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之内皆兄弟

sì hǎi zhī nèi jiē xiōng dì [ si hai zhi nei jie xiong di]
繁体 四海之內皆兄弟
注音 ㄙˋ ㄏㄞˇ ㄓ ㄋㄟˋ ㄐ一ㄝ ㄒㄩㄥ ㄉ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四海:指全国。皆:都,全。指全国的人都亲如兄弟。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成语用法

四海之内皆兄弟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 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快休説这话;你我丈夫行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亦省作“四海皆兄弟”。旧题汉苏武《诗》之一:“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
晋陶潜《与子俨等疏》:“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国语词典

全天下的人都亲如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网络释义

四海之内皆兄弟

  • 四海之内皆兄弟是一个汉语词语,本义是全国的人民都像兄弟一样,出自 《论语·颜渊》。作分句,指亲如一家。
  • 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翻译

    日语: 四海兄弟(しかいけいてい)

    四海之内皆兄弟造句

    虽然四海之内皆兄弟,然而人人各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邻;礼之用,和为贵。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皆兄弟啊!
    海关的职责都一样,但每个国家的风俗不同。有的国家宽厚仁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有的国家把所有入境者都视为嫌疑犯。
    比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抒发的是山水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表达的是亲情,“四海之内皆兄弟”表达的是兄弟情。
    四海之内皆兄弟,萍水相逢,自是有缘。
    我们无须幼稚到这种地步,在这个园子里争夺萝卜的时候,就羡慕那个园子里的萝卜无人问津,以为那些人对白菜的争夺,都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拥抱。
    四海之内皆兄弟,国际青年大串联。加强联系,把记忆串起来;增进友谊,把感情串起来;传递祝愿,把希望串起来;接力热情,把快乐串起来!
    啸聚山林,煮酒言欢,四海之内皆兄弟,大丈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当年郑和下西洋,互通有无利交往。如今国富又民强,千年传统不能忘。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平共处情谊长。祝福短信身边傍,愿你劈波斩浪现辉煌。祝中国航海日快乐!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地球,不仅给予了我们生命,还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她相信,只要善良、友好、关爱,可以使我们“四海之内皆兄弟”。
    四海之内皆兄弟,我们要加强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往来。
    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尽管有人会说战争是在争理想,但追根究底还是因为身体的需要,所以只要大家能开悟,战争就会自己停止,因为大家会真正了解四海之内皆兄弟。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汉字详情

    [si]
    部首: 335
    笔画: 5
    五笔: LHNG
    五行:
    吉凶:
    仓颉: WC
    四角: 60212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四,阴数也。四分之。——《说文》

    阴数次三也。——《玉篇》

    路下四亚之。——《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

    光被四表。——《书·尧典》

    闰月定四时成岁。

    良马四之——《诗·鄘风·干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2) 又如:四垂(四边);四梢(城镇四方边缘地方);四隅头(四方街口,四处);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四趁(相称,各处都合适);四门(四方之门);四鼓(四更);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丧服有恩、理、节、权四制);四孟(四季的首月);四表(四方极偏远的地方);四坐(在座的众人);四合(四方围聚);四八(指四时八节);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指人身;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天(四方的天空);四六风(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四失(学习上的四种过失);四印(旧指四种修养心身之道);四行(四种德行:仁、义、礼、智或孝、忠、信、悌,内容随文而异);四件(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也指序数第四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名词

    (1)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

    (2)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英文翻译

    four

    方言集汇

    ◎ 粤语:sei3 si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5 [台湾四县腔] si5 [梅县腔] si5 [海陆丰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5 [东莞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xi4 [陆丰腔] si5
    ◎ 潮州话:s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利脂A開去聲開口三等脂Asisiih/sih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nèi,nà [nei,na]
    部首: 216
    笔画: 4
    五笔: MW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B
    四角: 40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冂入。冂( jiōng)表示蒙盖,入表示进入之物,合而表示事物被蒙盖在里面。本义:入,自外面进入里面)。

    (2) 同本义

    内,入也。自外而入也。——《说文》

    主入也。——《周礼·职内》注

    赵不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欲止不内。——《史记·项羽本纪》

    内所著披袄中。——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交入;接纳。后作“纳”

