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北海
1. 大西洋东北部一个浅海,位于欧洲大陆东北与不列颠岛之间。
2. 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港口城市。著名渔港,工业有水产加工、贝雕工艺、电力、造船、机械、化学、轻工、纺织等。
3. 北京市的北海公园。
4. 中国北方的边区。
5. 渤海。
6. 贝加尔湖。苏武居北海牧羊之所。今苏联亚洲部分南部的湖泊。
词语解释
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
《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杨倞 注:“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北史·突厥传》:“自 轩辕 以来, 獯粥 多为边患。今远穷北海,皆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闻。”
秦 汉 时对某些大泽的泛称。(1)指今 里海 。
《史记·大宛列传》:“ 奄蔡 ……临大泽,无崖,盖乃 北海 云。”(2)指今 贝加尔湖 。《汉书·苏武传》:“乃徒 武 北海 无人处。” 清 顾炎武 《千官》诗:“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 苏生 北海 边。”
指 渤海 。
《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 太山 以超 北海 之类也。” 焦循 正义引 阎若璩 《四书释地》:“ 齐 南有 太山 ,北有 渤海 ……皆取 齐 境内之地设譬耳。”《庄子·秋水》:“﹝ 河伯 ﹞顺流而东行,至于 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郡名。
汉景帝 中元 二年置。治所 营陵 (今 山东省 昌乐县 东南)。 东汉 改为 北海国 ,移治 剧 (今 寿光县 东南)。 光武 侄 兴 曾封为 北海王 ,故称 北海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诔碑》:“ 傅毅 之誄 北海 ,云‘白日幽光,雰雾杳冥’。” 汉 末 孔融 任 北海 相,人称 孔北海 ,亦称 北海 。 明 杨珽 《龙膏记·开阁》:“仰开樽 北海 高情,幸追欢 西园 名俊。” 清 姚鼐 《清苑望郎山有怀朱克斋》诗:“欲将 北海 同樽酒,遶尽 西山 到 卫州 。”参见“ 北海尊 ”。又 唐 书法家 李邕 官 北海 太守,人称 李北海 。 唐 杜甫 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康有为 《庐山谣》:“ 诚悬 北海 残碑在,古佛露坐似惭居尊无寸功。”
古代帝王宫苑。在 北京市 西城区 故宫 和 景山 的西北。即今之 北海公园 。
老舍 《四世同堂》五三:“一晃儿过了新年,正月初五下午一点,在 北海 举行化装滑冰比赛。” 冰心 《冬儿姑娘》:“太太,您比在 北海 养病,我陪着你的时候,气色好多了,脸上也显著丰满!”
复姓。
春秋 吴 大夫有 北海子高 。见《通志·氏族三》。
引证解释
⒈ 古代泛指北方最远僻之地。
引《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荀子·王制》:“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
杨倞注:“海谓荒晦絶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
《北史·突厥传》:“自轩辕以来, 獯粥多为边患。今远穷北海,皆为臣妾,此之盛事,振古未闻。”
⒉ 秦汉时对某些大泽的泛称。(1)指今里海。
引《史记·大宛列传》:“奄蔡 ……临大泽,无崖,盖乃北海云。”
(2)指今贝加尔湖。《汉书·苏武传》:“乃徒武北海无人处。”
清顾炎武《千官》诗:“千官白服皆臣子,孰似苏生北海边。”
⒊ 指渤海。
引《孟子·梁惠王上》:“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焦循正义引阎若璩《四书释地》:“齐南有太山,北有渤海 ……皆取齐境内之地设譬耳。”
《庄子·秋水》:“﹝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⒋ 郡名。 汉景帝中元二年置。治所营陵 (今山东省昌乐县东南)。 东汉改为北海国,移治剧 (今寿光县东南)。 光武侄兴曾封为北海王,故称北海。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诔碑》:“傅毅之誄北海,云‘白日幽光,雰雾杳冥’。”
汉末孔融任北海相,人称孔北海,亦称北海。明杨珽《龙膏记·开阁》:“仰开樽北海高情,幸追欢西园名俊。”
清姚鼐《清苑望郎山有怀朱克斋》诗:“欲将北海同樽酒,遶尽西山到卫州。”
参见“北海尊”。又唐书法家李邕官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唐杜甫有《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 康有为《庐山谣》:“诚悬北海残碑在,古佛露坐似惭居尊无寸功。”
⒌ 古代帝王宫苑。在北京市西城区故宫和景山的西北。即今之北海公园。
引老舍《四世同堂》五三:“一晃儿过了新年,正月初五下午一点,在北海举行化装滑冰比赛。”
冰心《冬儿姑娘》:“太太,您比在北海养病,我陪着你的时候,气色好多了,脸上也显著丰满!”
⒍ 复姓。 春秋吴大夫有北海子高。见《通志·氏族三》。
北海的国语词典
神话、小说中想像的北方大海。
北海的网络释义
北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级市)
北海的翻译
北海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方位名。与“南”相对
人坐立皆面明背暗,故以背为南北之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王力按,山北为阴,山南为阳,老子的话等于说万物负背而抱南。
然则北通巫峡。——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宋· 苏轼《石钟山记》
沛公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
又北向。——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正北;西北;东北;北邙(即氓山。在河南洛阳市北。东汉及魏晋的王侯公卿多葬于此。泛指墓地);北闱(清代在顺天(今北京)的乡试称“北闱”,在江宁(今南京)的乡试称“南闱”);北里(妓院);北阙(皇宫。借指帝王);北鄙(北方的边邑);北雍(北京的国子监);北邙乡女(代指死去的女性);北津(北方的渡口)
(3) 败逃的军队
燕兵独追北,入至 临淄。——《战国策·燕策一》
(4) 姓
动词
(1) 败北
连战皆北。——《史记·项羽本纪》
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韩非子·五蠹》
(2) 败逃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汉· 贾谊《过秦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biet7 [海陆丰腔] bet7 [梅县腔] bet7 [东莞腔] bet7 [客英字典] bet7 [陆丰腔] bet7 [客语拼音字汇] bed5 [台湾四县腔] bet7 [宝安腔] bet7
◎ 潮州话:bag4 (pak)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北 | 博墨 | 幫 | 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一等 | 曾 | 登 | pək | po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海 | 呼改 | 曉 | 咍 | 上聲 | 賄 | 開口一等 | 蟹 | 咍 | xɒi | haix/xoj |