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讶

jiē yà [ jie ya]
繁体 嗟訝
注音 ㄐ一ㄝ 一ㄚˋ

词语释义

犹嗟呀。

词语解释

  1. 犹嗟呀。

    唐 元稹 《茅舍》诗:“前日 洪州 牧,念此常嗟讶。”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 于公 览书亦不嗟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十四:“及拆封,自第六人始见方伯名,大嗟讶。”

引证解释

⒈ 犹嗟呀。

唐元稹《茅舍》诗:“前日洪州牧,念此常嗟讶。”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于公览书亦不嗟讶。”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四:“及拆封,自第六人始见方伯名,大嗟讶。”

嗟讶的国语词典

嗟叹惊讶。

汉字详情

jiē [jie]
部首: 319
笔画: 12
五笔: KUDA
五行:
仓颉: RTQM
四角: 68012

详细解释

(1) (形声。从口,差声。本义:叹词。表示忧感)

(2) 感叹声

嗟叹使心伤。——《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唐· 韩愈《师说》

嗟乎!…非此之由乎。——清· 刘开《问说》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嗟乎(嗟呼。表示感叹);嗟讶(感叹,惊叹);嗟异(感叹称异);嗟悼(哀叹,悲悼)

(4) 表示呼唤

嗟,我士,听无哗。——《书·秦誓》

(5) 又如:嗟来(来,语助);嗟来之食;嗟嗟(表示招呼)

动词

(1) 叹息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嗟呀(叹息);嗟咨(慨叹);嗟怨(悲叹;怨恨);嗟伤(叹息伤感)

(3) 赞叹

见其所为文,嗟赏之。——《宋史·王质传》

(4) 又如:嗟仰(赞叹景仰);嗟尚(赞叹嘉尚);嗟赞(赞叹);嗟异(赞叹称异)

英文翻译

sigh, alas

方言集汇

◎ 粤语:ze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a1 [梅县腔] zia1 zia2 [宝安腔] zia1 [客英字典] zia1 [海陆丰腔] zia1 [客语拼音字汇] jia1
◎ 潮州话:z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九麻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邪麻三開平聲開口三等tsĭacia/zya
[ya]
部首: 226
笔画: 6
五笔: YAHT
五行:
仓颉: IVMVH
四角: 31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牙声。本义:迎接)

(2) 同本义

讶,相迎也。从言,牙声。周礼曰,诸侯有卿讶发。按,乍接必以言,故从言,俗字作迓。周官有讶士,有掌讶。——《说文》

跛者讶跛者。——《公羊传·成公二年》

从者讶受皮。——《仪礼·公食大夫礼》。注:“迎也。”

厥明,讶宾于馆。——《仪礼·聘礼》

(3) 又如:讶客(迎接宾客);讶宾(迎宾)

(4) 诧异,感到意外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吕氏春秋·必已》

(5) 又如:讶奇(惊奇)

(6) 责怪

本欲往见,以下痢乏力,未果,想未讶也。——苏轼《与郭功父》

(7) 通“誉”( )。称人之美

若夫道德则不然,无讶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吕氏春秋·必己》

英文翻译

express surprise, be surprised

方言集汇

◎ 粤语:ngaa6
◎ 潮州话:ghia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