    无不务内。——《礼记·月令》。注:“谓收敛入之也。”

    夫耳内和声,而口出美言。——《国语·周语》

    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

    恶内诸侯客。——《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注:“谓收敛入之也。”

    (4) 又如:内金(进贡金、银、铜等物)

    (5) 另见 nèi

    nèi

    名词

    (1) 里面。与“外”相对

    一室之内。——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郗犹在帐内。——《世说新语·雅量》

    东海家内则郝夫人之法,亲陵家内范 钟夫人之礼。——《世说新语·贤媛》

    一板内有重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数里内无树。——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又如:海内;关内;内牵(内中传递消息者)

    (3) 指某一群体或某一物体的中间。常指国内或朝廷内

    动干戈于邦内。——《论语·季氏》

    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内,名词作状语,译时加介词“对”,为“对内”。)—— 汉· 贾谊《过秦论》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诸葛亮《出师表》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三国志·诸葛亮传》

    (4) 又如:内叛(内部叛乱);内患(国内的祸患);内事(国内的事;宗庙祭祀之事);内睦(使内部和睦);内噬(内部攻讦相残);内寇(国内变乱;外敌入侵)

    (5) 室,内室,房室

    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世说新语·贤媛》

    皆拜卧内床下。——《汉书·霍光传》

    (6) 又如:内帏(女子居处);内舍(内室;古代妇女居于内室,因借指妻子、女眷);内房(内室;女眷居住的屋子);内阶(内屋的台阶);内照(光照内室;光照内部);内户(内宅的门);内子(妻子)

    (7) 皇宫;帝王所居之处

    西宫南内多秋草。——白居易《长恨歌》

    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诸葛亮《出师表》

    (8) 又

    内外异法。

    酒非内法。——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9) 又如:内帑(皇家银库);内侍(皇宫中的侍从官,多以宦官充任);内库(宫中的府库);内园(宫中的御花园);内厩(宫中的马厩,御马房);内禁(宫禁);内庭(宫禁以内;内院);内宴(宫廷宴会)。又指封建朝廷。如:内志(入主朝廷的志向);内附(归附朝廷);内荣(在朝中任职);内辅(在朝中辅弼君主);内属(归附朝廷为属国或属地);内藩(朝廷直接辖治下的中原诸侯王国);内转(地方官上调中央政府任职);内任(朝中重任和要职)

    (10) 妇女;女色

    齐侯好内。——《左传·僖公十七年》

    (11) 又如:内具(妇女日常应用的佩巾、丝絮和针丝袋之类物品);内治(古指对妇女进行的教育);内利(国君的配偶宜室宜家,有利于邻国);内幸(皇帝宠爱的姬妾);内姻(女眷方面的姻亲)

    (12) 古代泛称妻妾。后专称妻

    梦里无题惟寄内。——钱惟善《送贾元英之照潭》

    (13) 又如:内实(妻妾与宝物);惧内(怕老婆);内训(对妇女的训诫教育);内父(岳父);内馈(内子。指妻子);内掌柜(主妇);内寝(正妻之居室);内媚(丈夫善于讨妻妾的欢心);内娣(妻子的弟弟);内妹(妻子的妹妹);内主(古代诸侯的夫人);内老板(老板娘)

    (14) 内心

    王平子形甚散朗,内实劲侠。——《世说新语·谗险》

    内怀犹豫之计。——《资治通鉴》

    (15) 又如:内境(内心境界);内意(内心的想法);内谋(内心思虑、谋划;参与机要,谋划政事;暗中谋划);内慧(内心敏慧);内刚(内心刚强)

    (16) 内脏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蔡琰《悲愤诗》

    (17) 又如:内症(体内脏器的疾病);内疽(体内脏器的毒性肿块);内疾(犹言暗病。身体内部的病症)

    (18) 正道。佛教徒称佛门之内为内,佛门之外为外 。如:内教(指佛教);内学(佛学。道教所习神仙导养之学)

