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录音

tóng qī lù yīn [ tong qi lu yin]
繁体 同期錄音
注音 ㄊㄨㄥˊ ㄑ一 ㄌㄨˋ 一ㄣ

词语释义

也叫“现场录音”。指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

同期录音的国语词典

影片拍摄时,同时进行对话录音的处理。

同期录音的网络释义

同期录音

  • 同期录音 也称“现场录音”。在拍摄电影画面的同时进行录音的摄制方式。一般使用磁带片收录。
  • 汉字详情

    tóng,tòng [tong]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MGKD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BMR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óng

    动词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副词

    (1) 共同。到一处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名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4) 姓

    介词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连词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英文翻译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方言集汇

    ◎ 粤语:tung4
    ◎ 客家话:[梅县腔] tung2 [海陆丰腔] tung2 [客英字典] tung2 [台湾四县腔] tung2 [客语拼音字汇] tung2 [陆丰腔] tung3 [沙头角腔] tung2 [东莞腔] tung2 [宝安腔] tung2
    ◎ 潮州话:dang5(tâng) tong5(thô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徒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dungdʰuŋ
    qī,jī [qi,ji]
    部首: 444
    笔画: 12
    五笔: ADWE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CB
    四角: 478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月,其声。金文从日,其声。战国古文从日,丌( )声。日、月都有表时间的意思。本义:约会,约定)

    (2) 同本义

    期,会也。——《说文》。段注:“会者,合也,期者,邀约之意,所以为会合也。”

    归妹愆期。——《易·归妹》

    若旬虚期于月津。——《管子·侈靡》。注:“匝一月曰期。”

    而不能期月守也。——《礼记·中庸》

    叔孙旦而立期焉。——《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与老人期,后何也?——《史记·留侯世家》

    与友期行。——《世说新语·方正》

    (3) 又

    期日中。

    期我决斗。——明· 魏禧《大铁椎传》

    (4) 又如:期要(约定,预先约定);期期(约定期限);期会(约期集合;预定期限推行政令);期约(约期;约会);期克(严格规定时间);期信(约定的时间);期刻(克期。约定时间)

    (5) 会,会合

    期于司理。——《国语·周语》

    言议期命。——《荀子·正论》

    几万民之期于市者。——《周礼·司市》

    (6) 又如:期话(会晤交谈);期战(会战)

    (7) 希望

    良剑期乎断。——《吕氏春秋·察 今》

    (8) 又

    不期乎镆铘。

    良马期乎千里。

    不期骥骜。

    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

    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方苞《狱中杂记》

    (9) 又如:期勖(寄希望、勉励);期寄(期望);期厉(期望勉励);期愿(期望;愿望)

    名词

    (1) 预定的时间;选定的日子;期限

    星辰者,天之期也。——《淮南子·天文》

    前期十日。——《周礼·大宰》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惟待死期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临期成此大节。——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五年为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死期至矣。——《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工期(工程的期限);过期(超过期限);约期(约定日期);刑期(服刑的期限);任期(担任职务的法定期限);期契(誓约,约期);期节(时节);期质(寿命);期程(时间;时间和路程)

    (3) 机运;机会 。如:期合(机遇);期运(气数;机运);期数(气数;命运)

    (4) 时,日;一段时间 。如:婴儿期;青年期;忧虑期;懒散期;更年期;绝经期;进行期;活动期;热退期;出疹期

    (5) 极,限度

    征敛无期。——《吕氏春秋·怀宠》

    (6) 又如:期程(行旅的时日路程);期度(限度,法度)

    (7) 量词。用于分期的事物 。如:一年出十二期刊物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period of time; date; time limit

    方言集汇

    ◎ 粤语:gei1 kei4
    ◎ 客家话:[梅县腔] ki2 [海陆丰腔] ki2 [客语拼音字汇] ki2 [台湾四县腔] ki2 [客英字典] ki2 [沙头角腔] ki2 [陆丰腔] ki3 [宝安腔] ki2
    ◎ 潮州话:ki5 g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渠之平聲開口三等gi/gio
    [lu]
    部首: 316
    笔画: 8
    五笔: V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NMME
    四角: 1790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金,录声。本义:绿色金属)

    (2) 同本义

    録,金色也。——《说文》

    (3) 记载言行事物的册籍

    录,记之具也。——《广雅·释诂三》

    皆辨其物而奠其录。——《周礼·职币》

    (4) 又如:言行录;名人录

    (5) 次第,次序

    今大国越录。——《国语·吴语》

    动词

    (1) 总领

    融为太尉,并录尚书事。——《后汉书·章帝纪》

    (2) 又如:录公(对总领台阁尚书事者的敬称)

    (3) 抄写(含有有选择地照样誊写的意味)

    手自笔录。——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

    余之手录。

    (5) 又如:抄录(抄写);录黄(宋代中书省枢密院承旨抄录颁送门下省的文件)

    (6) 记载

    《春秋》录内而略外。——《公羊传·隐公十年》

    录功而与官,则莫敢索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7) 又如:采录(采集并记录);笔录(用笔记录);录囚(审讯登录囚犯的罪状)

    (8) 采取

    君既若见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录用(录取任用);录遗(选录遗才)

    (10) 记;惦记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逮捕

    吏录一犯夜人来。——《世说新语·政事》

    (12) 收集;收藏

    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世说新语·政事》

    英文翻译

    copy, write down, record

    方言集汇

    ◎ 粤语:luk6

    宋本广韵

    yīn [yin]
    部首: 907
    笔画: 9
    五笔: UJ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YTA
    四角: 0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言含一。甲骨文“言、音”互用,金文、小篆在“言中加一横,表示所发之音。本义:声音)

    (2) 同本义

    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说文》

    八音。一说笙、祝、鼓、箫、琴、埙、钟、磬也。——《白虎通·礼乐》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夫音,乐之舆也。——《左传·昭公二十一年》

    鸡狗之音相闻。——《庄子》

    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鸟兽音迹。——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音颡(喉咙);音强(指声音的强弱。也叫响度或音势。音的强弱,因发音体振动时之振幅大小而异,振幅大者则音强,振幅小者则音弱);音制(音调高下疾徐的节奏);音频(人类耳朵能产生反应的声音频率范围)

    (4) 音乐

    莫不中音。——《庄子·养生主》

    赵王好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如:音律;音调

    (6) 泛指语言、消息、讯息等 。如:佳音;音讯(言信,消息)

    (7) 字的音读

    乡音无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8) 又如:音韵(指“汉”字字音中的声、韵、调)

    英文翻译

    sound, tone, pitch, pronuncia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jam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m1 [陆丰腔] jim1 [沙头角腔] jim1 [客英字典] jim1 [梅县腔] jim1 [东莞腔] jim1 [宝安腔] jim1 [台湾四县腔] jim1 [客语拼音字汇] y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金侵B平聲開口三等侵Bʔĭĕmqim/y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