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号

kū hào [ ku hao]
繁体 哭號
注音 ㄎㄨ ㄏㄠˋ

词语释义

大声哭叫。

词语解释

  1. 大声哭叫。

    曹禺 《雷雨》第四幕:“﹝ 鲁侍萍 ﹞在雨里叫喊、哭号,声音已经瘖哑。” 萧红 《生死场》四:“孩子从母亲的怀中起来,大声的哭号。”

引证解释

⒈ 大声哭叫。

曹禺《雷雨》第四幕:“﹝鲁侍萍﹞在雨里叫喊、哭号,声音已经瘖哑。”
萧红《生死场》四:“孩子从母亲的怀中起来,大声的哭号。”

哭号的网络释义

哭号

  • 哭号,拼音kū háo ,指大声哭叫。
  • 哭号造句

    浑身湿透的他在被抬上救护车时,除了因寒冷而颤抖外,嘴里还不住地哭号。
    武夫杀人,血溅五步;纵然百千人伏尸;却最终仍是以命偿。但权谋杀人,上下嘴唇一动,便可白骨盈山,烽火万里;苍生哭号,生灵涂炭!风凌天下 
    在爱尔兰、苏格兰地方传说会大声哭号预报凶信的女妖。
    然而,钟如九死命拍打车窗,哭号呼救的一幕,自第一时间被上传至微博,就始终不停地撞击着网民的感官。
    摩西听见百姓各在各家的帐篷门口哭号,耶和华的怒气便大发作,摩西就不喜悦。
    做人子当父母疾病之时,求医问卜,甚至割股,要求他生,及到身死,哀哭号踊,尚且有终天之恨。
    未摆阵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华面前哭号,直到晚上,求问耶和华说,我们再去与我们弟兄便雅悯人打仗可以不可以。
    相传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哭号”。
    有男人的哭号声,有兵丁们的训斥声,还有将作大匠叱干阿利的拖着长腔的号令声。
    河南坠子的调门与唱法则富有一种幽默感,听坠子就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小大姐的白话。戏曲中最让我动情的是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在院门口,南海涛与那个农民的妻子走了对面,当得知爱人已经去世后,农民妻子绝望的撕心裂肺的哭号,让他的灵魂受到了震撼。
    北京丽都饭店瞬间充满了哭号。
    徐峥的妈妈坐在炕边,怀里抱着用黑大衣盖着的儿子,一直伤心地哭号着。
    从病房里逃出来的病人们自觉地把空地让了出来,院子里除了连天的哭号声,就是“医生,这里这里”的喊叫。
    母亲睡太熟婴儿家中哭号惊动警方引虚惊一场。
    女看守上下扬鞭,很快招致姑娘声嘶力竭的哭号。
    运动不要少,疾病就减少,吃够不吃饱,健康又苗条,喜不大笑,气不暴跳,哀不哭号,乐不轻佻,世界保健日,珍爱生命,远离烦恼。
    先是海运倾覆,粮漂人亡,京师供给紧张,继而江淮风雨异常,海啸河溢,陷溺人民,哭号震野,贾三近疾书请赈救灾。
    张大少根本就不理会刘威的哭号,提着他的衣领,就那么一直拉到记者们面前,也不说话,劈脸就是一巴掌扇了过去。
    摩西听见百姓各在各家的帐棚门口哭号。耶和华的怒气便大发作,摩西就不喜悦。

    汉字详情

    [ku]
    部首: 319
    笔画: 10
    五笔: KKDU
    五行:
    仓颉: RRIK
    四角: 668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 xuān),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2) 同本义(有声有泪)

    哭,哀声也。——《说文》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3) 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4)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 者所以告哀也。”

    (5) 又如:哭先祖

    (6) 歌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 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英文翻译

    weep, cry, wail

    方言集汇

    ◎ 粤语:hu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uk7 [陆丰腔] kuk7 [梅县腔] kuk7 [宝安腔] kuk7 [客英字典] kwuk7 [东莞腔] kuk7 [客语拼音字汇] kug5 [海陆丰腔] kuk7 [台湾四县腔] kuk7
    ◎ 潮州话:kog4 kao3(khok khà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空谷屋一入聲開口一等kʰukkhuk/quk
    hào,háo [hao]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GN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MVS
    四角: 60027

    详细解释

    háo

    动词

    (1) (会意。从虎,从号。“号”亦兼表读音。“号”是“號”的古字,上面是“口”,下面代表声音,即号呼的意思。后繁化,变成“號”,现在简化为“号”。本义:大声喊叫)

    (2) 同本义

    号,呼也。——《尔雅》

    谁之永号?——《诗·魏风·硕鼠》

    公号庆郑。——《国语·晋语》

    号呼而转徙。——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因大号,一墟皆惊。——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阴风怒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号泣载道。——《明史》

    (3) 又如:号噪(呼叫,喧嚷);号踯(号叫跳顿);号佛(高声念佛)

    (4) 哭而有言

    号,痛声也。——《说文》

    以哭有言者为号。——《颜氏家训·礼》

    老聃死, 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庄子·养生主》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韩愈《进学解》

    先号咷而后笑。——《易·同人》

    号呼达旦。——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号啕痛(歇后语:哭);号天搭地(大声哭叫);号天哭地(哭天抢地);号泣(大声哭泣)

    (6) 动物引声长鸣,大风发出巨响

    昆吾之山有兽焉,其音如号,——《山海经·中山经》

    (7) 又如:寒号虫;号群(禽兽鸣号以求群类);号怒(怒号,指风声疾厉);北风怒号

    (8) 另见 hào

    hào

    动词

    (1) 扬言有

    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史记·高祖本纪》

    (2) 又如:口喧佛号(大声念佛)

    (3) 命令,发令

    发枪之号。——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明诏大号。——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号令

    (5) 召唤;呼唤 。如:号召

    (6) 宣称,称号

    号之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

    号之曰燧人氏。

    号为军机四卿。——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名词

    (1) 名位;名称;称谓

    号为张楚。——《史记·陈涉世家》

    赐号称王。——《汉书·李广苏建传》

    (2) 又如:号位(称号和爵位;名号);号带(军旗。古代大将出征,旗上绣出主帅姓氏,叫号旗);号名(标志;称谓;位号);国号;年号

    (3) 记号;标帜 。如:号记(标记,记号);号箭(用来传达信号的响箭)

    (4) 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

    号曰醉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号刚峰。——《明史》

    (5) 又如:号谥(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号簿(犹今登记簿);号屏(雨师的别名)

    (6) 用以识别敌我的口令、暗号 。如:号哨(表达信号的口哨);号炮(军内用来传达信息的火炮);号火(用作信号的火光;旧时军内为传信息而举的火)

    (7) 指编列的次序或等第。亦指编列次序的事物 。如:号件(挂过号的函件、电报等)

    (8) 犹种,类。多为贬义 。如:那号人

    (9) 管乐器号角、号筒、军号等的简称 。如:号筒;号头(号角的别称)

    (10) 用号吹出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 。如:起床号,熄灯号

    (11) 商店的代称

    找了一家汇票号,是个日昇昌字号,汇了八百两,寄江南 徐州家里去。——《老残游记》

    量词

    (1) 表示人数的单位。如:一百多号人

    (2) 表示次序,常放在数目字之后。如:三十五号文件,车牌H-10098号

    (3) 表示一个月里的日子。如:八月五号

    (4) 另见 háo

    英文翻译

    mark, sign; symbol; number

    方言集汇

    ◎ 粤语:hou6
    ◎ 潮州话:ho7 ha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倒去聲開口一等ɣɑughauh/h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