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

yìn xìn [ yin xin]
注音 一ㄣˋ ㄒ一ㄣ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印信 yìnxìn

(1) 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公私印章的总称

seal of power;official seal

词语解释

  1. 公私印章的总称。

    唐 元稹 《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緡偷印信,传箭作符繻。”《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 王容 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 黄景仁 《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 《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2. 借指权力或官职。

    明 汤显祖 《紫钗记·延媒劝赘》:“三臺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稗事数则》:“ 乾隆 末, 定王 屡摄金吾印信。”

引证解释

⒈ 公私印章的总称。

唐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敛緡偷印信,传箭作符繻。”
《元典章·刑部十四·诈》:“中书省捉获得王容诈雕行省并中书省印信。”
清黄景仁《题可堂印谱》诗:“伊惟印信作,旨哉得书意。”
吴运铎《把一切献给党·觉悟》:“经理们正在清理公文印信。”

⒉ 借指权力或官职。

明汤显祖《紫钗记·延媒劝赘》:“三臺印信都权掌,谁敢居吾上!”
清昭槤《啸亭续录·稗事数则》:“乾隆末, 定王屡摄金吾印信。”

印信的国语词典

政府机关使用的印章。有印、关防、钤记、国玺、职章等类别。

印信的网络释义

印信

  • 印信(yìnxìn),汉语词汇。释义:公私印章的总称(包括个人印章)或者政府机关的各种印章;有时借指权力或官职。
  • 印信的翻译

    英语: official seal, legally binding seal
    德语: Amtssiegel, Amtsstempel
    法语: sceau officiel

    印信造句

    利用视觉系统的纹理掩蔽及照度掩蔽特性,在第三级细节子图块的最大系数中嵌入水印信号。
    应用扩频原理,能大大改善水印嵌入的不可感知性。但由于采用扩频调制后,一个水印信息要用一个周期的伪随机序列调制,因此会增加嵌入的水印量。
    大人,士兵装备要到军需处领取,至于现在领是能领,条件吗?只要大人拿着百夫长印信去就行。
    可听到郭药师还是没有松口,还要派人去和宋军联络,取得关防印信,坐实萧言身份再商谈下去,大家还是哑口无言。
    该方案先将待嵌入的窄频带的浮水印信号扩频为宽频带的伪随机序列,然后再以伪随机序列为依据对二维工程图中直线实体的长度作相应的修改。
    右声道水印信号为幅度限制在可听门限的白噪声,用来控制检测门限。
    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该脆弱水印算法对篡改有极强的敏感性,且当小波参数不一致的情况下,则完全不能检测正确的水印信息。
    打字电报机实际上是一种在电报电路上传送打印信息的机器。
    转眼间七月已经到了,旧江西巡抚离任,早早到了广信府准备交割印信,卸任出境,一大批官员前往广信府欢送,并迎接新上任的巡抚潘季驯。
    厨师给通讯簿里的第一个人去了封打印信:“我现在碰到点麻烦,从城里逃了出来。。。告诉我亲爱的妻子我平安无事,但是为了她的安全不能告诉她我在哪。。。
    第十八回对里正的职能介绍更为具体,乡村中“但凡开客店的,须要置立文簿,一面上用勘合印信。
    立即电知洋务公所吴令恺元到寓搜查,当起获炸弹手枪旗帜印信札文底册钞票汇票函件甚多。
    这协定经他签名并加盖印信发出。
    整个设备的最顶端是摄像头,下方则是显示屏幕,设备的中间则是身份证阅读器、自助缴费区及信息输入区,再下方则是打印信用报告的区域。
    今听朕言,给与印信,自相统属,打围放牧,各安生业,经商买卖,从便往来,共用太平之福。
    元朝灭亡后,明太祖洪武四年西藏的世袭封主镇西武靖王卜纳剌携带元朝颁发的印信,率西藏诸部首领到南京向明朝纳款,表示归顺。
    最后,进行小波逆变换,得到含有水印信息的虚拟图像,根据虚拟图像中的象素值就可以得到一组新的控制顶点坐标。
    他若应了人情,说不得员外破些家私,将他买嘱,要张印信甘结,将他荣荣耀耀送到衙署。
    提取水印时对含水印信号的音频信号也进行分段离散余弦变换,然后利用原始音频信号提取水印。
    说起虬髯公,因云龙夫妇动身匆促,未将城武县的印信送还,故于前日动身又往山左去了,余人多住韬光山净慈寺中。

