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苦

tóng gān kǔ [ tong gan ku]
注音 ㄊㄨㄥˊ ㄍㄢ ㄎㄨˇ

词语释义

同甘苦 tóng gān kǔ

(1) 同享幸福安乐,共度艰难困苦

官兵一致,同甘苦
share weal and woe with;share with sb. through thick and thin;go through storm and stress together with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见“ 同甘共苦 ”。

引证解释

⒈ 见“同甘共苦”。

同甘苦造句

军民团结战斗,同甘苦、共患难,建立了深厚的无产阶级感情。
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人民的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我们国家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佐佐木敦子一直与庄则栋同甘苦,共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庄则栋的爱。
鄩料简城中老疾及妇人浮食百姓不足与守者,悉出之于外,与将士同甘苦,分衣食,以抗外军,戢兵禁暴,居人泰然。
括父奢为将,所得赏赐,尽以与军吏;受命之日,即宿于军中,不问及家事,与士卒同甘苦;每事必博谘于众,不敢自专。
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如果图享受,怕艰苦,甚至走后门,特殊化,那是会引起群众公愤的。
春风洇染桃花红,脉脉深情绕身畔,一缕心意轻荡漾,浪漫缱绻永不散,相拥呢喃传爱意,相守承诺脑中念,携手幸福同甘苦,爱恋一生无尽头!
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
马塈却与士卒同甘苦,自己夜不解甲地守御城池,一连被围了三个月,外面无一救兵,城中食尽,士卒皆罗雀掘鼠,争愿效死,无一离心。
感谢月亮照亮回家路,感谢风雨见证家和睦;感谢美酒挥散心中苦,感谢火鸡丰富盘中物。感谢亲爱的你,感恩节里能与我同甘苦!
几十年来,他们俩人在危难时以沫相濡,在顺畅时相互鼓励,可谓是同甘苦,共患难的知己呀。
一不小心爱上你,二人世界真甜蜜,三生有幸牵着你,四面八方送祝福,五湖四海咱走遍,六神无主只因你,七夕情人很浪漫,八字不少那一撇,九天揽月把你娶,十指连心同甘苦!
这样的人,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其志向抱负完全走向争名逐利的无底深渊,也是不能与之同甘苦共患难的。
“群众住房这样困难,应该与人民同甘苦,怎能把自己住过的房子空起来?”他当时就让把旧居分给群众住。
几十年来,他们同甘苦,共患难,共同创建这个美好温馨的家。
做新教员的要有共和精神。就是不可摆出做官的态度,事事要和学生共同甘苦,要和学生表同情,参与到学生里面去,指导他们。
手牵手,同患难,争取生存的权利。肩并肩,共奋战,创造和平的环境。心连心,同甘苦,期盼富裕的生活。难民日,共祈祷,构建美丽的家园。
感谢明月照亮回家路,感谢风雨见证家和睦;感谢美酒挥散心中苦,感谢火鸡丰富盘中物。感谢亲爱的你,感恩节里能与我同甘苦!
如不惯早起,而强之未明即起;不惯庄敬,而强之坐尸立斋;不惯劳苦,而强之与士卒同甘苦,强之勤劳不倦,是即强也。

汉字详情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gān [gan]
部首: 503
笔画: 5
五笔: AF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M
四角: 4477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指事。小篆从口,中间的一横象口中含的食物,能含在口中的食物往往是甜的、美的。汉字部首之一,从“甘”的字往往与“甜”、“美味”有关。本义:味美)

(2) 同本义

甘,美也。——《说文》

稼穑作甘。——《书·洪范》

以甘养肉。——《周礼·疡医》

甘胜碱。——《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秦王饮食不甘。——《韩非子·存韩》

何向者视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甘肥(味美香浓的食品);甘味(甘肥。美味);甘膳(珍馐美味);甘馨(美味佳肴)

(4) 甜

辛甘行些。——《楚辞·招魂》

开明北又有甘水。——《山海经·海内西经》

吾闻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 勾践以尝胆兴,无亦犹是也夫?—— 明· 刘基《苦斋记》

(5) 又如:甘醴(甘甜美味的酒);甘豆羹(一种甜豆羹);甘瓠(甘甜可食的瓠瓜);甘木(所结果实甜美的果树);甘辛(甜而微辣)

(6)  甜蜜动听的

今币重而言甘,诱我也。——《左传·昭公十一年》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好,及时

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诗·小雅·甫田》

(8) 又如:甘泽(甘霖,甘雨);甘澍(甘雨);甘膏(甘雨,膏雨);甘霈(甘雨)

(9) 甘愿;乐意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清· 刘开《问说》

(10) 又如:不甘落后;甘分(甘心于本分);甘伏(甘心降伏);甘罪(自愿承担罪过)

名词

(1) 美味的食品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甘食(鲜美的食物);甘软(鲜美柔软的食物);甘鲜(鲜美的食品)