    (19) 另见

    英文翻译

    inside

    方言集汇

    ◎ 粤语:no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ui5 [东莞腔] lui3 [陆丰腔] nui6
    ◎ 潮州话:la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奴對去聲合口一等nuɒinuaih/nuoy
    jiē [jie]
    部首: 501
    笔画: 9
    五笔: XXR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PPHA
    四角: 22602

    详细解释

    副词

    (1) (会意。从比,从白。从“比”,有“并”的意思。本义:都,全)

    (2) 同本义

    皆,俱词也。——《说文》

    百堵皆兴。

    皆死皆殡。——《左传·哀公十一年》

    予及汝皆亡。——《书·汤誓》

    燕、 赵、 韩、 魏闻之,皆朝于 齐。——《战国策·齐策》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左传·隐公元年》

    皆以美于徐公。——《战国策·齐策》

    皆自于人欤。——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所在皆是。——宋· 苏轼《石钟山记》

    皆托忠烈之名。——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环村居者皆猎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吾村十里皆平原

    (3) 又如:皆悉(尽;全都);皆既(日月亏蚀全尽);这件事情人人皆知

    (4) 通“偕”;一同

    皆行至于阶让。——《仪礼·聘礼》。注:“犹并也。”

    皆陈殿下。——《战国策·燕策》

    左右皆流涕。——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宫中皆恸哭。

    一时皆下。

    廷中皆大笑。——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予及女皆亡。——《书·汤誓》

    亡国之主不自以为惑。故与桀、 纣、 幽、 厉皆也。——《吕氏春秋·离谓》

    英文翻译

    all, every, everybody

    方言集汇

    ◎ 粤语:gaai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ai1 [客英字典] gai1 [陆丰腔] gai1 [东莞腔] gai1 [海陆丰腔] gai1 [梅县腔] giai1 [台湾四县腔] gai1 [宝安腔] gai1 [客语拼音字汇] gai1 giai1 gie1
    ◎ 潮州话:g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四皆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諧皆開平聲開口二等krai/kaeikɐi
    xiōng [xiong]
    部首: 209
    笔画: 5
    五笔: KQ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RHU
    四角: 60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小篆从口,从儿(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本义:兄长)

    (2) 同本义

    兄,长也。——《说文》

    男子先生为兄。——《尔雅》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诗·小雅·斯干》

    (3) 又如:乃兄(你的哥哥);令兄(尊兄,尊称对方的哥哥);愚兄(哥哥自己谦称);家兄(谦称自己的哥哥)

    (4) 亲戚中同辈男性中年龄比自己大的

    表兄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唐·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5) 又如:表兄;内兄;姻克;堂兄

    (6) 对他人的尊称

    兄知之,勿为他人言也。——柳宗元《与肖翰林佝俛书》

    (7) 又如:学兄;仁兄

    (8) 古代亦以称姐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万章上》

    俾同气女兄,摩笄引决。——唐· 刘知几《史通》

    (9) 指物之先生而大者

    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吕氏春秋》。高诱注:“养大杀小。”

    英文翻译

    elder brother

    方言集汇

    ◎ 粤语:hing1
    ◎ 客家话:[梅县腔] h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g1 [客英字典] hiung1 [宝安腔] hiung1 [海陆丰腔] hiung1 [台湾四县腔] hiung1 [沙头角腔] hiung1 [东莞腔] hiung1 [陆丰腔] hi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許榮庚三合平聲合口三等hyeng/xwangxĭwɐŋ
    [di]
    部首: 312
    笔画: 7
    五笔: UXHT
    吉凶:
    仓颉: CNLH
    四角: 8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2) 同本义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3) 弟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4)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儿子);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5) 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如:表弟;堂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6) 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 。如:小弟;愚弟

    (7) 门生;学生 。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8) 古代亦称妹为弟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动词

    通“悌”。敬爱兄长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英文翻译

    young brother; junior; i, m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tai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5 [陆丰腔] ti5 [梅县腔] tai1 ti5 [沙头角腔] ti5 tai1 [客语拼音字汇] tai1 ti4 [海陆丰腔] ti6 tai1 [东莞腔] ti3 tai3 [宝安腔] ti3 [台湾四县腔] ti5 tai1
    ◎ 潮州话:d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dʰieidex/d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