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宋 黄庭坚 《赠送张叔和》诗:“我提养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赠君: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 任渊 注:“宗门有三印,谓印空、印水、印泥。 山谷 作《云峯悦禪师语録序》云:‘不受然灯记别,自提三印正宗。’今云‘四印’,亦犹此意,谓忍、默、平、直也。”
引证解释
⒈ 旧指四种修养身心之道。
引宋黄庭坚《赠送张叔和》诗:“我提养生之四印,君家所有更赠君: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无可简择眼界平,不藏秋毫心地直。”
任渊注:“宗门有三印,谓印空、印水、印泥。 山谷作《云峯悦禪师语録序》云:‘不受然灯记别,自提三印正宗。’今云‘四印’,亦犹此意,谓忍、默、平、直也。”
四印的网络释义
四印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数量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鼻子喘息呼气之形。本义:数目。三加一所得) 同本义
四,阴数也。四分之。——《说文》
阴数次三也。——《玉篇》
路下四亚之。——《仪礼·觐礼》。注:“谓乘马也。”
光被四表。——《书·尧典》
闰月定四时成岁。
良马四之——《诗·鄘风·干旄》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
(2) 又如:四垂(四边);四梢(城镇四方边缘地方);四隅头(四方街口,四处);四柱(指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四不拗六(少数拗不过多数);四趁(相称,各处都合适);四门(四方之门);四鼓(四更);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四制(丧服有恩、理、节、权四制);四孟(四季的首月);四表(四方极偏远的地方);四坐(在座的众人);四合(四方围聚);四八(指四时八节);四大(佛家以地、水、火、风为四大。指人身;道家以道、天、地、人为四大);四天(四方的天空);四六风(初生婴儿疾病。即脐风);四失(学习上的四种过失);四印(旧指四种修养心身之道);四行(四种德行:仁、义、礼、智或孝、忠、信、悌,内容随文而异);四件(指供食用的家畜如猪、羊等的头、蹄、肝、肺)。也指序数第四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名词
(1) ∶工尺谱中音名之一 。中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乐谱上用做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的“6”
大吕、大簇用四字。——《宋史·乐志十七》
(2) 古代一车四马称“驷”
人臣处国无私朝,居军无私交…是故不得四从;不载奇兵——《韩非子》
一言而非,四马不能追,一言不急,四马不能及。——《说苑·谈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5 [台湾四县腔] si5 [梅县腔] si5 [海陆丰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宝安腔] si5 [东莞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xi4 [陆丰腔] si5
◎ 潮州话:s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四 | 息利 | 心 | 脂A開 | 去聲 | 寘 | 開口三等 | 止 | 脂A | si | siih/si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 同本义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验也。——《苍颉篇》
玺谓之印。——《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
每字为一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其印自落。
(3) 又如:印务(有关印章管理和收发文书的工作;也指官印和职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印佩(官印);印牌(将印或令牌);印囊(古代装印信的口袋);印曹(掌刻印的官)
(4) 泛指图章
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明· 徐官《古今印史》
(5) 又如:打印(盖图章);印匣(印章盒);印篆(印章);印合(印盒,模子)
(6) 痕迹,标记
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
(7) 又如:手印;印痕;印识(犹印记)
(8) 用尖头工具划的线 。如:活塞在汽缸壁上划的一道印
(9) 姓
动词
(1) 盖章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2) 又如:印子债(一种高利贷,即印子钱);印结(清制外省人在京考试或捐官,皆须在京的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这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印马(验收马匹时诸监按马之优劣,在不同部位加不同印记);印子铺(房)(放印子钱的处所);印封(盖印的封泥);印署(盖印签押)
(3) 印刷
板印书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若止印二三本。
若印数十本。
此印者才毕。
(4) 又如:印板(指用木或金属雕成的印刷底板);印板儿(刻着字的板。喻印象深刻);印造(印刷制作)
(5)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证印:印证)。——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印正(证明;验证)
(7) 铭刻 。如:深深印在脑子里
(8) 直接将 印在 上 。如:印有两分的邮票
(9) 使物上留下痕迹
脚上印着黄泥。——郭沫若《女神》
(10) 又如:印合(模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in5 [海陆丰腔] rin5 rang5 [客英字典] jin5 [陆丰腔] jin5 [客语拼音字汇] yin4 [宝安腔] jin5 [沙头角腔] jin5 [东莞腔] jin5 [台湾四县腔] jin5 jang5
◎ 潮州话:ing3 「揭阳」êng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印 | 於刃 | 影 | 眞A | 去聲 | 震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qjinh/inn | ʔĭĕ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