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凿壁

kuāng héng záo bì [ kuang heng zao bi]
繁体 匡衡鑿壁
注音 ㄎㄨㄤ ㄏㄥˊ ㄗㄠˊ ㄅ一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成语用法

匡衡凿壁作宾语、定语;指人勤学。

引证解释

⒈ 后以“匡衡凿壁”为刻苦读书的典实。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隣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清李渔《闲情偶记·居室》:“因效匡衡凿壁之义,於墙上穴一小孔,置灯彼屋而光射此房。”

匡衡凿壁造句

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匡衡凿壁借光的美谈千古传颂。
西汉匡衡凿壁借光,晋代车胤囊萤照读,历来被当作苦学的典范,一灯而不可求,足见其贫,借光也要读书,足显其志。
古人有匡衡凿壁偷光、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可有谁旅途读书?一路北上,陈煦在母亲的“高压”。
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孙康映雪读书是挚,管宁割席分座是专,头悬梁、锥刺骨是激,匡衡凿壁偷光是醉,韦编三绝的孔子是勤。
第五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本报汉中讯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故事,如今汉中市却出现了一幕“凿门偷石”的举动。
我国古代有“车胤囊荧、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们都是激励后辈发奋苦读之典范。
即便是寒门子弟,也谨记耕读传家,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路不拾遗”、“负荆请罪”、“匡衡凿壁”、“程门立雪”等比比皆是的典故,佐证了一部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史。
黄智义)古时候,穷孩子匡衡凿壁借光,刻苦读书,成为西汉时期的大学问家,值得大家学习。
在古代,匡衡凿壁借光,成一代鸿儒;王冕牛背学画,终荷花飘香。
古之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勤奋读书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汉字详情

kuāng [kuang]
部首: 211
笔画: 6
五笔: A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SMG
四角: 7171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匚( fāng),表示与筐器有关,王声。本义:盛东西的方形竹器)

(2) “筐”的古字。容器名

匡,饭器,也。——《说文》

既齐既稷,既匡既勑。——《诗·小雅·楚茨》

蚕则绩而蟹有匡。——《礼记·檀弓》

(3) “框”的古字。边框;围子;框框

行人夜宿墙匡月。——韦庄《秦妇吟》

(4) 又如:匡子(框子)

(5) “眶”的古字。眼眶

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素问》

(6) 春秋时齐国简册名

《管子》有《大匡》、《中匡》、《小匡》三篇

(7) 螃蟹的背壳

海岛有蟹,其匡宛具一人面。——《拜经楼诗话》

(8) 古地名

(9)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

(10) 春秋时郑地。在今河南省扶沟县

(11) 山名,即江西省的庐山

动词

(1) 纠正,匡正

善则赏之,过则匡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今范中行氏之臣,不能匡相其君。——《国语·晋语九》

(2) 又如:匡言(匡正的言论);匡弼(匡正辅助);匡救(匡正挽救);匡翼(匡正辅助);匡邪(纠正邪恶)

(3) 拯救

匡乏困,救灾患。——《左传·成公十八年》

(4) 又如:匡危(拯救危难);匡立(拯救国家,建立大业);匡攘(拯救国家,驱逐敌人);匡困(救助贫困);匡时(挽救艰危的时局);匡难(匡救国家的灾难)

(5) 帮助;辅助,辅佐

上匡天子。——《三国志》

(6) 又如:匡济之才(辅助、保全江山社稷的才能);匡辅(帮助;辅佐);匡君救国(扶助君王,辅佐国政);匡尧(辅佐明君)

(7) 弯曲

则轮虽敝不匡。——《周礼·考工记》

(8) 亏损

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

(9) 料定;料想

你就匡我养不住,生起外心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10) 通“恇”。恐惧

年虽大杀,众不匡惧。——《礼记·礼器》。郑玄注:“匡,犹恐也。”

形容词

(1) 方正;端正

匡坐至夜分。——李白《赠何七判官昌浩》

(2) 又如:匡坐(正坐,端坐);匡士(正直的读书人);匡床(文正宽大的床;安适的床);匡勑(正直谨慎)

(3) 安适 。如:匡咏(安适吟咏)