(3) 甘味,甜味

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辨矣。——《墨子·非攻上》

(4) 通“柑”。果名,橘属

卢橘夏熟,黄甘橙楱。——司马相如《上林赋》

动词

(1) 通“酣”。嗜好;爱好

孙叔敖甘寝秉羽而郢人投兵。——《庄子·徐无鬼》

残仁贼义,甘财悦色。——曹植《藉田说》

(2) 又如:甘酒(嗜酒);甘嗜(嗜好);甘乐(喜好);甘利(好利;贪利);甘得(贪得)

英文翻译

sweetness; sweet, tasty

方言集汇

◎ 粤语:g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am1 [陆丰腔] gam1 [东莞腔] gam1 [海陆丰腔] gam1 [梅县腔] gam1 [台湾四县腔] gam1 [宝安腔] gam1 [沙头角腔] gam1 [客语拼音字汇] g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三平聲開口一等kamkɑm
[ku]
部首: 301
笔画: 8
五笔: AD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TJR
四角: 446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古声。本义:苦菜)

(2) 同本义,即“荼”

苦,大苦苓也。——《说文》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诗·唐风·采苓》

濡豚包苦实蓼。——《礼记·内则》

天子于是食苦。——《穆天子传》

(3) 又如:苦苣(野苣。又名荼);苦荼(苦菜);苦賈(苦菜)

(4) 病;病痛

自苦而居海上。——《吕氏春秋·遇合》。注;“伤也。”

皆甚苦之。——《吕氏春秋·贵卒》。注:“病也。”

苦垮之家。——《淮南子·精神》。注:“疾也。”

(5) 又如:苦车(晕车。乘车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苦船(晕船。乘船时有晕眩呕吐等感觉)

形容词

(1) 苦味,跟“甘”、“甜”相对。古称“五味”之一

谁为荼苦。——《诗·邶风·谷风》

而凡味之似苦,亦命为苦。——《广雅》

以苦养气。——《周礼·疡医》。注:“火味也。”

苦胜辛。——《素问·五运行大论》

则苦雨数来。又,苦者人所恶。故甘苦为物之美恶,亦为人之爱恶。——《礼记·月令》

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明· 刘基《苦斋记》

(2) 又

其味皆苦。

良药苦口利于病。

李以苦存。

(3) 又如:苦瓠子(苦瓜。喻指受苦人);苦艳艳(苦味浓浓的);苦行(在寺院专事劳作的净人,即未出家的人);苦口师(指茶);苦荼(苦茶,苦茗。即茶)

(4) 痛苦;困苦

其毒大苦。——《诗·小雅·小明》

妇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俾困苦不可忍。——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苦厄(苦难;厄运);苦主(命案中被害者的家属);苦脑子(命苦;可怜;苦命人;可怜的人);苦滴滴(形容人十分痛苦);苦淹淹(苦恹恹,苦厌厌。形容非常痛苦、悲惨);苦孜孜(痛苦悲切)

(6) 刻苦

盖以苦学力文所致。——白居易《与元九书》。又如:苦读

(7) 劳苦;辛苦

母氏劳苦。——《诗·邶风·凯风》

辨其功苦。——《管子·小筐》。注:“谓滥恶。”

辨其苦良。——《周礼·典妇功》

从师苦而欲学之功也。——《吕氏春秋·诬徒》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8) 又如:苦节(艰苦卓绝、守志不谕的节操);苦绷苦拽(不辞辛苦,东拼西凑)

(9) 贫穷

苦,穷也。——《广雅》

(10) 又如:苦哈哈(非常穷的人);苦混混(穷人);苦胎(对穷人的蔑称);苦尽甘来(苦日子结束,好日子到来);苦日子

动词

(1) 困扰;困辱

长史自不欲苦物。——《世说新语·赏誉》

(2) 又如:苦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所使用的计策);苦恨(苦恼);苦煎(形容身心备受折磨)

(3) 使困苦,困于

不苦一民。——《战国策·秦策》。注:“劳也。”

纳至忠甚苦。——《汉书·谷永传》。注:“劳也。”

何苦而不平(苦于山挖不平。)——《列子·汤问》

天下苦秦久矣。——《史记·陈涉世家》

若辈得无苦贫乎。——明· 崔銧《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苦热(苦于炎热;酷热);苦饥(困于饥饿;很饿)

(5) 恨,怨嫌

人苦不知足。——《后汉书·岑彭传》

(6) 又如:苦竹哀丝(谓怨苦之情发于管弦);苦毒(痛恨)

副词

(1) 竭力;尽力

杨朗苦谏不从。——《世说新语·识鉴》

何必劳神苦思。——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苦死(拼命,极力);苦虑(苦思冥想);苦谏(苦心竭力地规劝)

(3) 甚,很。表示程度

帝遂召武子苦责之。——《世说新语·方正》

(4) 又如:苦爱(酷爱);苦会(很会)

(5) 幸好,幸亏

这孟州城是个小去处,那土城苦不甚高。——《水浒传》

英文翻译

bitter; hardship, suffe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fu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u3 fu3 [东莞腔] ku3 [沙头角腔] ku3 fu3 [宝安腔] ku3 fu3 [海陆丰腔] ku3 fu3 [梅县腔] fu3 ku3 [陆丰腔] ku3 [客英字典] ku3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3 k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
康杜上聲開口一等khox/qu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