厮徒

sī tú [ si tu]
繁体 廝徒
注音 ㄙ ㄊㄨˊ

词语释义

犹厮役。

词语解释

  1. 犹厮役。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廝徒负养在其中矣。” 司马贞 索隐:“廝,谓襍役之贱者。”《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廝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引证解释

⒈ 犹厮役。

《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餘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廝徒十万。”
《史记·张仪列传》:“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廝徒负养在其中矣。”
司马贞索隐:“廝,谓襍役之贱者。”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今无若时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与廝徒共供事役,闻之四夷,非嘉声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厮徒的国语词典

操杂役低贱的人。

厮徒的网络释义

厮徒

  • 厮徒:杂役兵(从事包括军队徭役、苦力等),也称一般步兵
  • 厮:本意指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徒,步兵
  • 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史记·苏秦列传》
  • 汉字详情

    [si]
    部首: 206
    笔画: 14
    五笔: DADR
    仓颉: MTCL
    四角: 71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从广,斯声。广( yǎn),就山崖作成的房子。厂( hǎn)山石之崖。“斯”也有表义作用。《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颜师古注:“厮,析薪者。”“斯、析”都有“劈开”义。本义: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

    (2) 同本义

    厮徒十万。——《史记·苏秦传》。正义:“谓炊烹供养杂役。”

    厮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战国策·韩策》

    (3) 又如:厮役(供差遣的奴仆);厮台(从事劳役的奴仆);厮养(从事析薪炊烹劳役的人);厮舆(砍柴与驾车的人);厮仆,厮竖(仆役);厮滥(出身低下者);女厮。又对男子轻蔑的称呼,犹小子。如:厮舍(仆役居屋)

    (4) 古时指无身分或下贱的人

    原来我的丈夫也吃这厮杀了。——《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越不肯应承。——《水浒传》

    (5) 又如:这厮;那厮;厮儿(家伙;小男孩;小子);厮佣(雇工);厮仆(仆役,佣人);厮波(专在酒楼、妓院等娱乐场所侍客索钱的闲汉)

    形容词

    (1) 相互

    莲子与人长厮类,无好意,年年苦在中心里。——宋· 欧阳修《渔家傲》

    德安云梦人,初参 妙喜…, 喜曰:“我闻你 安州人善厮扑,是否?”——《五灯会元·善真禅师》

    (2) 又如:厮共(共同);厮勾(互相接近;相亲相爱);厮称(相称);厮闹(吵闹;相互戏弄、胡闹);厮说(彼此说长道短);厮替(相互更替);厮抬厮敬(互相抬举,互相尊敬);厮朴行(专门从事相扑的团体);厮丢厮打(互相打斗);厮遮拦(相拦阻,阻挡);厮合燥(厮合造。混闹,胡闹);厮棵(拉扯,拽);厮揾(依偎,挨靠)

    动词

    (1) 役使

    厮征伯侨而役 羡门兮,属 岐伯使尚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2) 通“斯”。分散,分开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史记·河渠书》

    蹂尸舆厮,系累老弱。——《汉书·扬雄传下》

    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新唐书·李频传》

    (3) 又如:厮留(前后分离,不相衔接)

    英文翻译

    servant; to make a disturb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s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i1 [台湾四县腔] sii1 [梅县腔] se1 [海陆丰腔] sii1
    ◎ 潮州话:se1 (sur) 「潮阳」su1

    宋本广韵

    [tu]
    部首: 303
    笔画: 10
    五笔: TF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GYO
    四角: 242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

    (1)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3) 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 唐· 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得志之徒。——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党徒;僧徒;教徒;徒属(随从人员);徒侣(徒伴,朋辈;同伴)

    (5) 服徭役的人

    迁徙之徒。——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徒御(拉车和驾车的人);徒役(服劳役的人);徒奴(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徒夫(服劳役的罪人);徒士(服役的人);徒隶(服劳役的犯人);徒孥(泛指罪犯,犯人)

    (7) 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8) 又如:徒侣(门徒;学生);徒友(门徒和朋友);徒羽(门徒;党羽);徒党(门徒;党羽);徒属(门徒;部属);门徒

    (9) 地位低的人 。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10) 奴仆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11) 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 。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12) 众,很多的人 。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13) 姓

    副词

    (1) 独,仅仅

    徒以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以吾两人在。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 又如: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徒有其表

    (3) 徒然,枉然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糜弹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徒苦(徒然受苦;白吃苦);徒恨(徒然抱恨);徒食(空坐以食而无所事事);徒善(空有善心);徒尔;徒说(白说;空说);徒语(徒言,白说);徒处(无所为);徒设(虚设)

    形容词

    (1) 光,裸 。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 空 。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 单纯 。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英文翻译

    disciple, follower; go on foot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u2 [东莞腔] tu2 [梅县腔] tu2 [陆丰腔] tu3 [客语拼音字汇] tu2 [宝安腔] tu2 [海陆丰腔] tu2 [沙头角腔] tu2 [台湾四县腔] t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同都平聲開口一等do/dudʰ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