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芒垒垒

běi máng lěi lěi [bei mang lei lei]
注音 ㄅㄟˇ ㄇㄤˊ ㄌㄟˇ ㄌㄟˇ

词语释义

意思是坟墓很多。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张载《七哀》:“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

汉字详情

běi [bei]
部首: 203
笔画: 5
五笔: UXN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P
四角: 12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north; northern; north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baak1 bak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墨德開入聲開口一等pəkpok
máng [mang]
部首: 301
笔画: 6
五笔: AYN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TYV
四角: 447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亡声。本义:谷类植物种子壳上或草木上的针状物)

(2) 同本义

芒,草耑也。——《说文》。徐锴曰:“谓麦谷为芒种是也。”

种之芒种。——《周礼·地官·稻人》。郑众注:“芒种,稻麦也。”

芒之为言萌也。——《白虎通·五行》

麦渐渐以擢芒。(擢芒:长出麦芒。)——潘岳《射雉赋》

(3) 又如:芒茅(茅草的一种);芒履(芒屣,芒屦,芒鞋);芒鞋(用芒茎外皮编成的鞋。亦泛指草鞋);芒刺(草木茎叶和果谷上的小刺。比喻使人极度不安的感觉);芒角(植物的尖叶)

(4) 一种多年生大草本植物 ,秋天开花,黄褐色。如:芒草(又名莽草。形状像石楠而叶稀,有毒)

(5) 光芒

扬芒熛而绛天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有作其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6) 又如:芒炎(星星的光芒);芒彩(光彩;光芒)

(7) 通“铓”。毫末;锋刃

芒刀不顿。——《汉书·贾谊传》

莫不衄锐挫芒。——左思《吴都赋》

(8) 又如:芒锷(锋芒。比喻人的锐气);芒刃(刀剑锐利处。俗称刀尖、刀口)

形容词

(1) 广大;众多

芒芒其稼。——束晳《补亡诗·华黍》

(2) 又如:芒芒(通茫茫。广大辽远的样子;形容众多);芒洋(也作茫洋。浩翰无边际的样子);芒荒(大荒。辽阔的荒野)

(3) 通“茫”。模糊不清

目芒然无见。——《庄子·盗跖》

(4) 又如:芒昧(混沌不明的样子);芒芠(混沌的样子);芒然(茫然);芒然自失(茫然自失)

英文翻译

Miscanthus sinensis

方言集汇

◎ 粤语:mong4
◎ 客家话:[东莞腔] mong2 [台湾四县腔] mong2 miong2 ngiong2 [梅县腔] miong2 mong2 [海陆丰腔] mong2 miong2 ngiong2 [客英字典] mong2 miong2 [客语拼音字汇] miong2 mong1 mong2 [陆丰腔] miong3 [宝安腔] mong1 | m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myang/mvangmĭwaŋ
lěi [lei]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CCC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IIG
四角: 23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2) 同本义

垒,军壁也。——《说文》

四郊多垒。——《礼记·曲礼上》

营军之垒舍。——《周礼·夏官·量人》

因垒而降。——《左传·僖公十九年》

摩垒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

于城内更筑坚垒。——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故垒西边。——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又如:垒培(军营中的围墙等防御工事);垒尉(官名。掌理警卫营堡、缉捕盗贼的武官);垒和(军营的大门);垒口(营垒的入口);垒舍(犹营房);深沟高垒;两军对垒

(4) 棒球内场的一个垒 。如:在第一垒被杀出局

动词

(1)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请深垒固军。——《左传·文公十二年》

(2) 又如:垒城(筑垒近大城叫垒城);垒垒(相叠重沓的样子);垒断(堵截住);垒块(积石。比喻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垒垒(一堆一堆地丛列着);垒堆(堆积;拥挤)

(3) 通“纍”。捆绑

甲不解壘,兵不解翳。——《管子·小匡》

氐羌之虏也。不憂其壘也。——《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rampart, military wall

方言集汇

◎ 粤语:le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委支A合上聲合口三等支Alyex/lveelĭwe
lěi [lei]
部首: 334
笔画: 9
五笔: CCCF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IIIG
四角: 23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畾(雷)声。本义:军壁,防护军营的墙壁或建筑物)

(2) 同本义

垒,军壁也。——《说文》

四郊多垒。——《礼记·曲礼上》

营军之垒舍。——《周礼·夏官·量人》

因垒而降。——《左传·僖公十九年》

摩垒而还。——《左传·宣公十二年》

于城内更筑坚垒。——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故垒西边。——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 又如:垒培(军营中的围墙等防御工事);垒尉(官名。掌理警卫营堡、缉捕盗贼的武官);垒和(军营的大门);垒口(营垒的入口);垒舍(犹营房);深沟高垒;两军对垒

(4) 棒球内场的一个垒 。如:在第一垒被杀出局

动词

(1) 把砖、石等重叠砌起来

请深垒固军。——《左传·文公十二年》

(2) 又如:垒城(筑垒近大城叫垒城);垒垒(相叠重沓的样子);垒断(堵截住);垒块(积石。比喻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垒垒(一堆一堆地丛列着);垒堆(堆积;拥挤)

(3) 通“纍”。捆绑

甲不解壘,兵不解翳。——《管子·小匡》

氐羌之虏也。不憂其壘也。——《荀子·大略》

英文翻译

rampart, military wall

方言集汇

◎ 粤语:leo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力委支A合上聲合口三等支Alyex/lveelĭw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