英文翻译

correct, restore, revise

方言集汇

◎ 粤语:hong1
◎ 客家话:[梅县腔] k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kiong1 [客英字典] kiong1 [宝安腔] k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kiong1 [陆丰腔] kiong1 [东莞腔] kiong1 [台湾四县腔] kiong1
◎ 潮州话:戈安1(康),kang1 (kh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王陽合平聲合口三等kʰĭwaŋkhyang/qvang
héng [heng]
部首: 617
笔画: 16
五笔: TQD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ONKN
四角: 21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角,从大,行声。本义:绑在牛角上的横木)

(2) 同本义。一说穿于牛鼻的横木

秋而载尝,夏而福衡。——《诗·鲁颂》。毛传:“福衡,设牛角以福之也。”

衡,牛触,横大木其角。——《说文》。徐锴注:“谓牛好抵触,以木阑制之也。”

(3) 车辕前端的横木

加之以衡扼。——《庄子·马蹄》。释文:“衡,辕前横木缚轭者也。”

则见其倚于衡也。——《论语·卫灵公》。皇疏:“衡,车衡,轭也。”

枉玉衡于炎火兮。——《楚辞·刘向·九叹·远逝》

(4) 又如:衡辀(车辕与辕前横木);衡轸(辕前横木与车后横木);衡盖(车辕前端的横木和车上的伞盖。亦借指车)

(5) 架在屋梁上或门窗上的横木。即桁条或檩子 。如: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房屋);衡门(以横木为门的简陋房屋,借指房屋建筑古朴典雅);衡梁(架屋的横梁。比喻重任);衡荜(横木编荜以为门户)

(6) 秤杆,秤

衡不同于轻重。——《韩非子·扬权》

(7) 又如:衡石(泛指称重量的器物);衡库(称与仓库);衡玑(即天平);衡鉴(衡器和镜子);衡权(称物之具)

(8) 衡阳的简称 。如:京广线衡广段

(9) 衡山的简称 。此山系五岳之一,在今湖南省中东部

(10) 水名。衡水的省称

求思望襄澨,叹息对 衡渚。—— 刘义恭《艳歌行》

动词

(1) 称量

衡,加重于其一旁,必捶。——《孟子·惠王上》

犹衡之于轻重也。——《礼记·经解》。注:“衡,称也。”

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庄子·胠箧》

(2) 衡量;评定

衡之于左右。——《淮南子·主述训》

(3) 又如:衡文(品评文章,指主持科举考试);衡定(评定);衡校(品评考核);衡鉴(品评,鉴别)

(4) 横亘,横贯 。如:衡流(横穿水流);衡游(谓横渡)

(5) 违逆 。如:衡命(违逆命令);衡道(违背道义)

(6) 铨选 。如:衡才(铨选人才);衡尺(喻铨选人才的官职);衡铨(铨衡,铨选);衡综(谓考核铨选官吏)

形容词

(1) 横行;蛮横。通“横” 。如:衡行(横行。不循正道而行);衡击(横行劫击。谓抢劫。衡,通“横”)

(2) 横。与“纵”相对

衡,横也。——《广雅》

衡门之下。——《诗·陈风·衡门》。传:“衡门,横木为门。”

外连衡而斗诸侯。——贾谊《过秦论》

倚一衡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如:衡陈(横向排列);横纵(纵横);衡缩(纵横)

(4) 平正 。如;衡言(平正之言);衡虚(平正而清虚);衡仪(公平的法则)

(5) 同“横”,梗塞、不顺

衡于虑。——《孟子·告子下》

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孟子·梁惠王下》

不官而衡至者,君子慎之。——《荀子·致仕》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汉· 贾谊《论积贮疏》

衡流而方羊。——《左传·哀公十七年》

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礼记·檀弓上》

以能合从,又善连衡。——《荀子·赋》

非有分于纵横之党。——《韩非子·五蠹》

英文翻译

measure, weigh, judge, consider

方言集汇

◎ 粤语:hang4 waang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fen2 wang2 [梅县腔] fen2 [海陆丰腔] fen2 wang2 [客英字典] vang2 fen2 [东莞腔] hen2 [宝安腔] fen2 [客语拼音字汇] h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庚庚二開平聲開口二等ɣɐŋghrang/heang
záo [zao]
部首: 219
笔画: 12
五笔: OGUB
五行:
仓颉: TCUJ
四角: 327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金,鑿( 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2) 同本义