    汉字详情

    yìn [yin]
    部首: 215
    笔画: 5
    五笔: QGBH
    五行:
    仓颉: HPSL
    四角: 777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是手爪,右象跪着的人,合起来表示用手按人使之跪拜。本义:官印)

    (2) 同本义

    印,执政所持信也。——《说文》

    玺者,印也。印者,信也。——蔡邕《独断》

    印,验也。——《苍颉篇》

    玺谓之印。——《小尔雅》。按,古上下通曰玺。秦以来,天子诸侯王称玺,独以玉;列侯至二千石曰章,千石至四百石曰印。

    每字为一印。——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密布字印。

    每一字皆有数印。

    其印自落。

    (3) 又如:印务(有关印章管理和收发文书的工作;也指官印和职务);印券(盖有官印的凭证);印佩(官印);印牌(将印或令牌);印囊(古代装印信的口袋);印曹(掌刻印的官)

    (4) 泛指图章

    凡写诗文,名印当在上,字印当在下,道号又次之…试看宋元诸儒真迹中,用印皆然。—— 明· 徐官《古今印史》

    (5) 又如:打印(盖图章);印匣(印章盒);印篆(印章);印合(印盒,模子)

    (6) 痕迹,标记

    原来宋时,但是犯人,徒流迁徙的,都脸上刺字,怕人恨怪,只唤做“打金印”。——《水浒传》

    (7) 又如:手印;印痕;印识(犹印记)

    (8) 用尖头工具划的线 。如:活塞在汽缸壁上划的一道印

    (9) 姓

    动词

    (1) 盖章

    县啬夫若丞及仓、乡相杂以印之。——《睡虎地秦墓竹简》

    (2) 又如:印子债(一种高利贷,即印子钱);印结(清制外省人在京考试或捐官,皆须在京的同乡京官为具保结,上盖六部印,这文书叫“结”。盖印的“结”叫“印结”);印马(验收马匹时诸监按马之优劣,在不同部位加不同印记);印子铺(房)(放印子钱的处所);印封(盖印的封泥);印署(盖印签押)

    (3) 印刷

    板印书籍。——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若止印二三本。

    若印数十本。

    此印者才毕。

    (4) 又如:印板(指用木或金属雕成的印刷底板);印板儿(刻着字的板。喻印象深刻);印造(印刷制作)

    (5) 印证 。证明与事实相符

    虽时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证印:印证)。——清· 袁枚《祭妹文》

    (6) 又如:印正(证明;验证)

    (7) 铭刻 。如:深深印在脑子里

    (8) 直接将 印在 上 。如:印有两分的邮票

    (9) 使物上留下痕迹

    脚上印着黄泥。——郭沫若《女神》

    (10) 又如:印合(模子)

    英文翻译

    print, seal, stamp, chop, mark

    方言集汇

    ◎ 粤语:jan3 ngan3
    ◎ 客家话:[梅县腔] jin5 [海陆丰腔] rin5 rang5 [客英字典] jin5 [陆丰腔] jin5 [客语拼音字汇] yin4 [宝安腔] jin5 [沙头角腔] jin5 [东莞腔] jin5 [台湾四县腔] jin5 jang5
    ◎ 潮州话:ing3 「揭阳」ê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刃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qjinh/innʔĭĕn
    xìn,shēn [xin,shen]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YG
    仓颉: OYMR
    四角: 20261

    详细解释

    xìn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信任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shēn

    (1) 古同“伸”,舒展开。

    (2) 古同“伸”,表白。

    英文翻译

    trust, believe; le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 客家话:[宝安腔] sin5 [梅县腔] sin5 [东莞腔] sin5 [客英字典]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沙头角腔]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海陆丰腔] sin5 [陆丰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晉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sĭĕnsinh/si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