,故庐也。——《说文》

    (3) “梱”的本字。门槛

    试藉车之力而为之困。——《墨子·备城门》

    形容词

    (1) 穷;贫困

    困,穷也。——《广雅》

    行而无资谓之乏,居而无食谓之困。——《周礼·地官·禀人》疏引书传

    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

    以振穷困。——《吕氏春秋·慎大》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僖公三十年》

    岁饥民困。——《史记·宋世家》

    今岁不登,已遣使节振贷困乏。——《汉书·宣帝纪》

    (2) 又如:困污(生活贫苦,地位低下);困悴(贫困愁苦);困匮(贫乏,贫困)

    (3) 困难;苦难

    不以监困故而受。——《史记·魏公子列传》

    楚大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民困而不知救。——明· 刘基《卖柑者言》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困穷(艰难窘迫;生活困苦贫穷);困笃(病重垂危);因踬(因厄不得升进);困学(遇到困难才去学习。指被动学习);困心衡虑(尽心竭虑,经过一番艰苦的思考);困知勉行(苦学以求知,勉力践行)

    (5) 劳倦;疲倦

    牛困人饥日已高。——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困约(困顿贫乏);困耗(困顿衰败);困腾腾(困倦无神的样子);困恹恹(憔悴,没精神)

    (7) 急难、危难

    能急人之困。——《史记·魏公子列传》

    动词

    (1) 困扰;围困,为人所阨阻

    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数十伶人困之。——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2) 又

    智勇多困于所溺。

    困于心。——《孟子·告子下》

    困于雨。——清· 周容《竽老人传》

    酒困路长。——宋· 苏轼《浣溪沙》

    致此疾困。——《明史》

    (3) 又如:困兽(被围捕的野兽);困踬(受挫,失败);困斗(被人围困的野兽,仍然极力抵抗,作最后的挣扎);困蒙(为蒙昧无知所困扰)

    (4) 阻碍

    困于石,据于蒺藜。——《易·困》

    (5) 穷尽

    樱花落尽春将困。——南唐· 李煜《谢新恩》

    动词

    (1) 睡

    忽昏困如梦。——宋· 王定国《甲申杂录》

    (2) 又如:困头(想睡的时刻);困到头忽里(方言。一觉未醒。忽:睡一觉为一忽);困到长忽里(方言。死去);困梦头里弗曾想着(方言。竟想不到)

    (3) 疲倦欲睡

    萧队长困了,只迷糊地回答这一句,又合上眼了。—— 周立波《暴风骤雨》

    英文翻译

    to surround, beseige; to be surrounded; difficult

    方言集汇

    ◎ 粤语:kwan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un5 [沙头角腔] kun5 [陆丰腔] kun5 [梅县腔] kun5 [台湾四县腔] kun5 [客英字典] kwun5 [东莞腔] kun5 [客语拼音字汇] kun4 vun4 [宝安腔] ku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六慁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苦悶去聲合口一等khuonh/quonnkʰuən
    [bi]
    部首: 313
    笔画: 14
    五笔: UMIA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FKT
    四角: 9844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字本作“獘”,从犬,敝声。从犬,表示被狗扑倒或遭狗咬而倒下。讹变为“弊”。本义:仆,向前倒下)

    (2) 同“毙”。仆;向前倒下

    獘,?顿仆也。——《说文》

    射之獘一人。——《礼记·檀弓》

    质明,弊旗,诛后至者。——《周礼·大司马》

    (3) 倒毙;死亡。同“毙”

    以弊于鄢。——《国语·楚语》

    (4) 又如:弊仆(倒毙)

    (5) 通“蔽”。遮盖,遮挡

    八曰官计以弊邦治。——《周礼·大宰》

    凡庶民之狱讼以邦成弊之。——《周礼·司寇》

    见知不悖于前,赏罚不弊于后。——《韩非子·难一》

    (6) 判决,决定

    弊御于诸侯。——《史记·范蔡传》。索隐:“断也。”

    (7) 又如:弊狱(判罪);弊谋(决策)

    名词

    (1) 弊病,弊害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皆指目(指责)朝政之弊。——《旧唐书·黄巢传》

    (2) 又如:弊孔(产生弊害的漏洞);弊象(弊病的迹象);弊绝风清(形容社会风气特别好,贪污舞弊等坏事完全灭绝)

    (3) 欺诈的行为 。如:作弊;营私舞弊;弊幸(舞弊,侥幸;阴谋)

    形容词

    (1) 坏,低劣

    变更天下之弊法。——宋· 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

    (2) 又如:弊事(恶事);弊人(卑鄙的人)

    (3) 衰落,疲惫

    今三分天下,益州疲弊。—— 诸葛亮《出师表》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汉· 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弊世(衰世);弊民(疲惫之民)

    (5) 通“敝”。破旧,破损

    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弊于韩。——《左传·僖公十年》

    岁时更续共其弊车。——《周礼·巾车》

    舌弊口,犹将无益也。——《荀子·正论》

    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宋· 苏轼《教战守》

    (6) 又如:弊席(破旧的草席);弊帚千金(家有破旧的扫帚,犹自以价值千金。比喻各人珍惜自己的器物,或比喻人无自知之明)

    英文翻译

    evil, wrong, bad; criminal

    方言集汇

    ◎ 粤语:ba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5 [海陆丰腔] bi5 [梅县腔] bi5 [东莞腔] bi5 [客语拼音字汇] bi4 [台湾四县腔] bi5 [宝安腔] bi5
    ◎ 潮州话:b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毗祭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bjed/bieybʰĭɛ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