凿,穿木也。——《说文》

重木刊凿之。——《仪礼·士丧礼》

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凿巾(在覆盖死者脸部的巾上,正对口部的位置,剪开一通孔);凿穴(开造洞穴)

(4) 挖掘;开凿

凿地为坎。——《汉书·李广苏建传》

水凿之穴。——宋· 沈括《梦溪笔谈》

水凿之处。

千锤万凿出深山。——明· 于谦《石灰吟》

(5) 又如:凿溉(开渠灌溉);凿龙(开凿龙门。指大禹治水,凿龙门以导流);凿饮(掘井而饮)

(6) 开通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 博望侯。——《史记·张骞列传》

(7) 穿凿附会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孟子·离娄下》

(8) 又如:凿说(穿凿附会之说);凿脱(穿凿附会造成失误);凿言(穿凿附会地说)

(9) 戳,用手指头猛地一推

那婆子揪住郓哥,凿上两个栗暴。——《水浒全传》

(10) 舂米使之精白

粢食不凿,昭其俭也。——《左传·桓公二年》

(11) 又如:凿八(指捣米一石,可得八斗)

(12) 引申为冲刷

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梦溪笔谈》

(13) 敲击,捶打

(14) 又如:凿得生疼;凿了三下

名词

(1) 凿子

其次用钻凿。——《汉书·刑法志》

凿齿持盾。——《山海经·海外南经》

释椎凿而上。——《庄子·天道》

(2) 又如:平凿;圆弧凿;菱形凿

(3) 古代用以施行黥刑的刑具。因指黥刑

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庄子》

(4) 孔窍 。如:凿眼(眼线)

英文翻译

chisel; bore, pierce

方言集汇

◎ 粤语:zok6

宋本广韵

[bi]
部首: 334
笔画: 16
五笔: NKU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G
四角: 7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辟声。本义:墙壁)

(2) 同本义

壁,垣也。——《说文》

壁亦土也。——《风俗通》

观壁垒于北落兮。——张衡《思玄赋》

家徒四壁立。——《汉书·司马相如传》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壁有耳(指机密容易泄露,说话不可不慎。同“隔墙有耳”);壁中书(汉武帝时,鲁恭王为扩建其宫室而坏孔子故居,在夹壁墙中得古文《尚书》、《礼记》、《春秋》、《论语》、《孝经》等,凡数十卷,都是周时的古文写的,晋人称为科斗文。今《说文》中所收古文,大部分是依据壁中书);壁观(面壁;又指一意禅观,心如墙壁,一切妄想不能侵入)

(4) 物体、身体或生物体等的外围结构的物质层 。如:试管内壁;肌壁;腹壁;细胞壁

(5) 军营;军营的围墙

及楚击 秦,诸将皆从壁上观。——《史记·项羽本纪》

帝(刘邦)晨驰入 韩信、 张耳壁,夺之军。—— 汉· 班固《高帝纪上》

(6) 又如:壁死(死于营垒之中);壁门(军营大门)

(7) 陡峭的山崖

山四面峭壁拔起。——明· 刘基《苦斋记》

(8) 又如:绝壁;峭壁;壁立千仞(形容山崖陡峻)

(9) 二十八宿之一,是北方七宿之一

(10) 边,面

一壁道与红娘:看哥哥行问汤药去也。——元· 王实甫《西厢记》

(11) 又如:壁厢(边,旁)

动词

驻扎

魏王恐,使人出 晋鄙,留军壁 邺。——《史记·魏公子列传》

英文翻译

partition wall; walls of a house

方言集汇

◎ 粤语:bek3 bik1 bik3
◎ 客家话:[陆丰腔] biak7 [梅县腔] biak7 [东莞腔] biak7 [客英字典] biak7 [台湾四县腔] biak7 [客语拼音字汇] biag5 [海陆丰腔] biak7 [沙头角腔] biak7 [宝安腔] biak7
◎ 潮州话:b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三錫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北激錫開入聲開口四等piekp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