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衢

sì qú [ si qu]
注音 ㄙˋ ㄑㄨˊ

词语释义

1.四通八达的大路。 2.指四出的通路。 3.通达四方。 4.交错歧出貌。

词语解释

  1. 四通八达的大路。

    《后汉书·李固传》:“ 冀 乃封 广 、 戒 而露 固 尸於四衢。”

  2. 指四出的通路。

    《宋书·符瑞志上》:“帝惧,欲出奔,而月明,邀候急,四衢断絶,不得去。”

  3. 通达四方。

    南朝 梁 沉约 《八关斋》诗:“四衢道难闢,八正扉犹掩。”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四:“四衢,四达之谓也。 郭璞 曰:‘交道四出也’。”

  4. 交错歧出貌。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餘。” 郭璞 注:“言枝交互四出。”

引证解释

⒈ 四通八达的大路。

《后汉书·李固传》:“冀乃封广、戒而露固尸於四衢。”

⒉ 指四出的通路。

《宋书·符瑞志上》:“帝惧,欲出奔,而月明,邀候急,四衢断絶,不得去。”

⒊ 通达四方。

南朝梁沉约《八关斋》诗:“四衢道难闢,八正扉犹掩。”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四衢,四达之谓也。 郭璞曰:‘交道四出也’。”

⒋ 交错歧出貌。

《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餘。”
郭璞注:“言枝交互四出。”

四衢的网络释义

四衢

  • (1).四通八达的大路。《后汉书·李固传》:“ 冀乃封广、戒而露固尸於四衢。”
  • (2).指四出的通路。《宋书·符瑞志上》:“帝惧,欲出奔,而月明,邀候急,四衢断绝,不得去。”
  • (3).通达四方。南朝·梁·沈约《八关斋》诗:“四衢道难辟,八正扉犹掩。”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四:“四衢,四达之谓也。 郭璞曰:‘交道四出也’。”
  • (4).交错歧出貌。《山海经·中山经》:“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其叶大尺馀。” 郭璞注:“言枝交互四出。”
  • 汉字详情

    [si]
    部首: 335
    笔画: 5
    五笔: LHNG
    五行:
    吉凶:
    仓颉: WC
    四角: 60212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四,阴数也。四分之。——《说文》

    阴数次三也。——《玉篇》

    路下四亚之。——《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

    光被四表。——《书·尧典》

    闰月定四时成岁。

    良马四之——《诗·鄘风·干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2) 又如:四垂(四边);四梢(城镇四方边缘地方);四隅头(四方街口,四处);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四趁(相称,各处都合适);四门(四方之门);四鼓(四更);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丧服有恩、理、节、权四制);四孟(四季的首月);四表(四方极偏远的地方);四坐(在座的众人);四合(四方围聚);四八(指四时八节);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指人身;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天(四方的天空);四六风(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四失(学习上的四种过失);四印(旧指四种修养心身之道);四行(四种德行:仁、义、礼、智或孝、忠、信、悌,内容随文而异);四件(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也指序数第四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名词

    (1)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

    (2)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英文翻译

    four

    方言集汇

    ◎ 粤语:sei3 s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5 [台湾四县腔] si5 [梅县腔] si5 [海陆丰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5 [东莞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xi4 [陆丰腔] si5
    ◎ 潮州话:s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利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sisiih/sih
    [qu]
    部首: 617
    笔画: 24
    五笔: THHH
    五行:
    仓颉: HOBGN
    四角: 21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行,瞿声。行,本义是道路。本义:四通八达的道路)

    (2) 同本义

    衢,四达谓之衢。——《说文》

    必于四面之衢。——《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何天之衢。——《易·大畜》

    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三国志》裴松之注

    填街盈衢。——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

    街衢相经。——张衡《西京赋》

    (3) 又如:大衢;长衢;通衢(四通八达的道路);衢逵(道路);衢处(处于四通八达之地);衢国(地处要冲的国家)

    (4) 树枝交错、分岔

    宣山,其上有桑焉,大五十尺,其枝四衢。——《山海经》

    (5) 引申指途径

    上好羞则民暗饰矣,上好富则民死利矣。二者,乱之衢也。——《荀子》

    (6) 泛指道路 。如:衢术;衢逵;衢路

    (7) 分岔的道路

    (8) 街道 。如:衢市(街市);衢宇(街道屋宇);衢陌;衢巷(街巷);衢弄(衢巷,街巷);衢灯(街灯);衢闾(街道里巷)

    (9) 市 。如:衢关(关市);衢塞(市廛关塞);衢民(市民)

    (10) 地名 。在浙江省西部。唐置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民国改衢县。今为衢州

    形容词

    (1) 歧,岔

    行衢道者不至。——《荀子·劝学》

    千乘衢处壤削太半。——《管子·国蓄》

    (2) 又如:衢涂;衢道(歧路,岔路);衢路(歧路;岔道)

    英文翻译

    highway; thoroughfare, inter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ke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台湾四县腔] ki1 [梅县腔] ki1 hi1 [客英字典] ki1 [宝安腔] k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其俱平聲合口三等gyo/giugʰĭ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