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投员外从公虞》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引证解释
⒈ 犹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引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负甲为兵,咋笔为吏,身死名灭者如牛毛,角立杰出者如芝草。”
唐李群玉《自澧浦东游投员外从公虞》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咋笔的网络释义
咋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zǎ
副词
(1) 〈方〉∶怎;怎么 。如:情况咋样?
(2) 为什么原因、理由或目的 。如:你咋不去?
(1) 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命令、惊讶等语气。如:你还会说点个什么咋?;你快走些咋
(2) 另见
zé
动词
(1) 啃咬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2) 又如:咋指(咬指出血以自誓);咋噬(咬嚼吞吃);咋笔(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3) 大声呼叫;喊叫 。如:咋咋(象声词。呼叫声,咬牙声);咋唶(呼喊吆喝声)
(4) 另见
zhà
副词
(1) 通“乍”,突然
桓子咋谓 林楚…。——《左传·定公八年》
(2) ∶应答之声 。如:咋,我就来
动词
(1) 激怒
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生烟。——《西游记》
(2) 炸开
半山里,崖崩岭咋。——《西游记》
(3) 另见
zh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zak7 [台湾四县腔] zak7 za5 [客英字典] za5 [宝安腔] za5 | zak7 [海陆丰腔] zak7 za5 [客语拼音字汇] za4
◎ 潮州话:za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詐 | 側駕 | 莊 | 麻二開 | 去聲 | 禡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ʧɐk | crah/trah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