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

jí zhōu yáo [ ji zhou yao]
繁体 吉州窯
注音 ㄐ一ˊ ㄓㄡ 一ㄠˊ

词语释义

1.亦称"吉州窑"。 2.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吉州(今江西吉安永安镇),因名。后亦称其窑所出瓷器为"吉州窑"。

词语解释

  1. 见“ 吉州窑 ”。

  2. 亦称“ 吉州窑 ”。 宋 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 吉州 (今 江西 吉安 永安镇 ),因名。后亦称其窑所出瓷器为“吉州窑”。

    明 曹昭 《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吉州窑》:“吉州窑,出今 吉安府 庐陵县 永和镇 ,其色与紫定器相类…… 宋 时有五窑, 书公 烧者最佳。”窑,一本作“ 窑 ”。

引证解释

⒈ 见“吉州窑”。亦称“吉州窑”。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吉州 (今江西吉安永安镇 ),因名。后亦称其窑所出瓷器为“吉州窑”。窑,一本作“窑”。

明曹昭《新增格古要论·古窑器论·吉州窑》:“吉州窑,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其色与紫定器相类…… 宋时有五窑, 书公烧者最佳。”

吉州窑的国语词典

宋代著名瓷窑之一。位于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镇)​而得名。此窑的白瓷有印花、绘花或白地绘黑花,黑瓷则颇类似建窑的兔毫盏,另外还有玳瑁斑、木叶纹等。在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后,北方的艺匠逃亡到吉州一带,制作了精美的瓷窑,进而在元代影响了附近景德镇青花的产生。

吉州窑的网络释义

吉州窑 (中国古代瓷器窑厂)

  • 吉州窑,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作为江南地区(江西吉安)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它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吉州窑的丰富烧瓷,经验和名工巧匠对江西地区瓷业的发展提高,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吉州古窑兴于晚唐,盛于两宋,衰于元末,因地命名,因当时永和又为东昌县治,故又名东昌窑、永和窑。吉州窑产品精美丰富,尤以黑釉瓷(亦称天目釉瓷)产品著称,其独创的“木叶天目”、“剪纸贴花天目”和“玳瑁天目”饮誉中外。洒釉、虎皮天目等也是吉州窑的标志性品种。
  • 卞向和在对中国陶瓷发展中对吉州窑有过认识,他指出:吉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吉州窑不仅将中原的制瓷工艺溶于之中,还将吉州本地的人文情趣绘于瓷器上,并在造型,瓷的机理上有新的变化,使吉州窑成为中国瓷的重要品类,才使古代的欧洲、中东各国的王室贵族爱上吉州瓷。
  • 汉字详情

    [j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FK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GR
    四角: 4060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兵器,下象盛放兵器的器具。合起来表示把兵器盛放在器中不用,以减少战争,使人民没有危难。本义:吉祥;吉利)

    (2) 同本义

    吉,善也。——《说文》

    礼义顺祥曰吉。——《周书·武顺》

    安贞吉。——《易·坤》

    吉哉。——《书·皋谟》

    文王当兴,赤雀适来;…吉物动飞而圣遇也。——《论衡·初禀》

    (3) 吉服(古代祭祀时穿的礼服);吉帖(婚帖,庚帖);吉谶(预示吉祥的隐语或图记);吉羊(吉利祥瑞。古代器物上多铭刻“吉羊”二字。羊,古祥字);吉卜(吉利的卜兆);吉幸(吉利幸运);吉征(幸运的征兆)

    (4) 善;美

    吉事先近日。——《礼记·曲礼》

    令月、吉日。——《仪礼·士冠礼》

    吉礼大祝。三曰吉祝,五曰吉拜。——《周礼·大宗伯》

    吉人之辞寡。——《易·系辞》

    吉日兮辰良。——屈原《东皇太一》

    (5) 吉士(古时对男子的美称。引申指大华优美之人);吉灵即溜(形容身段灵活);吉吉抖抖(弯曲成串的样子)

    名词

    (1) 朔日 。如:吉月(农历每月初一)

    (2) 婚礼,通常包括伴随的庆祝活动 。如:吉席(婚礼);吉期

    (3) 古代祭祀鬼神的礼仪。为五礼(吉、凶、宾、军、嘉)之一 。如:吉巳(古礼,皇后于每年季春三月之巳日躬亲蚕桑之事,其日卜须吉,故称“吉巳”);吉典(吉礼之仪典);吉服(古祭祀时所著之服)

