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纹陶

yìn wén táo [yin wen tao]

词语释义

我国东南地区的一种古代文化。以表面拍印几何形花纹的陶器为主要特征,故名。主要分布在广东﹑台湾﹑福建﹑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苏等地。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晩期,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延续时间较长,而且各地区文化的面貌也不相同。

汉字详情

yìn [yin]
部首: 215
笔画: 5
五笔: QGBH
五行:
仓颉: HPS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 同本义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验也。——《苍颉篇》

玺谓之印。——《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

每字为一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其印自落。

(3) 又如:印务(有关印章管理和收发文书的工作;也指官印和职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印佩(官印);印牌(将印或令牌);印囊(古代装印信的口袋);印曹(掌刻印的官)

(4) 泛指图章

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明· 徐官《古今印史》

(5) 又如:打印(盖图章);印匣(印章盒);印篆(印章);印合(印盒,模子)

(6) 痕迹,标记

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

(7) 又如:手印;印痕;印识(犹印记)

(8) 用尖头工具划的线 。如:活塞在汽缸壁上划的一道印

(9) 姓

动词

(1) 盖章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2) 又如:印子债(一种高利贷,即印子钱);印结(清制外省人在京考试或捐官,皆须在京的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这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印马(验收马匹时诸监按马之优劣,在不同部位加不同印记);印子铺(房)(放印子钱的处所);印封(盖印的封泥);印署(盖印签押)

(3) 印刷

板印书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若止印二三本。

若印数十本。

此印者才毕。

(4) 又如:印板(指用木或金属雕成的印刷底板);印板儿(刻着字的板。喻印象深刻);印造(印刷制作)

(5)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证印:印证)。——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印正(证明;验证)

(7) 铭刻 。如:深深印在脑子里

(8) 直接将 印在 上 。如:印有两分的邮票

(9) 使物上留下痕迹

脚上印着黄泥。——郭沫若《女神》

(10) 又如:印合(模子)

英文翻译

print, seal, stamp, chop, mark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ngan3
◎ 客家话:[梅县腔] jin5 [海陆丰腔] rin5 rang5 [客英字典] jin5 [陆丰腔] jin5 [客语拼音字汇] yin4 [宝安腔] jin5 [沙头角腔] jin5 [东莞腔] jin5 [台湾四县腔] jin5 jang5
◎ 潮州话:ing3 「揭阳」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刃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qjinh/innʔĭĕn
wén,wèn [wen]
部首: 332
笔画: 7
五笔: XYY
五行:
吉凶:
仓颉: VMYK
四角: 201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文声。本义:丝织品上的花纹)

(2) 同本义

纹,绫纹也。——《玉篇》

纹,绫也。——《广韵》

作断纹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纹杇(丝织品的皱纹,常用来形容水波)

(4) 物品表面的皱痕,或指水面涟漪 。如:纹杇(常用来形容水波表面的涟漪)

(5) 皮肤上的纹理

主人,近三十岁的容貌,眉宇间已露艰辛的纹路。——瞿秋白《赤都心史》

(6) 指纹银 。如:真纹(成色最佳的纹银)

动词

以彩色线条刻画在物体表面

陶器、陶片发见最多,西阴村遗址发见的多至数万片,制造技术和纹饰,一般说是很美的。—— 范文澜《中国通史》

英文翻译

line, streak, stripe; wrinkle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宋本广韵

táo,yáo [tao,yao]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BQRM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LPOU
四角: 77220

详细解释

táo

名词

(1) (形声。从阜,匋( táo)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

(2)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 陶丘北, 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 尧号 陶唐氏。——《说文》

(3)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4) 瓦器,陶器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5)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6) 烧制陶器的匠人 。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7) 姓

动词

(1) 制作瓦器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2)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3) 陶冶,化育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4)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5) 烤灼,炎炽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6) 除去 。如:陶洗(革除;涤除)

(7) 毁谤 。如:陶诞(毁谤夸诞)

形容词

(1) 快乐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yáo

名词

(1) 通“窑”。窑灶

《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

(2) 另见 táo

英文翻译

pottery, ceramics

方言集汇

◎ 粤语:jiu4 t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u2 to2 rau2 [客英字典] jau2 tau2 [沙头角腔] tau2 [梅县腔] tau2 jau2 [东莞腔] tau2 [台湾四县腔] tau2 to2 jeu2 j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陆丰腔] jau3 to3 [宝安腔] tau2
◎ 潮州话:ta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四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餘昭宵A平聲開口三等宵Ajeujĭɛ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