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陲

běi chuí [ bei chui]
注音 ㄅㄟˇ ㄔㄨㄟˊ

词语释义

亦作'北垂'。

词语解释

  1. 见“ 北垂 ”。

引证解释

⒈ 见“北垂”。

北陲造句

华容县位于湖南省北陲,岳阳市西境,北倚长江,南滨洞庭。
始终做让祖国放心,让党和人民放心的北疆卫士,让黑河好八连这面旗帜高高飘扬在祖国的北陲。
四季红镇地处沅江市最北陲的大通湖畔,是柘溪库区外迁移民集中安置镇。
因此,耐寒训练成了北陲卫士的一道“风味大餐”。
金秋时节,丹桂飘香。欣闻母校五十周年校庆,我身在祖国北陲,怀着一颗赤子之心,遥望北京母校,感慨万分,写这封信,以表达我对母校的由衷祝贺!
漠河县是祖国北部“天涯”,北陲重镇漠河闻名遐尔,有中国的“北极村”和“不夜城”、“天鹅之首”、“金鸡之冠”、“神洲北极”等美誉。
洪学智在带领部队于祖国北陲降妖伏魔的同时,还意外发现了日本人在投降撤离时留下的尚显完好的采金设备。
这场颇具深度的北陲穿越之旅,势必会引来多方关注。
秦始皇灭楚以后,也亲登句曲山之北陲,采集长生不老药。
北陲边关无人匹敌,特战训练首屈一指,这个群体是黑龙江省军区特战训练的“名片”。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chuí [chui]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BTGF
五行:
仓颉: NLHJM
四角: 72215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垂声。假借为垂,俗用为边境字。本义:边疆)

(2) 同本义

陲,边也。——《广韵》

虔刘我边陲。——《左传·成公十三年》

连兵于边陲。——《史记·律书》

(3) 又如:边陲(边境)

(4) 边缘

独我恶水浊,凿井庭之陲。——唐· 姚合《街西居三首》

动词

流传。也作“垂”

大义箸明,陲于后嗣。——李斯《泰山刻石》

英文翻译

frontier, border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ui2 [客英字典] sui2 [宝安腔] sui2 [客语拼音字汇] cui2 sui2 [台湾四县腔] sui2 [梅县腔] shu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北陲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