    (4) 古州名 。隋置。唐、五代、宋、清因之。在今江西省吉安市

    (5) 象声词。如:吉蹬蹬(马蹄声);吉丁(金属玉器清脆的碰击声);吉丁当(金属玉器等物碰击或折断声);吉丁丁珰(器物撞击的响声);吉丢古堆(形容波涛汹涌澎湃的声音);吉丁疙疸(坑洼不平的样子)

    英文翻译

    lucky, propitious, good

    方言集汇

    ◎ 粤语:gat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it7 [宝安腔] git7 [梅县腔] git7 [陆丰腔] git7 [客英字典] git7 [东莞腔] git7 [客语拼音字汇] gid5 [海陆丰腔] git7 [台湾四县腔] git7
    ◎ 潮州话:gig4(kik) [揭阳]gêg4(kek) [潮阳]giag4(ki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居質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kĭĕtkjit/kit
    zhōu [zhou]
    部首: 108
    笔画: 6
    五笔: YTY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LIL
    四角: 32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两边的曲折线象河流,中间象水中的陆地。“州”是“洲”的本字。小篆字形象两个“川”字相重合。本义:水中的陆地)

    (2) 同本义。后作“洲”

    水中可居曰州。——《说文》

    (3) 字亦作洲。

    在河之州。——《诗·周南·关雎》。毛本作“洲”。

    (4) 中国古地方行政区划名。相传禹治水后,分其领域为九州。 历代多有兴废。 民国废州。 有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说文》。按,即 禹贡之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也。舜分青为营州,分冀为幽州,并州,即虞书十二州也。禹平水土,还为九州。

    跨州连郡。——《三国志·诸葛亮传》

    南越中数州。——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虚吏白州。——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守州城者。——《资治通鉴·唐纪》

    (5) 又如:州同(知州的辅佐官);杭州;苏州;柳州;州序(州学,州校);州城(旧时州署所在城邑);州道(州涂。绕城之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少数民族介乎自治区和自治县之间的区划名。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6) 中国古代户籍编制单位

    州,国也。——《广雅》

    二百一十国为州。州有伯。——《礼记·王制》

    五党为州。——《周礼·大司徒》。注:“二千五百家。”

    晋于是乎作州兵。——《左传·僖公十五年》

    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郑注:“万二千五百家为州。”

    州十有二师焉。——《书大传》。注:“州凡四十三万二千家。”

    里十为州。又,术十为州。——《管子·度地》

    (7) 又如:州乡(泛指乡里);州壤(州里,乡里);州巷(乡里)

    (8) 周代国名

    (9) 姜姓。故域在今山东省安丘县东北

    (10) 偃姓。故域在今湖北省监利县

    (11) 姓

    英文翻译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1
    ◎ 客家话:[梅县腔] zhu1 zhiu1 [客语拼音字汇] zu1 [客英字典] zhiu1 [海陆丰腔] zhiu1 [沙头角腔] zu1 [陆丰腔] zhiu1 [宝安腔] zu1 (ziu1) [东莞腔] ziu1 [台湾四县腔] 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職流平聲開口三等cju/tjoutɕĭəu
    yáo [yao]
    部首: 523
    笔画: 11
    五笔: PWRM
    五行:
    仓颉: JCOJU
    四角: 3077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穴,从缶( fǒu)。穴,土室;缶,瓦器。表示烧制瓦器的地方。本义:烧砖瓦陶瓷器的灶)

    (2) 同本义

    窯,烧瓦灶也。——《说文》

    陶灶曰窯。——《通俗文》

    文采纂组者,燔功之窑也。——《管子·七臣七主》

    穴内口为灶,令如窑,令容七八员艾,左右窦皆如此。——《墨子》

    (3) 又如:窑头土坯(窑头上未经烧制的砖瓦坯。比喻土里土气,未曾受教化的人);窑神(旧称主宰砖瓦窑的神灵);窑烟(烧制砖瓦陶瓷等的灶里冒出的烟)

    (4) 指陶瓷器 。如:窑器(陶瓷器);窑人(烧制砖瓦陶瓷器的工人);窑户(陶瓷工匠);窑务(主管陶瓷业务的机构)

    (5) 近代泛指硅酸盐工业常用的高温设备 。如:竖窑;回转窑;坩埚窑

    (6) 方言。指妓院 。如:窑姐(旧称娼妓);窑调(旧时在妓院里流行的小调)

    英文翻译

    kiln; coal mine pit

    方言集汇

    ◎ 粤语:ji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jau2 [梅县腔] jau2 [东莞腔] jau2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